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回顧四年新高考改革,哪些經驗教訓值得借鑒?

藍鯨教育 周繼鳳

今年是新高考改革實施的第四年,也是改革試點生參加高考的第二年。

2014 年,國務院頒布了 《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拉開了新高考改革的序幕。這是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最大規模最大範圍,全方位立體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2017年,上海、浙江率先進行了試點。2018年,則將有包括江西、河南、四川、湖北、廣東等在內的17個省份迎來新高考改革。

取消文理分科、一年多考、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等逐漸成為改革共識。

而在四年改革中,浙江、上海在試點中探索出了怎樣的改革經驗,在改革行進中又暴露出哪些問題值得深度探討。

總分製漏洞背後的投機行為

依照浙江上海的改革經驗,目前新高考大體上形成了“3門必考+3門選考”的模式。也就是說,除語數外三門必考科目之外,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三門選考科目。高校則根據大學專業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對相關專業的選考科目提出要求與限制。這就形成了高校與學生的雙向選擇。

然而,從去年得到的反饋來看,最為突出的問題在於,物理面臨無人選的尷尬境地。據2017年浙江省公布的數據,七門選考科目中,選物理的學生排到了第六位,即總共25萬考生,選物理的學生只有約8.9萬名。這與最初的設想大相徑庭,物理身為現代科學的基礎,按當初高校給出的方案,如果考生選考了物理,則91%的高校專業不受報考限制。

事實上,物理爆冷門的背後,是一系列的投機行為。

“新高考改革其實是希望以更加個性化的方式選拔人才” 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蔣永紅指出,“但是依舊是把高校按照等級排序、按照統一的分數對學生進行排名,把有序的高校和有序的學生建立對應進行錄取,這就形成了巨大的投機性”

就現有的改革方案來看,儘管提出了綜合素質評價,但高校錄取學生的標準依舊是總分製。而新高考改革總分製的設定,存在著不小的漏洞。其中,三門必考科目按照卷面分來計算,選考科目則實行賦分製。所謂賦分製是指按照學生在人群中的排名賦分。例如浙江省設定選考科目40分為起點,共21個等級,級差3分(如下圖所示)。也就是說,無論一個孩子分數多少,只要在選考人群中排名前1%,最終將以100分計入總分。

不少教育人士向藍鯨教育坦言,這樣的方案設定,其實忽略了選考人群的實力和人數。本著“物理題難且選考物理的大多是傑出人士生”的想法,大多數的家長孩子選擇拒絕做分母,避開物理也就成為了必然。

事實上,避開強者選擇和弱者比拚的田忌賽馬式選考策略在過去一年的新聞報導中屢見不鮮。而高考改革者為了與投機者博弈,出現了打補丁的現象,即改革中出現了問題,後續頒布一些措施進行補救。比如針對物理之殤,浙江省設定了物理科目最低選科人數的保障基數,如果低於這個人數,就要按照這個人數來賦分。而之前為了避免一考定終生,浙江省為學生設定了四次考試的機會,卻導致有的學校搶跑道、趕進度,最終浙江省再次調整,將選考時間全部劃歸到高三進行,選考時間也進行調整與教學進度接軌。

高校招生尚未明朗

考試與招生可謂是一體兩面。物理選考人數大幅減少隨之而來的聯動效應便是招生的學生品質與本身學科的要求不匹配。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通過媒體發聲:“由於大量孩子不選物理,像浙江大學這樣非常科學化的學校,招生時就感到非常無奈。”複旦大學曾出現了物理考試不及格率達30%的現象。

事實上,本著雙向選擇的原則,各大高校的專業應該依據自身的要求對選考科目提出要求,更加突出自身專業的辦學特色。但是,從2016年反饋的數據來看,招考中有90%的大學和專業都沒有設定任何科目要求。

不少教育界人士向藍鯨教育表示:“大學也同樣面臨著搶奪優質生源的問題。而如果在自主招生中設定門檻,其實不利於學校的招生。”

以浙江為例,在志願填報上實行按專業+學校報考,而不再是學校+專業。儘管只是順序進行了調整,但是本質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學校+專業的錄取方式,意味每個專業都會有一個獨立的分數線,在沒有學校的托底的情況下,即使是985、211大學的部分專業,也將面臨著招不到合適生源的現狀。

前期儲備不足後期跟不上腳步

“3+3”的選考模式,對於學校來說,最先帶來的問題就是走班製教學。如果要完全滿足學生們自主選擇需求,這對學校的軟硬體設施,以及綜合管理方面的能力都提出要求,同時也對教育經費投入、教師編制等等一系列的制度建設提出了挑戰。

上海市滬新學校劉賢校長舉出這樣的例子:“因為學科性質和老師教學差異,如果加三選科完全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可能會出現極端現象,有的課極受學生歡迎學生都去選,有的學科選的人少或者沒有人選。這將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如師資儲備的匹配度、教室場所供應,課程的管理及教師績效分配等。

在過去的幾年改革中,不少學校資源和師資跟不上,於是選擇將原本的選考進行了“套餐化”處理。比如就有媒體曾爆料,為了能夠在賦分製的基礎上搶佔優勢,學校強迫學生選擇某幾門課程,以擴大分母同時獲得學科優勢。

劉賢校長坦言,對於新高考改革的到來,學校若前期沒有基本的儲備,很容易出現師資、場地和管理等方面跟不上改革步伐的情況。在師資與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她表示:“首先要處理好尊重學生選擇滿足學生需要和學校資源配置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其次學校也要解決好學校特色教師培養和優勢學科培育的問題。”

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前

新高考改革同樣也給備考的學生和家長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按照浙江的改革方案,學生可以從七門選考科目中選擇三門進行選考,上海則是六門科目中選擇三門。這意味著將出現20多種組合形式。而招生中,不同大學的不同專業根據自身的學科特色對考生選考科目提出不同的要求,志願填報也因此變得多元化。比如在去年公布的方案中,複旦大學歷史學類專業要求選考科目為歷史、政治、地理,即學生有一門科目選考,就可以報考該院校該專業。

而上海交通大學就要求考生報考該校理科專業,必須有一門選考科目為物理。這樣的措施將選擇權下放給學生手中,也意味著學生要清晰自身的興趣愛好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甚至提早了解大學的各大專業設定和發展方向。

對此,不少專家提出了質疑。複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陸一就曾發表文章表示:“讓高中生在高一高二就投身科目選考的軌道,並且自我承擔後果,這是粗暴而不負責任的……這次改革看似推崇選擇性,其實根本不尊重學生自己去尋找真正的內心所向,沒有給成長留下太空,反而迫使高一高二的學生立即終結不確定的自我生長,聽命於成人的精明世故,把他們過早地推入應試軌道。”

蔣永紅也表示:“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變遷,我們很少會出現一輩子從事一份職業的情況。但是從現在的改革趨勢來看,其實仍然是‘一考定職業、一考定專業’。在許多孩子對職業還沒有概念的情況下,早早地進行分科其實是很糟糕的。”

但同時,蔣永紅進一步指出,學校教育不能與脫離社會,職業教育要滲透在整個學校教育,學生的職業取向不是簡單的規劃而能夠解決的,而是伴隨著學生和社會、大學了解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我們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要提前,要從高三、大學挪至高一高二甚至是初中、小學。

劉賢表示:“必須提高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要整體規劃、適時進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如果等到高三再落實此類課程,為時已晚。”在滬新中學,“家長職業講堂”、 “學長學姐講壇”、“我的未來職業”等活動有序開展。

回顧四年來的改革,劉賢表示:“高考改革,茲事體大,尚處於不斷探索的過程中;確切地說,高考改革正在路上,並且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高考改革將永遠在路上。”

而蔣永紅坦言,目前新高考改革的功能依舊是在分配教育資源,而只要這個功能存在,投機性行為就會存在。“但未來改革的趨勢一定是讓投機性減小,讓每個人都能得到充實的發展”蔣永紅說:“現在的高考改革依舊是要看分數,沒有真正到達對學生多元化評價和測量。目前我們國家的大學、機構還不具備這種能力,這需要時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