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家論壇】聚焦血管穩態調節推動血管醫學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飲食結構和環境因素的改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危害國民健康的"頭號殺手"。冠心病、高血壓、卒中、肺動脈高壓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關鍵病理學基礎是血管功能失衡及損傷修復異常引起的血管重構。穩態是人的基本生理功能及機體內環境組成與特性相對動態恆定的生理狀態,血管功能的穩態平衡是機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基礎。血管重構是血管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的主動過程,是維持血管穩態的適應性過程,也是許多重要血管疾病共同的關鍵病理環節。

本文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血管穩態與重構的調控機制"重大研究計劃為例,闡述了我國血管穩態與重構領域的資助現狀和研究進展,並展望了我國重大疾病相關的血管穩態與重構的分子機制及轉化醫學研究,以期為促進我國血管疾病的基礎研究和制定科學研究資助策略提供借鑒。

我國血管醫學領域

的資助和研究論文發表情況

隨著經濟的穩定發展,我國對血管醫學的科研資助力度也逐漸增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是資助我國基礎研究的專業機構。近10年來,我國血管醫學的項目資助數量和資助金額逐年穩定增加。2013年NSFC醫學科學部啟動"血管穩態與重構的調控機制"重大研究計劃(以下簡稱"該計劃"),實施周期為8年,總經費2億元,這是我國迄今為止針對血管領域最大的科研資助項目。該計劃遵循"有限目標、穩定支持、集成升華、跨越發展"的總體思路,以解決重大心血管疾病具有共性的前沿科學問題為導向,利用多學科交叉手段重點開展血管穩態與重構調控機制的基礎研究,力爭闡明血管結構與功能穩態和疾病過程中重構調控的關鍵信號通路和網路模式,以期揭示以血管功能與結構病理改變為基礎的重大疾病的發病機制,尋找疾病早期診斷和疾病轉歸的分子標誌及乾預靶點。截至2018年4月,該計劃共資助144項研究類項目,其中包括"重點支持項目"21項、"培育項目"115項和"集成項目"8項,累計資助經費17 400萬元。在該計劃資助下,我國學者對血管穩態與重構中涉及的血管發育、流變力學、生物活性物質、遺傳和表觀遺傳調控等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並注重基礎向臨床轉化,開展了血管研究的技術方法創新和臨床診療研究,為揭示血管穩態與重構的本質,以及重大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診斷和防治做出了重要貢獻。

通過對標註有"該計劃"資助的發表論文檢索分析可見,近年來我國學者在"該計劃"資助下,在國際相關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科研論文數量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截止至2017年8月,"該計劃"資助下的相關研究共發表血管相關的SCI論文共計600餘篇,發表論文數量逐年增加。一批高水準的研究工作發表於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期刊,其中包括NatureScienceNat Cell BiolNat GenetNat Immunol等綜合類期刊,也包括Eur Heart JJ Am Coll CardiolCirculation等血管研究領域及交叉學科領域的權威期刊。如2016年我國學者發表於Circulation Research的論文數量位居世界第2位,高品質學術論文的發表體現了我國血管醫學領域的科研水準正在快速發展。通過引文數據分析可見,在相對引文影響力方面,該計劃資助下的研究論文整體均高於世界平均水準(1.00),且2017年的相對引文影響力(2.38)較2014年(1.88)已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我國在血管穩態與

重構研究領域的重要進展

血管結構與功能異常是許多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礎,圍繞血管穩態與重構的調控機制這一核心科學問題,我國學者在該計劃資助下,在相關基礎理論創新、技術方法革新和臨床診療更新方面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推動了我國心血管領域的快速發展。

(一)基礎理論創新

血管作為連接機體所有結構的重要媒介,負責機體內營養物質、代謝產物等在組織器官之間的傳輸和交換。血管穩態是維持臟器功能的重要保障。血管穩態與重構研究領域的基礎研究為與血管密切相關的疾病機制探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多個研究團隊採用多學科交叉前沿手段,針對血管穩態的維持開展了大量原創性的基礎工作,為血管相關疾病診治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思路。

1.心臟冠狀動脈起源的新定義:

以冠狀動脈結構為基礎的冠脈循環維持心臟自身血供。心血管系統在胚胎髮育時期首先發育並行使功能,保證胚胎髮育的正常進行。體內重要器官,如心臟、肝臟、肺等在發生初期,需要建立有效的血管系統來保證器官發育的正常進行。冠狀動脈發育異常直接影響全身重要臟器血管和生長髮育。冠狀動脈的胚胎起源和發育機制一直未得到明確證實。冠狀動脈血管的細胞起源和組織來源未完全知曉。從血管發育入手研究冠狀動脈的發生和維持,進一步探究血管穩態和維持及重構潛能,可為先天性心臟病和成年心血管疾病的再生醫學治療提供重要資訊。

周斌團隊首次利用遺傳譜系示蹤技術,揭示了新生冠狀血管的新起源——心內膜,進一步研究了心臟、肝臟、肺等重要器官血管發育的起源,揭示了血管發育的特徵規律,對心臟發育和再生領域的其他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國際知名醫學專家高度評價此項研究的開創性,Science將這一研究成果作為亮點文章進行了專題評論。美國哈佛大學發育生物學家Burns博士指出"這項工作揭示了冠狀動脈的起源,為心血管再生醫學帶來了新的研究思路"。Science雜誌編輯Purnell博士認為"這項研究發現新生期心臟能夠生成新的冠狀血管,將會促進心血管再生研究"。Nat Genetics的資深編輯Vogan博士在研究亮點中評價:"這項研究提出心內膜通過譜系轉變形成血管內皮細胞的機制,為心血管再生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該研究工作入選"2014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為器官血管的發育和再生起源提出了新的理論。這種出生後冠狀動脈血管快速生長的內源性機制為探索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病機制、診斷和治療提供了重要線索,也為冠心病引起心肌梗死後冠狀動脈血管再生治療和體外人工心臟血管生成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新陳代謝紊亂導致血管穩態失衡的新機制:

新陳代謝是機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特徵之一,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種代謝性疾病均存在血管功能與結構異常,引起機體新陳代謝紊亂。

高熱量飲食可干擾機體三大營養物質代謝,引起多臟器功能障礙。唐惠儒團隊通過體液代謝組學技術,從整體水準觀察到長期高熱量飲食可引起小鼠脂肪酸代謝紊亂、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環受抑製、誘導氧化應激的產生、核苷和糖異生的上調,同時伴隨著腸道菌群的改變。而長期的低熱量飲食可以預防上述代謝變化,為能量限制的保護作用提供了基礎生物化學資訊。祝之明團隊側重觀察高熱量飲食對水鹽代謝紊亂的調控,發現肥胖糖尿病小鼠在長期高鹽刺激下,可導致PPARδ/脂聯素/SGLT2軸功能障礙,促進水鈉瀦留和血壓升高。Nature Review Nephrology將此研究作為"亮點研究"作了專題介紹。

血管活性物質精密調節血管的結構和功能,是血管穩態調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代謝異常(包括內源性生成與降解、生物學功能紊亂等)具有重要的病理學意義。除了經典的血管舒張因子、內皮素等內源性血管因子在血管調節中的作用以外,一批新型血管內源性保護因子的陸續被發現報導,它們在血管穩態調控中的重要作用逐漸引起重視。如金紅芳團隊發現管周脂肪來源的氣體分子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2通過抑製核因子(NF)-κB信號通路而減輕血管炎症反應的分子機制。齊永芬團隊發現血管活性多肽IMD1-53顯著抑製腹主動脈瘤的發生。汪道文團隊發現微小RNA(miRNA)-21可以通過調節線粒體活性氧的生成,降低血壓,進而緩解心肌肥厚。

3.動脈粥樣硬化、主動脈瘤發生、發展的新靶點:

隨著研究方向的多學科交叉和研究手段、研究管道的多樣化應用,血管穩態機制研究呈現多點開花,為血管穩態機制研究拓寬了研究思路。

不同的血流剪切力可通過調節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影響血管的穩態。層流具有維持內皮功能穩態與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湍流可以激活內皮,具有促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Hippo通路與細胞增殖、遷移和凋亡密切相關,參與血管平滑肌表型轉化。2016年Nature刊登了黃聿團隊的最新研究,該團隊報導Hippo通路在血管穩態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層流通過激活Hippo通路,抑製轉錄共激活因子YAP/TAZ的活性,維持內皮穩態,發揮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提示Integrin-Gα13-RhoA-YAP信號通路有望成為一個對抗動脈粥樣硬化的新藥物靶點,發現了血管"力學-生物信號"新通路。該研究引起廣泛共鳴,同期以亮點工作形式報導了該項研究。此外,周菁團隊發現保護血管的層流和損傷血管的擾流可差異性地調控miRNA的分泌;內皮細胞分泌的miR-126-3p可促進平滑肌細胞增殖和去分化表型、促進小鼠頸總動脈新生內膜增厚。

陳洛南團隊利用系統生物學結合多種組學手段,尋找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調控網路和關鍵節點,建立了動脈血管穩態失衡導致粥樣硬化的數學模型,開發了基於系統科學和動力系統理論等的動脈粥樣硬化早期診斷方法。研究整合生物醫學大數據,提出"部分互資訊"(part mutual information,PMI)這一數據分析新概念,並成功用於血管穩態相關分子網路的高精度構建。針對小樣本或單樣本,發展了早期預測的動態網路標誌物方法和血管穩態臨界理論,並在此基礎上開發適用於單樣本的處理手段和計算方法,從網路層次解析脂質代謝紊亂和炎症導致血管疾病的機制,錨定數個血管穩態-失衡的調控關鍵節點。

余路陽團隊發現了血管發生、發育及重構的重要調節分子,包括蘇素化酶(sentrin/SUMO-specific protease 1,SENP1),並且找到了相關的抑製劑,為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靶點, Nature Medicine做了同期述評,高度評價其工作對於血管重構調控的意義。段勝仲團隊系統研究了鹽皮質激素受體的作用,發現巨噬細胞中鹽皮質激素受體缺失可明顯抑製血管內膜新生及動脈粥樣硬化,T細胞中鹽皮質激素受體通過干擾素γ調控血壓。閆道廣團隊發現,作為細胞內氧化固醇的受體,氧化固醇結合蛋白相關蛋白4L[oxysterol-binding protein (OSBP)-related protein 4L,ORP4L]介導的鈣離子信號通路對維持巨噬細胞的存活至關重要。血管微環境中過量蓄積的氧化固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通過結合ORP4L,抑製ORP4L的正常功能,導致巨噬細胞凋亡,從而證實ORP4L是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發展的關鍵蛋白。李校堃團隊發現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1,FGF21)在小鼠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顯著上調,FGF21基因缺失導致ApoE-/-小鼠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及早期死亡率顯著增加,伴有嚴重的高膽固醇血症及低脂聯素血症。余鷹團隊發現高膽固醇飲食明顯上調小鼠肝臟中攝護腺素E2受體EP3的表達。EP3可作為治療高膽固醇血症和動脈粥樣硬化的潛在靶點。張冰團隊通過轉錄組學和生物資訊學相結合的方法,對血管新生中的重要細胞因子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號通路和RNA聚合酶Ⅱ(RNAPⅡ)的轉錄停滯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哺乳動物中約60%的表達基因都有RNAPⅡ停滯現象,揭示RNAPⅡ轉錄停滯是調控VEGF下遊轉錄的重要機制。進一步的機制解析發現VEGF能增強ETS1-Brd4結合,進而促進RNAPⅡ的轉錄活性和血管新生。

主動脈瘤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心血管危重病,動脈粥樣硬化是其最常見的原因,血管穩態失衡、重構是主動脈瘤發生發展的重要發病機制之一。我國學者系列研究發現通過新陳代謝調控、信號通路調控等可以預防主動脈瘤的形成。如劉德培團隊發現能量限制通過調控Sirt1,重構機體系統性的能量利用與代謝狀態,可能成為預防腹主動脈瘤形成的有效手段。王擎團隊發現血管生成因子1及其信號通路通過調控自噬,在血管重構和主動脈瘤發生發展中具有關鍵作用,該研究被Medical News Today評為2016年度心血管領域突出成果之一。楊曉團隊發現血管平滑肌細胞中Smad4通過抑製組織蛋白酶S(CTSS)和基質金屬蛋白酶12的表達介導了腫瘤生長因子β信號轉導,參與主動脈瘤的發生機制。因此圍繞主動脈瘤發生的血管穩態失衡機制探討為實現主動脈瘤早期預警和防治提供了研究思路。

上述一系列圍繞血管穩態的報導圍繞機體內源性物質、激素調控等展開研究,更全面地突出心血管系統是機體內重要的脈絡系統和橋樑,聯繫全身所有組織器官,同時全身體液因素參與調控血管功能,局部與整體水準互相影響,密不可分。

(二)技術方法革新

隨著再生醫學、影像學、生物技術等現代前沿領域和新興技術等的結合,基於血管重構維持血管正常功能,血管功能檢測手段的研究近年也得到了廣泛開展。

1.人工血管技術:

人工血管是一種修復和替代病變血管的假體,是一種非來源於自然器官和組織的血管代用品,也被稱為人造血管。人工血管是許多嚴重狹窄或閉塞性血管的替代品,多是以尼龍、滌綸、聚四氟乙稀等合成材料人工製造的,適用於全身各處的血管轉流術。但是,由於血液容易凝固在人工血管內壁,如果人工血管太細就容易堵塞,這一直是開發小口徑人工血管的難點。近幾十年來,隨著科學理論、工程技術和材料工業的進步,以及隨著組織工程、基因工程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構造人工血管技術日漸成熟。趙強團隊發現一氧化氮能刺激間充質乾細胞分泌外泌體促進血管再生重構。朱楚洪團隊通過構建CD133-ADK嵌合體修飾的組織工程血管,可增加糖尿病大鼠小口徑人工血管的通暢率,為血管穩態與重構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法以及新的開發策略,為具有高度組織相容性、可生長性、可塑性、無排斥反應、無血栓等優點的新型人工血管的研發,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2.活體檢測技術:

活體檢測技術如何做到安全,高效,更適用於臨床應用,也是血管疾患領域的關注點之一。科學家們應用不同檢測手段,多維度應用檢測新手段拓寬血管疾患的早期診斷和新的治療手段的應用。

朱海波等針對調控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微環境的巨噬細胞核心分子靶標構建了能夠特異性反映斑塊穩定性的分子探針,開發了活體動態觀察斑塊發生發展的分子影像檢測技術,從活體動態定量的角度詮釋了新型AMPK激動劑對血管穩態保護作用的分子機制。此項技術可應用於血管穩態分子病理微環境監測及靶向治療藥物體內臨床前評價。光聲粘彈成像可分早期病變中的不同斑塊形態,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早期檢測提供有價值的粘彈性資訊。邢達團隊提出了一種基於時間分辨光聲測量以表徵生物組織粘彈性的新方法,成功顯示小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力學特徵。王素華團隊建立了針對SO2、羥基自由基、次氯酸等的高選擇、高靈敏的可逆光譜分析體系,在此基礎上獲得了血管細胞內活性氧分子與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光聲光譜信號。這些新型的光譜分析方法技術為研究活性氧分子在血管穩態與重構過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初步的工具。

通過不同手段的活體檢測技術的應用,有效地拓寬了血管相關疾病的提前診斷和預防的途徑,更好地利用了多學科快速發展的前沿技術為醫學服務,造福人類。

(三)臨床診療更新

生活方式改變、藥物治療及介入乾預是目前重大血管疾病防治的三大策略。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形成了高脂高鹽等不良飲食習慣,心腦血管發病率繼續逐年上漲,並趨於年輕化。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和有效便捷治療手段的需求也日趨迫切。部分傳統的治療方式有些耗時長,長期使用副作用較大,容易形成藥物耐受,治療效果不顯著,不能滿足患者保證生活品質的需求。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多學科交叉的創新性治療手段的探索,有望對臨床應用前景提供新策略。

1.血管疾病靶向新藥物:

多個團隊著眼於血管疾病的不同機制更有針對性、靶向性地研發新型心血管藥物,增強其治療的高效性。孔煒團隊篩選出柚皮素為潛在的腹主動脈瘤預防和治療藥物,相關研究成果已獲得中國專利(ZL-2013-1-0264289.3)和國際專利(PCT/CN2014/000093)。馬鑫團隊發現高血壓狀態下內皮細胞離子通道TRPV4-SKCa3空間耦聯及功能耦聯下降的現象,並發現化學小分子JNC-440能夠增加TRPV4-SKCa3相互作用,有效降低血壓。廖玉華團隊研發了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AT1R降壓疫苗,並對血管重構的調控機制進行了系列研究,發現ATRQβ-001疫苗對高血壓、動脈瘤及動脈粥樣硬化均具有治療作用,是新型的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雙軸調節劑,作用機制不同於目前臨床常用的降壓藥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沈玲紅團隊發現核受體RXRα小分子配體舒林酸衍生物K80003通過調節巨噬細胞浸潤、基質金屬蛋白酶和炎症反應,可抑製ApoE-/-小鼠頸動脈易損斑塊的形成和進展。祝之明等還發現膳食薄荷可激活冷敏感的TRPM8對抗血管的收縮反應。一系列新型藥物的研發有望早日應用於臨床,更高效地治療心血管疾病。

2.胃腸道代謝手術可控制高血壓:

拓寬心血管自身的手術治療,從機體的整體出發,著眼於其他器官系統對心血管疾病的調控開展手術治療也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徑之一。祝之明等應用胃腸轉流術降低了自發性高血壓大鼠的血壓,並證實其機制與拮抗交感神經系統激活有關,提出胃腸道也是高血壓的靶器官的觀點,而胃腸道乾預是控制高血壓的新策略。

3.原創性的臨床轉化研究成果:

轉化醫學最終實現"基礎到臨床",同時能做到"臨床到基礎",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的充分結合,最終目的是將研究成果有效應用於臨床,緩解患者痛苦,幫助患者解決健康問題,提高生活品質,實現整體醫療水準的提高。可喜的是,有關血管穩態研究部分我國學者已經做到臨床與基礎研究密切結合,成果有望應用於臨床治療,並逐步推廣,造福於患者。對於複雜冠狀動脈分叉病變,國際上最早提出經典的單支架術不適合於治療該類疾病。陳紹良團隊將血管力學的理論研究和臨床緊密結合,發現雙對吻擠壓技術顯著降低再次需要血運重建的比例,有效治療複雜冠狀動脈分叉病變,該項技術被寫入2014年歐洲心臟病學會和歐洲心臟起搏電生理學會發布的冠心病治療指南。顧東風團隊通過對50餘萬東亞人和30萬歐美人的大範圍不同種屬人群的外顯子組研究,成功鑒定出50個影響血脂水準的易感基因,其中12個易感基因為國際上首次報導,極大地豐富了對血脂水準調節影響因素的研究。齊煉文團隊發現了冠心病的新治療靶標神經氨酸酶,證實了抗流感藥物防治冠心病的新用途。

展望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圍繞血管穩態與重構調控在基礎理論發展、技術方法創新和臨床診療突破等方向均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在未來5~10年間,我國應在血管穩態與重構研究的新技術、新方法和學科交叉手段促進轉化醫學、原創性血管病變理論新機制方面有所加強。

1.應用新技術、新方法解析重大疾病血管穩態失衡分子機制:

血管在生理狀態下由內膜內皮細胞、中膜平滑肌細胞、外膜成纖維細胞、脂肪細胞等不同細胞成分構成。然而,它們的胚胎起源並未明確。因此,利用遺傳示蹤等新方法闡明血管重構過程中細胞組分的譜系來源並揭示其轉歸規律,對於冠心病、血管損傷後再狹窄等重要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能量代謝紊亂是導致血管穩態失衡和損傷重構的重要危險因素。然而,小鼠與人類在糖、脂代謝方面及血管病變的病理特徵方面具有明顯的區別,這也是近年來導致諸多臨床前期藥物臨床應用失敗的原因之一。因此,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編輯方法建立靈長類基因工程代謝紊亂模型,有助於建立更接近人類代謝紊亂和血管重構的疾病模型,推進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

在今後的研究中應圍繞血管功能調控、損傷與修復的重要生理病理過程,從化學、物理、表觀遺傳等方面,運用細胞和分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模式動物、代謝組學、基因組學、生物資訊學及分子影像等方法,研究血管細胞和組織的結構與功能相關的信號通路與變化規律。

2.利用多學科交叉前沿技術開展血管穩態失衡轉化醫學研究:

心腦血管疾病是我國最主要的疾病死因,佔各類疾病死亡原因的45%左右。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的破裂、血栓形成等是導致心肌梗死、卒中等急性心腦血管事件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動脈瘤或動脈夾層的破裂也是此類血管病理性重構疾病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因此,針對以上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臨床問題,通過血管生物學、病理生理學、分子影像學、血液流變與生物力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在此類大血管疾病的發生、轉歸、預警和乾預措施方面有所創新,以取得具有重要臨床價值的新進展。

3.深入研究血管病變理論新機制:

巨噬細胞浸潤是眾多血管病變的組織病理學特徵。單核細胞在血管內皮的黏附、侵入及其脂質吞噬作用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學作用;此外,巨噬細胞表型的極化過程使得其具有促炎、抗炎的雙重作用。深入研究血管損傷修復過程中巨噬細胞的來源、表型可塑性的調控機制及其與損傷局部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對於闡明血管穩態及重構的細胞分子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總體來說,圍繞血管穩態與重構的調控機制研究,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已經利用生物醫學領域的多學科交叉、轉化醫學等多種技術手段,取得了多項醫學和生物學的重要進展,極大地推動了國際心血管領域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提升了我國在血管穩態領域的國際影響力。心血管疾病作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最主要的慢性疾病之一,已成為醫學科學家力求攻克的主要疾病。21世紀,對於醫學健康的關注不僅是醫療,更多的是預防。減少疾病發生,健康生活,提高生活品質是人們群眾的期望,也是醫學科學家的共同目標。圍繞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發病環節——血管穩態和重構的研究,我們將更加側重於從血管胚胎髮育發生、血管疾病可能的誘因、遺傳因素、分子機制、人工智慧化應用、轉化醫學等多環節入手,注重器官、分子水準與整體水準研究密切結合,充分利用分子手段、基因組學、遺傳學、生物資訊學、再生醫學、影像學、工程學等多領域的新進展,深入探討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尋找和建立研究維持血管穩態的新靶點和新的預防、治療手段,減輕心血管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和負擔,早日實現健康中國的偉大中國夢,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志 謝

志謝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董瑜研究員提供心血管領域科學引文數據檢索及分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