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戊戌冬至 一陽始生

2018年12月22日(農曆戊戌十一月十六)6點22分,太陽運行至黃經270°,我們居住的北半球進入了二十四節氣的冬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得到熱量最少的一天。

冬至起源於春秋時期,是古人使用土圭觀日影最早測定出來的節氣。它既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在中國古代被當作一個盛大的節日,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說法。

《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晉書》上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

古人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又一個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六氣的終之氣始於小雪,終於大寒。其中客氣「太陰濕土」,主氣「太陽寒水」,決定了北半球氣候的濕寒。冬至之前,太陽直射點南行,北半球陽氣愈加「不及」;冬至後太陽直射點北上,北半球木氣漸旺。所以,冬至後的養生應根據氣候確定自己的養生方略。

1

避風寒

天有「風、熱、暑、濕、燥、寒」六氣。當六氣太過或不及,易產生六種外感病邪(也叫六淫)。其中,風邪四季都有,以春天為主。寒、濕、燥、暑、熱等外邪,多依附於風而侵入身心。冬天在四季中屬陰,陽氣較弱,陰寒較盛,冬至當天更是陰中之陰。因此,為避免風寒的侵擾,在冬至前後要特別注意保暖和早睡早起,盡量不在晚間外出活動。同時應注意保持情緒的平穩及舒暢,尤其是心腦血管比較脆弱的老年人,這段時間可多靜坐,頤養神氣。

2

防燥邪

冬季的北方,空氣濕度明顯下降,加上室內有暖氣,容易產生「燥邪」。燥邪除了傷津之外,對人的肺、大腸及肝的功能都有影響。一些人會口咽皮膚乾燥、二便不暢。如果出現了這些情況,一是要注意觀察及調節室內的濕度,使之保持在50%左右。二是勿吃辣椒、酒等熱性及生燥食物;飲食以蔬菜等養陰食物為主。冬至一陽升,肝膽氣容易萌動,如出現因木氣旺所導致的頭痛、失眠、情志急躁等現象,可在申時至亥時選用柔肝食材,以緩解木氣旺所帶來的「劍拔弩張」的身心狀態。

3

祛濕邪

在大寒之前,除了風寒與燥邪之外,也要注意濕邪之弊。濕邪為陰邪,在泉之氣和當令之氣皆為太陰濕土,濕寒之氣是持續存在的。濕氣容易傷脾,脾濕可分為寒濕和濕熱。其中寒濕困脾是指寒濕內盛,困阻脾陽,脾失溫運,以不思飲食、腹脹、便溏、身體沉重為主要表現;濕熱傷脾,以腹脹不思飲食、身心發熱、身重便溏不爽為主要表現。冬至到大寒無論濕與燥如何交替,巳時健脾不可少。因為在這種氣候下持續健脾、審時度勢地防止肝氣太過,是時令養生的辯證思維。

冬至是北半球人的吉慶,陽氣向我們漸進,己亥年的春天不遠了。

( 註:巳時為北京時間北京地區9-11時。京外地區計算時差。)

———— / END / ————

文字原創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感謝關注道心語境

微信號:daoxinyujing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