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俾斯麥締造了德國?沒有他的阻擾,德國1848年就統一了

本文由騰訊新聞聯和美好年代通訊聯合出品,美好年代通訊系騰訊新聞Top MEDIA計劃百佳企鵝號。

前幾天因為無聊,打了一下文化擦邊球,從文化的角度論證了一下為什麽俾斯麥不是“德意志人”,結果沒想到大家對俾斯麥這麽有熱情,討論的還挺熱烈。

但是,我在後台看了留言,我發現儘管大家對俾斯麥的話題很有熱情,但是說實話,除了極個別的朋友,絕大多數人對俾斯麥的了解還停留在“故事會”的程度。

後台留言裡反駁我的觀點最多的一條就是“沒有俾斯麥,怎麽會有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然而這就是表現這些朋友對俾斯麥的了解還停留在“故事會”程度的最佳證明。

因為,如果沒有俾斯麥的阻撓,或者說沒有代表極端保守和反動的普魯士容克俾斯麥的攛掇和挑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一個統一的,英國式的虛君共和的德意志帝國在1848年就成立了。

所以,正是俾斯麥這個極端保守和反動的普魯士容克把德意志帝國建立的時間硬生生退後了23年;如果站在大歷史角度,我們還可以譴責正是俾斯麥為德意志的統一選定了一條最反動,最保守的路線,直接導致了德意志帝國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從這個角度說,他還是德意志民族罪人呢。

為什麽我說沒有俾斯麥,德意志帝國在1848年就統一了呢?

事實上德意志地區情況是很複雜,既渙散又統一。

所謂渙散,是指德意志各邦國貴族和君主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權力;所謂統一則是中下層階級並沒有認為彼此是“他者”,德意志青年們無論出身哪個邦國,都接受相同的教育,學習相同的死語言和羅馬法,都在法蘭克福的帝國法院實習,然後回到自己的邦,供職於自己的諸侯,他們都清楚知道自己邦國上面還有一個統一的帝國。(神聖羅馬帝國)

而即使拿破侖戰爭使得哈布斯堡家族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頭銜,但是之後《德意志邦聯檔案》依然許諾了在未來,德意志地區將統一成一個國家。

雖然德意志地區最具有自由傳統的巴登大公國喊出了“寧要自由的不統一,不要統一的不自由”,但是巴登大公國依然在自己的憲法,《巴登大公國憲法》中明確宣布巴登大公國憲法服從於未來的德意志整體體制,巴登屬於而且樂於加入未來的德意志國家。

事實上進入19世紀後,關於如何統一德意志一直有三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就是以奧地利帝國為主導的“大德意志”方案,哈布斯堡家族雖然被迫放棄了“神聖羅馬帝國”頭銜,但是它並沒有放棄統領德意志地區的打算,可是維也納又捨不得放棄自己在匈牙利、兩西西裡、波斯尼亞地區的統治,所以奧地利帝國傾向於德意志地區形成一種極度松散的邦聯組織,而哈布斯堡家族依然是這個邦聯的長官者。不要以為哈布斯堡家族這個方案沒人支持,南德意志四邦都是支持這個方案的,因為南德意志四邦和奧地利都是天主教國家。

第二種方案某種意義上也是“小德意志”方案,這一方案的支持者是德意志地區的市民階級、大學生以及自由派貴族,尤其以普魯士自由派貴族為主,這派的方案是剔除奧地利,建立一個沒有奧地利,然後以普魯士王國為主體的統一德意志帝國,但是這個帝國體制是英國式的虛君共和。也就是說儘管這個方案依然擁護普魯士王國加冕為德意志皇帝,但是代價是普魯士王國和各邦國要完全融入德意志帝國,放棄自己的種種特權。這一方案雖然支持者佔絕對多數,但是各邦諸侯和反動貴族們都反對這個方案。

第三種則是現實中俾斯麥實行的這一種方案,依然還是“小德意志”方案,但是最大限度保持了各邦國諸侯的利益,主要是普魯士的王國容克的利益,本質上這個方案是普魯士披上一層名為“德意志帝國”的皮。

其實在1848年革命爆發後,在柏林起義民眾佔領柏林城後,容易被人動搖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四世本來已經接受了起義民眾遞來的皇冠,同意自己擔任君主立憲製的德意志帝國皇帝,甚至授權民眾在法蘭克福(帝國法院所在地)討論未來帝國憲法。

如果沒有以俾斯麥為首的反動容克拚命詆毀這個方案,拚命給腓特烈四世打氣,甚至俾斯麥還在1848年策劃讓腓特烈四世弟弟的兒子,未來的弗裡德裡克三世取代腓特烈四世成為普魯士國王。因為俾斯麥擔心容易動搖的腓特烈四世會真的同意起義民眾的條件,擔任一個所謂的“英國虛君共和”的德意志帝國皇帝,這對於普魯士容克來說等於是把普魯士融入德意志。

當然,把1848年革命失敗歸咎於俾斯麥有點不公平,但是很顯然,他從一開始就反對1848年革命提出的“君主立憲”方案,為此不惜策劃普魯士正統國王退位,這是確鑿無疑的。

所以從這個角度說,沒有俾斯麥,德意志的統一會肯定會早於1871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