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廷玉為配享太廟,三番五次惹得乾隆大怒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大學士張英次子。張廷玉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張廷玉考中進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隨後在康雍乾三朝屢任要職,先後擔任刑部左侍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張廷玉是雍正帝特別信任的大臣,很多朝廷典章制度都是出自他的籌劃與參與,如軍機處的建立。在雍正在世的時候,留下承諾,給張廷玉配享太廟的待遇。

中國人一直追求名利,對於已經功成名就的,更會想到死後哀榮,以及福蔭子孫。太廟,是皇帝家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歷代皇帝去世後,也會被請進太廟。作為王公大臣,死後牌位放入太廟,陪伴先帝,是頂級政治榮譽,上升到國家祭祀的標準。俗話說“文人好名”,張廷玉畢竟是個文人,對於這種榮譽更是念念不忘。

太廟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臨終前,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為顧命大臣,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哪想到這麽一說,張廷玉心裡除了這件事幾乎沒別的事情了。就連要去退休的時候還不忘提醒乾隆。

其實乾隆在表面上對張廷玉還算不錯。張廷玉晉封三公之太保,又以文臣封了伯爵,都是特別待遇。然而,年逾古稀的張廷玉的固執和好激動,使他與乾隆帝之間漸生嫌隙。乾隆十年(1745年),鄂爾泰死了,滿洲新貴訥親取代了他。雖然張廷玉面奏內閣班次應訥親居首,但其心中亦有難言之隱。為了平衡各種因素,確定“嗣後內閣行走列名,訥親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張廷玉在前”。乾隆的種種做法實際上是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矛盾,使他們很難協調,以致明爭暗鬥、互不尊服。張廷玉與鄂爾泰共事十餘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語”。鄂爾泰有所過失,他必微語譏諷,使鄂爾泰無地自容。乾隆這麽做也有些是故意的,實際上的背景就是乾隆帝對鄂爾泰張廷玉兩位前朝大佬政治勢力的打擊,一朝天子一朝臣。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張廷玉陳疏以老病乞休。乾隆表示“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宣諭慰留。結果第二年,張廷玉又提出來退休,乾隆帝批準以原官致仕,並禦製詩三章賞賜。張廷玉入謝市還沒忘了提醒乾隆:“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這下乾隆不高興了,但是還是強忍著擬了手詔,申明雍正帝的成命,並賜詩以安其心。詩雲:“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余恩或過之。可例青田原佑廟,漫愁鄭國競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

乾隆

按照慣例,大臣致仕前要上表謝恩。可是,不知是何原因,張廷玉又一錯再錯。第二天張廷玉具折謝恩時,竟然沒有自己去,而是讓兒子張若澄入宮,代表自己向乾隆帝謝恩。乾隆帝對昨天的事,仍耿耿於懷,看到張廷玉不親自謝恩,就更加生氣了。昨天要求配享太廟的時候還好好的,現在就讓別人替你謝恩?這分明是不把我放在眼裡嗎?“命降旨詰責。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承旨,由敦為乞恩,旨未下。又次日,廷玉入謝,上責由敦漏言,降旨切責。廷臣請奪廷玉官爵,罷配享。上命削伯爵,以大學士原銜休致,仍許配享。”

折騰到這兒也就算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時候張廷玉又惹出一個么蛾子。那一年張廷玉的學生,乾隆的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這更加激怒了乾隆帝。“命以太廟配享諸臣名示廷玉,命自審應否配享。廷玉惶懼,疏請罷配享治罪。上用大學士九卿議,罷廷玉配享,仍免治罪。”

後來,又因時任四川學政編修的兒女親家朱筌的案子,乾隆下旨,命令張廷玉盡繳頒賜諸物。這下就等於抄家了,如果發現什麽不利的事情張廷玉可就要腦袋搬家了。幸好張廷玉在這方面還算做得不錯,最後乾隆沒發現什麽東西,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可是,據說,從此以後,張廷玉就謝絕一切來訪,而且不再開口說話,跟家人也是如此。坐在院子裡,一坐就是一天。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卒於家,享年84歲,葬於龍眠山。此時或許乾隆皇帝已經平息了怒氣,而且到底是先皇遺詔,最終還是讓張廷玉命配享太廟。只是,死了的張廷玉也不知道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