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大外科專家羅成華:痔瘡 vs 直腸癌,千萬別搞混了

羅主任特別提醒:對於有便血的病人,無論有沒有痔瘡,一定要去醫院做檢查,以排除腸道的其他疾病,千萬別讓小小痔瘡延誤了對直腸癌等疾病的診斷。

「同為直腸末端的疾病,都有大便出血癥狀,但對人類健康損害程度卻截然不同。」羅成華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直腸癌與痔瘡的發病部位相似,在臨床上極易出現誤診,從而延誤了直腸癌的治療,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截然不同的疾病

實際上,從發病原因和機理上來講,痔瘡與直腸癌屬於兩種截然不同的疾病。

痔是由於各種原因所導致直腸下段和肛管的靜脈充血、血液鬱積,壓力增高或因靜脈壁薄弱,從而造成靜脈的擴大和曲張,形成的靜脈結締組織團,屬於肛門區域良性疾病之一。通常可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

痔瘡

直腸癌

「外痔可以看到或觸摸到,內痔因發生在肛門以內,從體表看不到,只有通過輔助手段才可以檢查到。」羅主任說,大多數無癥狀痔瘡不需要任何治療,對人的身體健康也影響不大。

而直腸癌則不可能「袖手旁觀」,它是直腸內表面黏膜發生的一種惡性腫瘤。

「直腸癌主要發病在肛門以內長約12~15厘米的直腸內,其發病率僅次於胃癌和食管癌,如果及時治療完全可以治癒,倘若沒有被及時發現並治療,長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癌變組織擴散轉移的問題,從而危及生命。」羅主任幾乎每個月都會收治來自全國各地因誤診為痔瘡的直腸癌患者。

的確,兩種疾病存在諸多容易混淆的地方。但羅主任稱,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進行鑒別區分。

「痔瘡一般是"被動"出血,血液多數是隨著大便排出後滴下來,血液與大便通常不會混在一起,出血顏色多為鮮紅色。而直腸癌多為"主動"出血,就是大便和血混在一起拉出來,且血液顏色多見暗紅或果醬色,大便還經常帶有黏液或膿液。」羅主任說,痔瘡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身上,而直腸癌的患者多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此外,直腸癌患者通常伴有大便次數增多,肛門下墜,大便形狀改變的癥狀,而痔瘡患者則少有這些癥狀。

「特別是近幾年,我國直腸癌的患者呈現出逐年增多的趨勢,且發病年齡越來越提前。」羅主任經常利用個人休息時間,通過網路與網友們互動,普及相關的疾病知識,目的在於能夠將直腸癌扼殺在「萌芽」中。

預防直腸癌需控制飲食+增大運動量

那麼,究竟有哪些原因會導致直腸癌的發生呢?羅主任表示,到目前為止,醫學界對直腸癌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重要誘因為飲食。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商店裡各種五花八門的食物做得越來越細,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的食品攝入明顯增多,而吃水果蔬菜的人越來越少,即便吃水果蔬菜,也可能存在著農藥汙染的問題。」

羅主任建議,每個人一天飲食中的脂肪攝入量佔總熱量的30%以下,增加纖維素攝入量到每天20~30克,同時攝入各種維生素和水果,如維生素B2、維生素C、胡蘿蔔素,防止肥胖,盡量少吃醃製、油炸和煙熏的食品。

而運動量的減少,也會增加罹患直腸癌的幾率。「體力活動減少,可能會導致排泄物在腸道通過時間延長,相應地就增加了致癌物與腸黏膜接觸,從而提高直腸癌發生的機會。」羅主任說。

此外,一些直腸良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直腸炎、家族性結腸直腸息肉等,發生在直腸的病變很有可能發展成直腸癌。

「當然,也不能忽視遺傳因素。較之正常家庭,通常直腸癌患者的下第一代患癌危險性增加2~3倍。」羅主任坦言,有兩類直腸癌患者的遺傳性比較明顯:其一是家族性大腸息肉病,子女有50%得直腸癌的機會;其二是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直腸癌,大概佔直腸癌的6%。

定期檢查不可少

採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目前臨床上用於區別痔瘡與直腸癌的最基本、最簡單、最有效的檢查方法就是直腸指檢,其有效率高達75%以上。

所謂的直腸指診就是醫生戴手套,將食指從肛門伸入到直腸腔裡,根據手指觸及直腸四周黏膜進行檢查,得出初步診斷。

「如果觸碰到腸內有凸起的小粒則可能為痔瘡;如果是有菜花硬塊或邊緣隆起中央凹陷的潰瘍,或者合併腸腔狹窄,且檢查後指套上沾有血液、膿液和黏液者,則要高度懷疑直腸癌。」羅主任說,一般成人食指長度是7~7.5厘米,如果採用恰當體位,並增加腹壓,指診可摸到11~12厘米長,幾乎能摸清整個直腸。

但有時候受限於醫生手指的長度,對於直腸上端的腫瘤難以觸碰到。

「不管是直腸指檢已確診,還是高度懷疑為直腸癌,結腸鏡檢查必須要做。」羅主任說,通過結腸鏡檢查,醫生可以初步診斷腫瘤性質,同時採集腫瘤標本進行病理分析。

那麼,得了直腸癌該怎麼治療呢?羅主任覺得,如果條件允許,盡量進行手術治療,「這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其中,主要採取腹會陰聯合切除術和前切除術兩種手術方法。

「不管哪種方法,都應力爭切除癌腫全部及兩側足夠腸段,以及周圍可能侵犯的組織和轉移淋巴結。」羅主任認為,在現有醫療條件下,如果能夠早診斷、早治療,直腸癌並不可怕,但目前就是誤診為痔瘡的太多。

專家介紹

羅成華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大外科主任

羅成華,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黨委委員、大外科主任、普外科部副主任、腹膜後腫瘤外科主任,美國結直腸外科學會(ASCRS)International Fellow,知名腫瘤外科、肛腸外科、普通外科專家。

擅長疑難腹膜後腫瘤及複雜盆底、肛腸外科等疾病的外科手術治療。每年診治疑難、複雜腹膜後腫瘤及盆腔腫瘤病人達500例以上。曾被中央電視台2、7、10頻道,北京電視台、新華網、健康報等媒體廣泛報導。

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論文50餘篇,SCI論著10餘篇。舉辦中國腹膜後腫瘤論壇、中國肛腸創新論壇等大型學術會議。獲全軍醫療成果獎1項,國家專利4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行業專項及北京首發基金等項目,總科研經費達500萬元。

已出版《腫瘤專科醫師培訓教程》(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7)、《腹膜後腫瘤》(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原發性腹膜後腫瘤外科學-理論與實踐》(人民軍醫出版社2006)、《結直腸腫瘤》(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便秘治療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痔治療新技術-LigaSure痔切除術(附手術操作DVD)》(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等專著,正主編《Retroperitoneal Tumors: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Springer美國出版)。

兼任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模擬醫學分會會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腹膜後與盆底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肛腸醫師分會腹膜後疾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醫師協會腹膜後腫瘤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肛腸醫學聯盟理事長、中國中醫藥肛腸分會副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大腸肛門外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市醫師協會肛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解放軍醫學雜誌》及《中國微創外科雜誌》編委等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