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奇葩說》竟然活了五年,求生欲還越來越強

1

人生從來不是分秒累計疊加,而是一個恍惚連著下一個恍惚。

最近讓我恍惚的一件事是,《奇葩說》竟然來到了第五季。一檔以辯論作為核心元素的綜藝,跳出了原有的小圈子,活了五年,也火了五年。

五年啊朋友們。五年前美國總統還是奧巴馬,五年前從來沒有人說年輕人該做好吃苦的準備了,五年前我還在報社寫文藝評論,幾乎每周都要在10點走進電影院,和來趕“夕陽紅”優惠的大爺大媽一起共看《何以笙簫默》。

《奇葩說》就是那時候悄然來到我們身邊。

我永遠也忘不了,去瑞士旅行那會兒,跋涉千山萬水,終於抵達采爾馬特。在馬特洪峰巍峨壯麗的雪景面前,我倒上紅酒煎了牛排,掏出iPad看起了《奇葩說》。

那期辯題是情侶要不要看對方的手機。馬薇薇驚為天人地說出了那句:“人家說,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你跟你的器官講隱私?!”

不開玩笑,那一刻我除了笑,更多是震撼。因為馬薇薇用極強的感染力把簡單的道理表演出來,哪怕有偷換概念的嫌疑,依然滿滿的煽動力。《奇葩說》剛好能讓這樣的“奇葩”,點燃各自心裡的火。

後來《奇葩說》持續推進,我也和不少辯手認識交往,覺得他們真的是有意思的人,又毫不重樣。能把天南海北的“奇葩”網羅在一起,《奇葩說》究竟是怎麽樣的,於我就成了更有吸引力的謎團。

2

中途曾經有過一次,我接到過《奇葩說》的面試邀請。後來因為能力不夠,再無下文。我半開玩笑地問選角導演,是不是我這個人除了長相,其他都太正常了,一點都不夠奇葩。導演毫不猶豫地回答:“是啊。”

“哦。”我在心裡說,你們也真的是毫不客套啊。說著玩歸說著玩,我依然一集不落地看,從一開始的交口稱讚,到後來有了略顯重複的批評聲音。

馬東專門在分享《奇葩說》的製作心得時講過,觀眾經常會表達“你變了”的不滿,但一檔節目絕不可能一成不變。只有不斷地變化,才能符合甚至引領觀眾的預期。

因此,備受關注的導師陣容,除了沿用經典的“馬曉康”組合之外,還請到收放自如的李誕和儒雅機智的薛兆豐。

李誕簡直是接梗王,無論是導師互cue還是選手點評,都能帶來一波又一波的笑料。薛兆豐雖然是正統的學院派,卻能很快地融入節目氛圍,帶來一些經濟學視角的啟發。

如果說之前幾季是漸進的微調,《奇葩說》第五季的賽製規則簡直可以用拚死求生來形容。

60位來勢洶洶的新選手和老奇葩們混搭在一起,開展1 v 1的對戰,贏者晉級,輸者幾乎當場回家。每位選手有3分鐘發言時間和30秒用來結辯。

此外,本季的現場還安排了一台“開杠”的機器,像是彭浩翔電影裡的分歧終端機。選手靠快速反應和邏輯能力,各自有2分鐘的時間,一來一往見招拆招,迅速點燃全場氣氛。

本以為老奇葩的人氣和實力兼有,很難輸掉。結果第二場,談論女友的求生欲測試,信心滿滿的臧鴻飛在各自陳述之後以51比25遙遙領先,卻在“開杠”環節被新奇葩李思恆用近乎“胡攪蠻纏”的方式扳平。

 

 

連導師都說,這組PK像情侶吵架,幾乎沒有道理可講。最終輸掉的臧鴻飛在錄製採訪時說,覺得心累,想回家了。

這場“求生欲大戰”,已經不止是形式上的創新,它承載了更多不合理和偶然的東西,讓辯論變得更具戲劇性。

前兩天,我去現場看了錄製。雖然不能劇透,但很強烈的感受是,看到第五季,也有很多老面孔,可《奇葩說》依舊能找到合適的話題,然後在戲謔與調侃之中,把立場和觀點安排得明明白白。

3

有時候我也會想,看了那麽多期《奇葩說》,很多辯題再無印象,這檔節目留給我的究竟是什麽?

後來我慢慢理解,《奇葩說》最重要的不是通過辯題傳播了哪些觀點,而是在反覆強調一件事:生活不是非黑即白,真理永遠有論辯的太空。而那些從不同角度和立場抽剝拆解的過程,就是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

很多人說《奇葩說》的價值觀是包容。而讓包容得以成立的,恰恰把每個辯題掰碎揉開再有趣地說出來的持續努力。

一檔以辯論或者說話為主的節目,緣何成為現象級的爆款,也包含著更深層的意義:在今天這個資訊爆炸、意見紛擾的社會,比起追求一個確定的結論,不如抱定一種求真的姿勢。它應該有趣,不然不足以廣泛傳播。它應該複雜,不然不足以成長壯大。它應該執著,不然不足以記錄變遷。

《奇葩說》五年,可能就是這樣一路走來,走到我們記憶和心靈的深處。

《甲方乙方》開啟了一種懷舊的例句: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但時移世易也不是只有悲戚傷感。

至少現在我想說,《奇葩說》第五季來了,我很期待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