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面對孩子牙科恐懼症 應怎樣應對?

兒童是心理發育不成熟的一種特殊群體,其情緒及心理以及認知都處於發展階段,加上特有的依戀與焦慮特點,使其對牙科往往具有更大的恐懼心理。

牙科恐懼症

往往來源於治療時鑽牙、拔牙引起的疼痛,因此我們可以採取精神放鬆法,注意力轉換法,如讓患兒看感興趣的電視節目或者聽錄音,講一些其他方面有趣的故事等放鬆其情緒,轉移其注意力,往往可以減輕牙科恐懼症。

一、兒童心理行為分類

①有恐懼心理的兒童:初次就診有恐懼感,但經醫護人員溫和熱情的接待,耐心的解釋誘導後,便會消除恐懼心理,接受治療,這便是合作型的兒童,大約有50%的兒童為合作型。

②膽小、害羞的兒童:對任何解釋誘導都不相信,表現出膽小、怯弱的狀態,經一定的善意威嚇或強製可以接受治療,這是缺乏合作的兒童,患兒約40%為此類型。

③ 強硬抗拒型的兒童:一走進診室就感到恐懼,心跳加快,呼吸頻率增加,強烈反抗,大聲哭鬧,拒不張口,更有甚者跑出診療室,這是不合作的兒童,患兒中約佔10%。

二、引起就診兒童恐懼心理的因素

①就診兒童自身的心理狀態:

初次就診兒童的性別、年齡、痛閾高低、有無神經質等直接影響到兒童的心理行為,另外首次牙科治療年齡及對牙科治療程度的了解情況等方面也是決定其是否具有恐懼心理的因素,再者對牙科使用的各種工具、牙椅及醫護人員的嚴肅態度、表情也會產生恐懼,直接影響兒童的心理及治療。

②家庭成員的牙科態度:

家庭成員配合醫生的工作,講述不治療牙病的危害,可給予兒童穩定的情緒、愉快的心境和良好的信心,相反家庭成員本身表現出過分的焦慮和不必要的擔心,對兒童的心理行為會產生不良影響,加重兒童的恐懼心理。

③醫生個性對患者態度、醫患交流的程度:

如果醫生在接診或治療時表現出急躁和厭煩的情緒,誇大病情,強調牙科治療的痛苦感、不適感,直接會影響和加劇就診兒童的恐懼心理;相反,如果醫生態度溫婉,加強與患兒的溝通,往往會減輕患兒的恐懼心理。

④診室的環境、緊張的診室氣氛、不合作患兒的哭鬧以及對抗型兒童採取的強硬措施,均會影響到其他治療和候診的兒童,引起或加重其恐懼心理。

三、針對兒童牙科恐懼症採取的對策

①針對就診兒童的心理狀態,通過適當的講解,創造一個氣氛和諧的環境。治療前通過交談,使兒童產生親切感,知道需要做哪些工作,說明治療的必要性,將所用牙科器械如口鏡、探針、鑷子等展示給就診兒童,消除其對器械的恐懼性,輕柔熟練地操作,減少其痛苦感,均可以減輕兒童恐懼心理,取得其配合以完成相應的治療。

②爭取家庭成員同醫生的密切配合,對於合作的兒童,有家庭成員的陪同,可以增強孩子的信心,使孩子有一種安全感,對於缺乏合作的兒童,作為懲罰,可以讓家長暫時離開,會使兒童接受治療。一些人對牙科恐懼的形成並非來源於自身的經歷,而是決定於父母的經驗和行為,母親的焦慮和兒童行為之間的相關僅在兒童第一次就診時顯著關係,隨著就診次數的增多,兒童更加註重自身的感覺,為此在治療前應與家長做好適當的溝通,爭取家長的密切配合,以順利完成治療。

③醫生應與兒童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醫生應對兒童和藹、耐心,盡量降低與兒童間的距離感、陌生感,對一些缺乏合作性的兒童應給予適當的鼓勵、恰當的表揚,以增強其信心。如果接診人員緘默無語,兒童會感到恐懼,也就無法使兒童感到親切,無法和醫生接近,並配合治療。所以醫生一定要加強與兒童的溝通,態度溫婉,語調輕柔,盡量減輕兒童的恐懼心理,以完成預期的治療。

④診室的環境、氣氛:由於兒童就診的特點,使病人及陪同較多,同時由於牙科特殊的性質,使候診時間長,加上兒童活潑好動的特點,使診室及候診區的秩序顯得比較混亂,因此接診護士應積極維持秩序,保持良好的診療環境,使就診兒童保持一個穩定的心態,對於特別哭鬧的兒童,一可以暫時停止治療,讓其觀察其他兒童治療,以免其不良情緒影響其他患兒的心理,引起不必要的恐懼。

另外,治療前夜保證兒童休息好,使兒童就診前就有一個穩定良好的心態。如果兒童正患有其他疾病,而牙科疾病不是特別痛苦,可暫緩牙科治療,以免引起孩子更大的恐懼,影響以後牙科治療。如果兒童牙科恐懼特別明顯,十分必要時可以使用一些適當的麻醉劑,但這往往需要其他相關科室協同完成。

最後,開展好口腔衛生宣教工作,可以對兒童的齲病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對前來就診的兒童及家長講述正確的刷牙方法,開始刷牙的時間,刷牙的次數及每次刷牙的時間,哪些食物容易引起齲齒,乳牙治療的必要性等,使兒童及家長了解齲齒的原因及危害性,達到有效的預防目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