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補貼退坡車企“發抖” 練好內功才能禦寒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5月,國內乘用車銷量156.1萬輛,同比下降17.4%。這已經是2018年7月以來第11個月乘用車銷量出現下滑。同時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汽車經銷商新車毛利從2017年的5.5%驟降到0.4%,虧損經銷商佔比也從2017年的11.4%增加到39.3%。

車市寒冬的到來,不少企業將其歸咎為“退補”(補貼退坡)。在某種程度上,“退補”確實會收緊車企的資金運營鏈,給企業帶來運營上的負擔。但事實上,“退補”早已在宏觀政策調整的規劃之中,汽車企業應有足夠時間做好應對準備,因此,車企如今遭遇的“生死困局”絕不僅僅是“退補”造成的。

“股神”巴菲特曾說過:“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前些年,為了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國家給予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政策相當“普惠”,很多企業為了吃“公糧”才搶登“新能源”這趟車。國家慷慨補貼的結果是,雖然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了一個繁榮場景,但在繁榮表象背後,卻是“超載”嚴重,很多企業披著“新能源”外衣,生產出的車缺乏技術含量,乏人問津,如果沒有巨額政府補貼支持,恐怕很多車企早已入不敷出了。而這也是“退補”政策實施後車市步入“寒冬”的直接誘因之一。

為了吃到更多政府補貼紅利,很多車企不顧市場需求變化,盲目擴張,導致汽車庫存激增。“搶吃蛋糕”的企業越來越多,單個企業的利潤也不斷縮水。隨著“補貼”大潮退去,那些缺乏技術含量和創新能力、不能自力更生的車企,只能擱淺在岸邊。

“退補”還原了汽車行業的真實現狀。隨著“退補”政策逐步推進,汽車行業面臨一輪大洗牌,很多品牌為了守住原有陣地,只能開打價格戰,血拚到底,這也恰恰是當前車市“提前入冬”最直接的體現。

從經濟學角度看,利潤空間的調整是企業內部調整的方式之一,企業要想走出“行業調整”的怪圈,最終還要靠自身產品質量上的突破。

目前國內的汽車企業,更加注重產能式、粗放式的汽車生產製造,卻忽略了對高新技術及核心零組件的研發、對產業鏈的維護,也漠視了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最終導致國產汽車品牌整體抗壓能力較弱。

今年4月、5月的銷售數據顯示,包括吉利、長安、長城、奇瑞等在內的多家自主汽車品牌的銷量呈現斷崖式下降。與此同時,廣汽豐田、廣汽本田、東風本田、一汽豐田、雷克薩斯五大國際品牌在2019年前5個月累計銷售增幅分別達25%、18%、25%、5%、27%。銷售數據直接反映出消費者更加偏愛合資品牌,間接反映出國產汽車品牌在粗放式生產經營下存在的各方面問題。

此外,宏觀經濟整體下滑,導致消費者購買力不足,也是車企業績增速放緩的一個重要原因。加上購置稅減半政策的刺激,一部分消費需求已經提前釋放,導致消費時間區間的不平衡,因此才出現車市過快下滑的現象。

從微觀層面看,汽車作為家庭耐用品,花費佔家庭收入比例較大,需求與價格之間的彈性較低,即使企業進行降價刺激,對已擁有汽車的家庭而言,做出替代或改善的可能性也不大。同時,隨著家用汽車的普及和居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家用汽車市場已逐漸接近飽和狀態,現有車企采取的粗放式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產,正在逐漸失去競爭力。

總體來看,目前車市與其說是遭遇“寒冬”,不如說是一場“倒春寒”,“退補”給車企帶來的只是陣痛,迫使車企產品升級,加速行業“洗牌”,推動國產汽車行業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盤和林(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編輯 汪世軍 校對 薛京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