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9歲男孩作業壓力大到離家出走,是誰的錯?

今天看到一個有趣的新聞——《9歲男孩作業沒做完怕被責罵 揣幾十塊錢漂泊還想去雲南》

新聞內容就如標題:9歲的男孩,因貪玩沒有完成作業,擔心被老師和父母責罵,於是離家出走……在重慶渝北流浪漂泊了2天的他,決定乘坐火車回雲南老家。昨日,他輾轉來到重慶西站公交轉運站,因沒有錢,他向車站工作人員求助,工作人員發現異常後選擇了報警。最終在民警的勸導下,男孩才願意跟父親回家。

民警為小鑫買來飯菜勸其填飽肚子。

小學生年齡小,大多不會自己安排時間,需要家長督促。學校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但結果卻變成了由家長支配。


科學表明,兒童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可塑性、接受性等能力是人在任何階段都無法比擬的。比如同樣是去接受一種新奇的知識,8歲兒童要比你24歲高材生學的快!最最簡單的例子:幼兒在3歲前就能把母語的口頭表達全部學會了,但是成年人要多久才能考過英語6級?

現在的人們普遍認識到兒童時期的階段是非常寶貴的,所以在這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父母費錢費力給孩子安排各種興趣班,遵循著「比別的孩子多學更多的東西才能在將來高人一等"的觀念,導致兒童壓力變大。

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非常複雜

如教育體制、考試評價製、評價標準的單一、學生的興趣智力水準、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

1、從社會的角度分析

我國各類各級學校招生基本上還是採取統一考試按分數錄取的形式,考試成績不僅是升學的標尺,還可能成為今後擇業的標尺,更是讓家長和學生不敢有絲毫的放鬆。其次是教育評估制度,許多教育行政部門在評價一所學校的辦學效果時,往往把分數和升學率作為衡量的指標,並以此為依據判斷學校工作、教師工作好壞。因此學校只能在這種錯誤的「指揮棒」指引下繼續進行著應試教育的步代,客觀上加重學生負擔。

2、從家庭的角度分析

家長之間總是喜歡盲目攀比,別入家孩子學什麼,自已的孩子跟著學什 麽,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甚至有的家長想把自己未實現的人生目標強加給孩子。家長們不管孩子願不願意,在孩子完成家庭作業後繼續加碼,這種競爭造成的壓力更可怕。

4、從老師的角度分析

部分教師的思想觀念仍停留在應試教育基礎上,認為要讓學生學得牢、考得好,就要多背、多寫、多練。加上學校仍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考校獎懲教師的主要依據,給教師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而教師又會把壓力通過課業負擔自然而然地轉嫁到學生身上。

5、從學生的角度分析

分數一直是學生的一個心結。學生考試後,成績出來,排名不排名,大家都心知肚。只要有考試就會給學生造成心理負擔。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只是個被動的接受者,對於老師、家長的話和所給的任務,他們不能也不敢去反駁,只有被動的接受。有些孩子在家長急功近利思想的熏陶和壓力下,也生怕自己落後,從而自我要求、自我加壓,反覆的做題 復的背誦,加重了自己的課業負擔。如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教學效果,讓孩子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是社會對所有老師及家長的要求!

教師方面:

加強教師業務能力培訓,提高教師素質刻不容緩。

對於老師來講,一方面要不斷探索新教法,精心備課上課,讓學生樂學、好學、學有所得。其次優化作業管理,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對於一些機械重複的作業盡量是不做或少做。更加側重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體驗學內與生活的聯繫,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 踐中鍛煉提高自己。

注意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用同一把尺子街量乾差萬別的學生,就會出現一批批差學生,很多所謂的「差生」是由於教師的評價標準單一而「製造出來」的。多用幾把尺子來量,就會多出一批批的好學生。其次要注重評價內容的多樣化,既要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習慣、興趣、主動性、獨創性、合作與交流、實踐以及情感體驗。

家長方面:

從硬式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在學習上要正確引導,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把孩子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真正從關心孩子成長出發。作為家長要有顆平常心,真正尊重孩子、關心孩子,多溝通,多交流,不要過於責罵,不要讓孩子成為學習的機器,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還孩子一個多姿多彩的童年。

本文部分文段轉自:香當網http://www.xiangdang.net/ 侵權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