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降房價的制度來襲,房價非降不可嗎?

中秋前一則消息悄然引爆輿論:廣東開始停止建案預售制度了。

當時,沒人在意真假,紛紛驚呼,房價要降了,中小開發商要倒閉了。隨後,住建部方面和廣州方面都表示,只是討論草案,未來還並不確定。

但如果想讓大家都好過一點,筆者認為,這些制度暫時不會取消,充其量會在熱點城市試點。

預售制度的來源

和土地掛牌一樣,預售制度也是來自香港;是在房地產開發商資金短缺的情況下,以信用換資金,以低價作為回報的手段。換言之,就是我要蓋房子了,可是我沒有錢,但我這個人講信用,你可以先以低價買下,這樣我就有錢蓋房子了;當然,如果你想看到實物再買也可以,一來會貴,二來有些好戶型可能就搶不到了。

在國內尚沒有建立起信用體系時,開發商又是靠什麽進行“預售”呢?

這就需要預售證了——由主管部門或政府背書,承諾開發商的信用。

這裡可能有人還不明白,沒錢就不要做這件事,拿買房人的錢去做風險生意,這真的好嗎?

問題在於,在國內房地產高速發展時,配套的相關產業尚沒有發展,尤其是融資這部分,國內當時的融資工具本來就不多。而且,彼時國內住房短缺,經濟發展緩慢,急需房地產這樣一個產業快速發展。所以,沒有信用我們可以背書,沒有資金我們可以預售,事兒就這麽成了。客觀來說,預售推動了房地產的發展,加速了資金運轉和經濟發展速度。

預售制度下誰是受益者?

在特定歷史時期的這種制度下,大家都是受益者:買房人可以低價買到房子,開發商可以融資蓋房子,銀行放貸款給房地產業獲得利差,政府可以看到經濟增長點。

那麽這個制度又是如何被玩壞的呢?

在一些經濟增長乏力的地區,房地產無疑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對於GDP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所以,開發商和頒發預售證的機構形成了天然的聯盟,買房人反倒“孤軍奮戰”了。開發商跑路、房屋品質問題、房屋交割時間推遲……諸多問題,屢見不鮮,購房者似乎並沒有什麽對策。

在一二線城市倒還好,畢竟長期看漲的趨勢,即便是購房合約,都可以拿出來交易;但在三四線城市和房價低迷預期下,購房者的權益又如何保障呢?

取消預售制度,似乎就是針對這樣的問題。

取消預售制度,真的就有效果嗎?

然而,真的取消了預售制度,就皆大歡喜了嗎?從開發商的角度看,可以說,中小開發商退出市場是必然。

數據顯示,開發商進行建案開發,目前大多數開發商40%的資金來自預售,如果停止預售制度,對於大開發商還好,中小開發商基本上只能面臨破產。最終市場會出現馬太效應,強者恆強,一家獨大。一家獨大的惡果,大家應該有體會,從計程車,到滴滴,一家獨大總會形成壟斷,帶來的後果就是服務水準下降,價格上漲。

從購房者的角度說,預售可以讓購房者以相對低價買到房子,可以用鎖定房子來對抗通脹。

舉個例子,假如一個建案開發周期2年,那麽是在2年前買房價格低,還是2年後價格低?是在周邊尚未修整起來就買價格低?還是配套設施完備了再買價格低?無疑,早買有優勢。但如果取消了預售制度,不但普通購房者要負擔更大的購房成本,而且,成屋交易中,中介和黃牛基本上會把好的房源一搶而空,實惠不會落到普通購房者頭上。

總之,一個制度可能有利有弊,我們應該修補,應該完善,而不是一下子廢掉,突發改變;要知道一項規則建立起來是經過時間的沉澱、無數次的論證修改,無數次的實踐檢驗,才會形成現有的一種平衡;打破這個平衡,可能會解決某些問題,但更有可能的是帶來更大的問題。至於媒體和購房者,則無需對這類“信號”過度解讀,要知道市場、盈利、幸福都在於穩定和規則,而非突變和投機。

本文原創,作者劉磊,富比士金融理財師評審委員、遠見財訊特邀地產評論員,《房產投資煉金術》課程導師,多家媒體房地產專欄作者、作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