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冠病毒D614G變異讓傳播速度快10倍?別鬧了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新聞“哈勃計劃”稿件,著作權歸科技日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科技日報記者 張佳星

日前,有媒體報導馬來西亞衛生部官員聲稱新冠病毒D614G變異毒株的傳播速度可能比一般毒株快10倍。

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紛紛評論:“本來傳播已經很快了,再變異……”“疫情加速變異、危害加倍擴散”……還有各種支招,諸如“傳播快10倍……給孩子打這個疫苗別晚於10月……”的說法也相繼出現。

這個10倍的說法靠譜嗎?D614G變異究竟會不會使得已經研發的疫苗失效?科技日報記者連線採訪多名國內外病毒學專家,他們表示對“變異讓新冠病毒傳播快10倍”的說法並不認同。

D614G變異與傳播快10倍沒有直接因果關係

D614G變異是指新冠病毒S蛋白的第614號氨基酸由D(天冬氨酸)變為G(甘氨酸)。

“出現D614G變異毒株不是件新鮮事,從我們監控的新冠病毒測序序列數據庫上報情況來看,這個位點的變異很早就出現了。”生物信息數據領域的一位負責人表示,馬來西亞早在3月就出現過D614G變異毒株。

馬來西亞3月已經發現了D614G變異的毒株,而傳播快10倍的相關研究卻是7月份的。這表明,此次馬來西亞官員聲稱的D614G變異與傳播快10倍並不是直接的因果關係。

“我們查找了新冠病毒序列數據庫,馬來西亞的序列最晚是5月底收入的,並沒有這一研究依據的7月份的序列信息。”該負責人表示,僅憑現有的信息和數據,沒有辦法支撐D614G變異使得傳播速度快10倍的結論。如果相關研究真的得出新毒株10倍傳播速度的結論,也不會是D614G變異這一單一原因引起的,而是還有其他未被關注到的原因。

“一些觀點可不可靠、值不值得采信和評論,應該有個判斷標準,比如是不是發表了學術論文。”該負責人提示,經期刊發表的論文不僅有研究方法、詳細數據結論,還經過了同行評議、編輯審評,更有可信度。

科技日報記者發現,被相關媒體用於佐證這一論點的一篇題為《Tracking Changes in SARS-CoV-2 Spike: Evidence that D614G Increases Infectivity of the COVID-19 Virus(新冠病毒S蛋白上的變化:D614G增強傳染力的證據)》的論文中明確表示:D614G變異可能與新冠肺炎患者較高的病毒載量有關,但與疾病嚴重程度無關。這一結論是基於該研究小組對於999名患者的調查獲得的。這一結論卻鮮少在媒體報導中提及。

傳播快10倍不太可能

傳播快10倍,這個數怎麽算?

肯定不可能像給博爾特計時那樣掐表算。

上述文章中採用了臨床和實驗室方法。

一是根據患者的病毒載量判斷,這裡隱含了一個假設,一個患者攜帶了更多的病毒,傳染力更強。這就好比一麻袋大米撒出去與一小塑膠袋大米撒出去,波及的面積前者更大;

另一個是在細胞水準的驗證,通過將變異毒株與原有新冠病毒做對比,比較相同病毒滴度下,感染細胞的數量多少。

針對第一種方法,《細胞》最新在線發表的一篇題為《Making Sense of Mutation: What D614G Means for the COVID-19 Pandemic Remains Unclear(變異的意義:D614G突變對於大流行意味著什麽仍舊不清楚)》的文章中表示:這個假設雖然有道理,但是在實際情況中,一些傳播可能是在前期(無法檢測到病毒)的情況下出現的,因此病毒載量高可能不是傳播潛力的直接反映。

針對第二種方法,該文章表示,在培養過程中測定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沒有考慮到其他病毒或宿主蛋白的影響,也沒有考慮到人作為整體與病原體的相互作用。

“由細胞延伸到人,確實有些牽強。”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戈分校醫學中心副教授李克峰對科技日報表示,更不能通過細胞水準的試驗量化傳播力的大小。

“如果使用動物試驗或許更可信。”李克峰說,但需要構建新冠病毒相關的模型動物,在摸清發病規律的基礎上,經過嚴密的試驗設計,計算感染率和病死率,獲得更可信的結論。由於細胞實驗出結論快,大家急於發表,但會使得結論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從另一個角度判斷這一結論將是誇張:新冠病毒R0值大概在3—4,傳播快十倍,意味著R0值要達到30—40,這在目前人類認知的傳染性疾病中幾乎不存在。(注:R0值表明一個病人可以傳染給幾個人)

變異確實存在,影響疫苗可能性小

“根據現有的8萬多條新冠病毒序列的分析表明,D614G變異的病毒序列數達到約80%。”生物信息數據領域的該名負責人表示,排除一些測序但沒有公開收錄的情況,基本可以得出這類變異已成主導的結論。

可見,新冠病毒確實變化了,那這種變異會帶來什麽呢?

正如上面提到的“變異的意義”一文標題中總結的:D614G突變對於大流行意味著什麽仍舊不清楚。但該文章同時認為:無論是2013年至2016年埃博拉疫情的經驗、還是基於體外感染性等數據,都表明不可能得出僅一個突變就對大量、多樣化人群產生重大影響的結論。

也就是說,僅憑一個突變產生重大影響不可能。

對於新冠病毒變化的總結應該是立體的,不應隻關注傳播速度。例如有研究者根據一些國家新冠疫情的數據搜集和歸納分析,總結有些國家兒童感染率急劇增高,重症人數在急劇減少等特點。

關於D614G突變會不會影響疫苗效果的問題,上述相關負責人解釋,614號位點雖然在S蛋白(該蛋白被認為是病毒進入人體的“鑰匙”)上,但並不在S蛋白的疫苗靶向區上。

怎麽理解呢?可以理解為它可能在“鑰匙柄”上,而目前的疫苗設計多以S蛋白的功能區為依據,例如我國的重組蛋白疫苗選取了S蛋白的核心片段,在能夠產生免疫效果的前提下,重組蛋白片段越小疫苗副作用也越小。

據相關文獻顯示,S蛋白的614號氨基酸位於棘狀蛋白原聚體的表面,根據蛋白的立體構象,與相鄰的啟動子形成關聯。由於蛋白是一個立體結構,一個位點的變化也可能導致蛋白結構的調整,因此變異產生的效果仍需跟進。

相關研究者表示,如果上傳序列中能夠包含該序列所來源患者是否死亡、是無症狀感染者還是輕症患者等信息,將能夠幫助生物信息學者獲得更有用的、更接近真實世界的分析。

編輯:張琦琪

審核:管晶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