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同的親子依戀類型及不同的防禦策略

我們的生理年齡已經成年,但是,童年時期的依戀創傷還沒有得以解決,我們所獲得的結果是內部成長的發育不良。我們內部的那個小孩將永遠幼小,羞怯地在牆角縮成一團,直到我們開始花時間去了解他的需要和恐懼,然後,重新與他最初受創的地方連接。

重新回顧這些童年的創傷向來不是舒適的體驗,因為它們遺留給我們的是虛弱感和被暴露。這件事情引起我們內在的各類情緒,從憤怒到重度哀傷。這一過程聽上去十分接近將手臂上新傷口的OK蹦揭下去的過程。儘管傷口很深、很疼,但是,將之打開是唯一療愈的方式,還要予以適當的照顧。當這一過程發生,你將會感覺似乎所有曾被切斷的依戀關係又在重新經歷。當我們與他人之間的依戀、邊界被破壞,有三種不安全依戀模式可能發展出來:焦慮型依戀、迴避型依戀,或恐懼型依戀。當他人對你說(或不說)或者對你做了什麼,改變了你們之間的連接方式之後,依戀的傷害會在這時發生。例如,如果你從沒有習得被愛,那麼作為一個成年人,你會迴避親密關係,因為,你認為沒有人會愛你。

||焦慮型依或者癡迷型依戀

當父母非連續性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則會發展出焦慮型依戀。比如,母親可能會回應孩子的哭泣,也可能會忽視孩子的哭泣。這類孩子會發展出焦慮型模式,試圖從他人處獲得讚揚和安慰,以滿足自我價值感。他們常常對他人持以積極觀點,對自己持以消極觀點。他們是"黏著者",在情感上過度依附他人,並保持一種尊貴的生活以不被遺棄。雖然黏著,但在他們感到與你的依戀受到威脅時,他們仍會表現得十分強勢或專橫。因此,他們的想法過程可能是:如果你不把時間花在我身上,那麼你就是在忽視我,因此,你不是真的愛我。我並不需要足夠好,而為了讓我感到你是足夠愛我的,你必須做種種事情。

||迴避型依戀

接著是迴避型依戀人群。這些個體在童年時期,他們的父母絕大多數都不回應他們的需求,因此,他們習得性地使情緒感受和連接的需要分離。父母的不回應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無意的,然而,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一樣的。例如,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可能會對他們的情感需求是無應答的表現,但是,僅僅是因為她需要做三份工作來餵養他們。

迴避型個體常常不會尋求情感依戀,往往他們開始感受到情感依戀時,他們能夠很容易從依戀中分離出來。他們通常拒絕愛,並且,當關係發生時會表現得特別冷漠。他們是強迫自立(compulsively self-reliant)類型,同時,他們對自我的觀點通常是積極的,而對他人的看法通常是消極的。事實上,他們並非不需要愛,相反,他們的行為會被看成防衛,以此來保護他們不受傷害。因此,他們的思維過程可能是:為了防止你來傷害我,我不會讓你靠近我。

||恐懼型依戀

恐懼型依戀的個體對於如何滿足自己的需要十分不確定。他們渴望親密,但是,他們又害怕變得過分親密。這些個體常常會出現情緒急轉突變的情況,在關係中有極為高漲或低落的情緒體驗。他們在同一時間既可能靠近愛,又可能迴避愛。因此,他們的思維過程可能是:我希望你愛我,但是你可能會傷害我,因此我不知道我是該靠近,還是該走開。

||安全型依戀

我們渴望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安全型依戀模式,即使你生命中的大部分成分都是不安全型依戀,安全型依戀還是可以形成。安全型依戀始於能給予溫暖、滋養、支持的父母,這些父母能夠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在和父母相處時感到安全,同時相信父母是安全有愛的人。安全型依戀人群對他人和自己都有積極的觀念,他們對脆弱和坦率都可以感到舒適。他們同樣也對連接與自主感到舒適。他們接受自身的瑕疵,並且不會自我批判。因此,他們的思維過程可能是:愛你是一件舒適的事情,因為我相信你會為我著想,並且,我知道當我感到悲痛的時候,可以向你尋求支持。

如果與照料者一直沒有形成安全型依戀模式,那麼成年後可以通過與安全型依戀人群(包括治療師)建立連接,形成"獲得性安全型依戀"。值得注意的是,在一段關係中,我們可以經歷混合的四種模式,我們也可以因關係的不同而建立不同的依戀模式。例如,你可以與母親是焦慮型依戀,與父親是迴避型依戀,與配偶是焦慮型依戀,與治療師是安全型依戀。

我相信,能夠知道"我們會有怎樣的發展",或者在壓力、情感打擊或威脅下知道默認依戀模式是什麼,是一件十分受益的事情。知道你的依戀模式可以幫助你了解你的防禦策略類型。這會是一個偉大的起點,因為這樣你能開始逐漸最小化你的不健康式防禦,並建立一個安全型依戀。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