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打破“唯分”困局,這所學校幹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教育評價改革是2019年教育部工作要點之一,是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口中“最硬的一仗”。在基層,“五唯”評價標準也是教育工作者心中的痛,不過,有人已經行動起來了。王鐵軍是一名“齊魯名校長”培養工程人選。當他2016年到山東省東明縣第四實驗小學挑大梁時,社會上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四實小,垃圾校,老師都是鄉巴佬。”很多學生數學只能考七八分,甚至一些家長也認為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就在這樣一所底子差、生源弱的小學,他排除萬難,從學生評價改革入手,發起了突圍。

山東省東明縣第四實驗小學地處魯西南一隅,建校僅兩年多。第一年開學時,隻招到了70多個學生。 原來,這是當地為了化解“大班額”,在某中學舊址上改建而來的一所學校,教師來自周邊各個鄉鎮,很多家長鬧著不願讓孩子上。實際招進來的學生,考試成績大多並不理想,學校從一開始就受到“唯分”思想的困擾。

比考試、比分數是比不過其他學校了,但這幾十個孩子還要有尊嚴地生活學習,還要健康、自信地成長,從何做起呢? 校長王鐵軍決定,從學生評價改革入手,突破“唯分”困局。

困境中的孩子

如果我們缺少多元化評價的思維,那麽像王強這樣的學生,每天都會生活在痛苦和煩惱之中,他們還能健康成長嗎?

“在傳統的以考試成績為主的教育評價模式下,每到考完試發分數的時候,就是孩子們最黑暗的時候。”王鐵軍說,“不論分數高低,都是一樣。”

王鐵軍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學生王娜和王強是姐弟倆,同在該校就讀。每次考完試,姐姐王娜的分數高一些、成績好一些,回到家一報告,爺爺一高興,就拿出錢包,獎勵二百元。弟弟王強分數低、考試成績比較差,每次考完試回家都不敢報告成績,磨嘰到最後,總免不了一頓粗暴的訓斥。

久而久之,姐姐王娜拿的鈔票越來越多,而總是挨訓受批的弟弟王強,逐漸開始出現消沉叛逆傾向,和家人的關係越來越緊張。王強不管家長說什麽都不願聽,讓幹什麽也不願乾,一訓得急了,便要離家出走。

家長這時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著急發慌。和老師交流後,學校組織心理谘詢專職教師、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積極展開心理疏導和家庭教育指導,逐漸緩和緊張的家庭親子關係,孩子才慢慢恢復正常。

“這孩子已經不是考試分數的問題了,而是心理消沉、缺乏自信。”王鐵軍說。

民間有種說法:“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王鐵軍說,在唯分數論英雄,單一、片面追求考試成績的評價模式下,很多孩子就處於這樣的困頓之中,沒有尊嚴,沒有自信,親子關係緊張,找不到自我。 “

當下大多數的評價還是‘應試教育’思維背景下的固化的考試結果評價,學校判斷學生好壞的標準往往就是考試分數,很多老師的教育目的就是培養優秀的考試選手、傳授考試經驗和技巧,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變成了課堂滿堂灌,再加上課下輔導、周末休息時間補習導致過度學習,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學生。”四實小教師王慧敏說。

學生王金敏剛入校時沉默寡言,成績也不是很好,但班裡有髒活累活,他都會搶著乾,助人為樂、而且很有禮貌。課間活動打籃球時,他動作機敏,控球能力更是沒的說。

然而,一提起寫字考試,他不是多一筆,就是少一筆,寫字考試對他來說似乎真的成了一座無法翻越的大山。像他這樣的孩子,四實小有很多。 “其實,不論孩子的考試成績如何,都有表現的欲望,有被認同的渴望,特別是‘後進生’,他們更需要通過學習以外的途徑,尋找認同,找到自信。”四實小教師劉月華說。

劉月華班上有班級任務分配表,明確了每個學生的任務。辦公室換水、垃圾清理等,由張世玉負責。就是這個平時調皮搗蛋、學習成績不怎樣的孩子,每天都會認真完成自己的工作。

在劉月華的鼓勵下,張世玉也慢慢地喜歡讀課外書了。 “不是老師改變了他,是勞動改變了他。”劉月華說。

還有個子矮矮、聲音沙啞的李兆聰,這個並不起眼的孩子成為“鎖門員”之後,總是最後一個走,站在路隊的最後面,但他從來沒有抱怨過。儘管學習成績不佳,字體還東倒西歪,可他每天臉上洋溢著善意的微笑。“後來他轉去另一所學校上學了,每每想起他的笑臉,我都有些惦記他。”劉月華說。

“當我們一味地追求孩子考試考高分的時候,很可能扼殺了孩子其他方面的長處。如果我們除了按學習成績評價學生之外,缺少多元化評價的思維,那麽像王強、王金敏、張世玉、李兆聰這樣的學生,每天都會生活在痛苦和煩惱之中,他們還能對上學有興趣嗎?還能有陽光快樂的心態嗎?還能健康成長嗎?”王鐵軍反問。

六一兒童節家校聯歡活動上,山東省東明縣第四實驗小學三年級學生展示藝術球操。

困頓中的學校

不少孩子數學只能考七八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技能、衛生習慣,基本無從談起。

現年49歲的王鐵軍,從教已30載,當過中學教務主任,又在城鄉學校幹了20年小學校長。30年的教育教學生涯,讓他堅信教育是個值得付出生命的事業。

2000年,王鐵軍還在擔任鄉鎮中心校校長時,走村入戶動員村主任和老百姓集資辦學改造教學點的危房。老村主任賣了自家的楊樹和僅有的一頭耕牛,才湊齊了余款。

“老村主任的事跡影響我一生,時刻都召喚著我對教育的熱愛。”王鐵軍說。 2006年,王鐵軍從農村中心校調到東明縣第二實驗小學,2010年又被調到東明縣第一實驗小學。“

當時學校老教師居多,大多思想保守落後,單純追求考試成績,語文數學教師爭分奪秒,甚至擠佔音體美、常識課堂。”王鐵軍說。 為了經營好這所學校,王鐵軍立足“篤於愛,智於行”辦學理念,創新育人模式,把德育細化到孩子的學習、生活中去,構建了“X+1”(“X”為語文、數學等具體學科,“1”代表學科下校本延伸活動)學科課程、學科德育。

2016年9月,當地在推進化解“大班額”的過程中,在原先一所中學的舊址上,籌建縣第四實驗小學,把原來第一實驗小學二至四年級8個班的學生,調到第四實驗小學,建立新校。以此為基礎,縣裡又另選新址,正在籌建第四實驗小學高標準的新校園。

王鐵軍被任命為這所新建小學的校長。 然而,在第四實驗小學建校的第一天,就有一百多名家長出言不遜,大鬧一通,不願讓孩子來這裡就讀。兩天之後,從第一實驗小學分流過來留下的學生,不足20人。

這所小學的教師也來自全縣各個鄉鎮,基礎不一致,思想不穩定。當時社會上流行一種說法:“四實小,垃圾校,老師都是鄉巴佬。”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開學總共隻招到了周邊70多名學生。

“開學調研後我們發現,這些學生裡面,還有不少孩子數學只能考七八分,語文考二三十分,很多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科知識和技能、生活衛生習慣,都基本無從談起。”王鐵軍說。

學生基礎參差不齊,老師來自各個鄉鎮學校,給學校教學與管理帶來很大挑戰。 “人生一世,總要尊重一些什麽,改變一些什麽,堅守一些什麽。”王鐵軍說,“只要自己認為對的事,無論壓力多大,也都會不遺余力地向前衝。”

正是在這種局面下,王鐵軍和教師們權衡再三,決定不再“唯分數論英雄”,從教育教學改革評價入手,重構“教”與“學”的關係,更好地為這些活生生的學生發展服務,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化成長,盡量不落下一個孩子。

困擾中的求索

但當前的教育恰恰是顛倒的教育次序,過分放大學習與技能,弱化身體與道德情操。

“當初為什麽要下決心改革‘唯分數論英雄’的教育教學評價引領模式,開展多維度板塊式評價改革?現在說起來也非常可笑,因為我們已無任何退路。”

回想建校之初的情境,王鐵軍苦笑著說,“面對幾十個家庭教育環境不甚理想,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亟待養成,自信、學習興趣亟待培養的孩子時,再走‘唯分數論英雄’的老路,已經完全行不通了,唯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打破原有模式,走改革創新的新路。”

浸潤城鄉教育多年,王鐵軍認為,縱觀農村中小學辦學現狀,恐怕最先要解決的,是三個“不”的問題,即“教師不想教,學生不想學,社會不滿意”。 究其原因,他認為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門乾預太多,教師的教學成了“戴著鐐銬的舞蹈”;二是教師業務素質不高,仍停留在個人經驗與教科書層面,國家課程校本化沒有真正落地;三是班與班之間、校與校之間統考、月考及競賽考等推波助瀾,把教育引向“刷題”競賽;四是過多關注資源條件,跟風嚴重,風氣浮躁;五是教師對國家學科課程標準研究不到位,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無法實施。

這些問題發展到今天,逐漸形成了一種機械的教學方式,明顯違背人的認知規律。 這種評價的氛圍及其對日常教育教學的影響無處不在。

比如,最現實的例子就是,王鐵軍本身已是當地校長職級製中評上一級的校長,但如果按照現實情況下學生考試成績排名評比,則可能只能享受到三級校長的待遇。因為這所新建學校基礎差,一時半會兒考試刷題肯定考不過其他學校,還會耽誤孩子們正常發展。

“對老師的評價也是一樣,如果還是要一味地逼著學生考出高分數,以分數來評價老師、評價學生,給學生排隊,給老師排隊,這所學校就沒有希望了。”王鐵軍說,“換句話說,‘以分數論英雄’的評價模式在這裡已經徹底行不通了,起不到通過評價引領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作用。”

王鐵軍認為,教育說到底仍是“人”的教育,相對於人的素質而言,身體好應是第一位的,是根本,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其次是道德情操,道德情操好的孩子,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規劃能力相對較強。學習好、技能高充其量只能排在第三、第四位。

“但是,當前的教育恰恰是顛倒的教育次序,過分放大‘學習’與‘技能’,弱化‘身體’與‘道德情操’。”王鐵軍說。 基於學校辦學面臨的現實情況及其對教育的認識理解,王鐵軍決心頂著壓力帶領老師們開展多維度板塊式評價改革,以“教—學—評”合一,來引領學校教育教學的整體變革,在傳統教育評價和發展模式中“突圍”。

每年3月,學校和家長一起為學生規劃一周的春遊活動。圖為春遊中,學生在專人保護下過吊橋。

黎明前的“突圍”

家長髮現,“無論什麽樣的孩子,到這所學校後都變得開心、有自信了,都有希望了”。

在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上,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明確表示,要把教育評價改革作為“最硬的一仗”來推進,並指出“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這“五唯”是當前教育評價指揮棒方面存在的根本問題,是當前教育改革中最難啃的“硬骨頭”,但再難也要啃下來。此後,“深化教育評價體系改革”被列入《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

這在王鐵軍看來,無異於學校改革發展黎明前的曙光。在這“黎明”來臨之前的兩年多時間裡,王鐵軍和東明縣第四實驗小學的教師們,已從評價改革入手,撬動整個學校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但這樣單個學校“突圍”式的改革探索,尚需更多支持和引領。 四實小是怎麽改的?

“為了考試發分數不再是孩子們最黑暗的時刻,為了讓孩子們回家後等待他們的不再是一通暴揍和訓斥,為了幫助這些學生逐漸找回自信、找回尊嚴,我們決定不再一張試卷考學生、排名次,而是實施一塊一塊的多維度學科板塊式評價改革。”王鐵軍說。

比如語文學科,學校設計了生字過關、課文精彩片段背誦、經典誦讀監測、“同讀一本書(課外)”、話題演講等5個板塊。語文教師劉冬梅說:“尤其是生字過關、課文精彩片段背誦、經典誦讀監測三個板塊,我們邀請優秀的學生擔任‘大法官’‘裁判員’,並給他們免考的獎勵,這樣對學生既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督促。”

此外,學校還邀請家長參與學生評價過程,鼓勵家長、教師、學生共同參與,形成開放式多元評價,像語文學科的課文精彩片段背誦、經典誦讀監測、“同讀一本書”等板塊,就採用“自我評”“家長評”“小組評”“班評”“級部評”“校評”相結合的方式,邀請家長參與,利用日常零碎時間,進行過程式評價。

“有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一無是處、無可救藥了,其實他們以前就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哪方面有興趣、哪方面有特長,只是盯著考試分數看。”王鐵軍說,“但是邀請他們到學校當評委參與學生的評價過程後,有的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寫字寫得好,有的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講故事講得好,有的家長髮現自己的孩子讀書比較多,一學期下來,孩子都比以前有進步、有變化,家長也開心了。”

東明縣第四實驗小學還淡化測評結果,關注測評過程,對測評結果不滿意的學生,允許學生複試,以最好的成績為準,給孩子的自信和成長提供更多的機會。“在話題演講測試中,有個小男孩特別膽小,一上台就呆呆地站在那裡,一言不發,無論老師怎麽鼓勵,都不敢開口。無奈和家長交流後,才知道原來孩子在家裡每天都很認真地準備,給家長講的時候也很流利,就是一上台就膽怯,不敢發言。”

教師程娟說,“了解情況後,我降低難度,讓他每天上台後就隻說一句話。到第三天后,他終於主動提出要補考,我特別驚喜他能夠戰勝自己,同學們也報以熱烈的掌聲。雖然他聲音不大,磕磕巴巴地講完了,但也成功地邁出了敢於上台演講的第一步。”

“孩子的‘德智體美勞’到底怎麽樣?最有發言權的是身處教學一線的教師。把評價權力下移,變革評價機制,改變評價方式,就會帶來師師關係、生生關係、師生關係乃至家校關係、親子關係的改變,我們撬動這些變化的杠杆就是板塊式評價改革。”王鐵軍說。

王鐵軍所說的板塊式評價改革,主要內容實際是在傳統評價體制的基礎上,從品德發展、學業水準、身心健康、學習生活幸福指標四個維度評價學生的機制,更關注學生的過程性評價,倡導評價的多元化。這一評價方式推而廣之,滲透到每個學科。評價方式則鼓勵家長、教師、學生共同參與,進行開放式多元評價。 這一改革在關注學生智力因素、學業水準和關鍵能力培養的同時,還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非學業內容和必備品格的培養,指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

此外,對教師的評價,也由以前的主要看學生考試成績,轉變為參與校本教研、專題研討、改革項目組成員表現、“三字一話”展示、輔導學生獲獎、學科論文發表等多個板塊的評價,每個板塊下面又細分設立課標解讀、展示課、小課題研究、學生作業、聽課記錄、教案等多個具體板塊。

“這種評價改革不僅淡化了考試分數,減輕了學生負擔,也解放了教師,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不僅有助於學生的學,也有助於教師的教。”教師李春菊說,“比如‘同讀一本書’活動中,許多經典是老師也沒接觸過的,要更好地指導學生,老師自己就要對整本書有徹底的了解。老師和學生一起誦讀經典,還能有效促進師生感情,提高自身綜合素養。” 對於東明縣第四實驗小學的板塊式評價改革,山東省教科院教育評估研究所所長鞠錫田到校調研後,認為其實質是多維度、多元化的教育教學評價改革,因在學校實踐中已約定俗成“板塊式評價”的說法,目前學校還是稱之為多維度板塊式評價。 學校教師張風華告訴記者,兩年多來,班上的孩子讀了《三字經》《唐詩300首》等,還在“同讀一本書”板塊,讀了適合孩子們閱讀版本的四大名著,給這些原本不大讀書的孩子補充了寶貴的精神食糧,好多家長說:“我家孩子以前不愛讀書,現在覺得一天不讀書就心裡癢癢,好像讀書成了他的一日三餐。”

學生劉蘊爽告訴記者:“有一次媽媽說要給我轉校,我怎麽也不肯,因為我覺得在這裡上學非常快樂,媽媽也說我確實長進不小!” “兩年多來,學生學得輕鬆,老師教得輕鬆,學生有自信了,家長也愁眉舒展了,學校慢慢走上了正軌。”王鐵軍說,“要改變固有的東西太難了,但要讓教師、學生有尊嚴、有體面地學習生活,就必須堅持走下去。”

目前,東明縣第四實驗小學的學生已從兩年前的70多人猛增到400多人,學校受到了家長、學生和社會的肯定,因為家長髮現,“無論什麽樣的孩子,到這所學校後都變得開心了,有自信了,都有希望了”。

去年暑期,山東東部沿海某市全國公開招考優秀校長,作為“齊魯名校長”培養工程人選的王鐵軍,抱著檢驗一下自己的心態,報名參加了考試。而當他真的接到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被錄取的通知時,又決定放棄每一項都達數十萬元的優厚待遇,繼續留下來辦好這所剛剛起步的小學。 “如果只是圖名圖利,我就可以一走了之,但是生於斯長於斯,我更希望能把家鄉的這所學校辦好,讓這裡的400多名孩子和家庭受益。”王鐵軍說。

(中國教育報記者:魏海政,注:文中學生姓名均為化名)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手記

“以分數論英雄” 非改不可

教育評價,就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導向,就是“指揮棒”。 東明縣第四實驗小學既是一所新學校,也是一所在化解“大班額”背景下產生的較為特殊的學校。

它所面臨的問題,既是特殊的,也具有普遍性。之所以說特殊,是因為學校當前所處的特殊發展階段、辦學基礎以及學生、教師等各方面的現實情況,不同於其他一般學校。在分數面前,它已無所謂的比較優勢和退路。

在孩子們的成長面前,它也不能再重蹈覆轍,走應試教育的老路了。之所以說具有普遍性,是因為傳統的“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評價,已成教育教學改革發展中必須破除的“頑瘴痼疾”,製約了教育改革發展的步伐,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東明縣第四實驗小學目前的校園,是臨時在一所初中的舊址上改造建成的,王鐵軍告訴記者,剛建校開學時,滿院子都是磚瓦垃圾,老師們一起動手清理,光垃圾就運出去幾十車。

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東明縣第四實驗小學兩年多來以評價引領為切入點的教育教學改革,也並不完美,還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可貴的是,畢竟他們已經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看到了改革發展的希望。 尤其令人感動和敬佩的是,在教育評價改革的黎明到來之前,在重重困難和壓力面前,王鐵軍這位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懷的校長,帶領老師和孩子們,已然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邁出了堅實的改革步伐。

記者看到,就在離東明縣第四實驗小學百餘米的地方,還保存著古代遺留下來的文廟建築,當地重視文教的歷史傳統可見一斑。希望在這片崇文重教的土地上,學校、老師和孩子們,越走越好。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03日第4版 新聞·深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