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恐懼情緒和恐懼症有什麼區別?

現實生活中,我們正常人也有一些恐懼情緒,如對某些事物或情境產生焦慮、緊張或害怕的情緒,這對於保護個體有著重要意義,可以使個體避免接觸那些對其有危害的事物或情境,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防禦機能

亞歷山大·波列耶夫認為恐懼是人的一種很正常感覺,是一種警告危險和提早防備的信號。比如說,我們往懸崖下瞅時總是心驚膽戰。要是沒有這些恐懼症,人類早就滅絕了。人類大腦底部有一個杏仁體的腦結構,這是個專管恐懼感和不信任感的區域,人稱為大腦中的恐懼中樞。每一次只要感到危險逼近,這個區域便活躍起來,而且想製止也製止不住。

如果這種感覺不再受到約束,那一般的害怕就被賦予一種非理性的、不合邏輯的東西。比如說,害怕遊行隊伍中帶有敵意的人群,這合乎邏輯。但如果害怕大商場裡和你毫無利害關係的人群,這就是需要治療的病態了。

在正常人中也可有害怕某事、某物的心理,但這只是偶爾現象,情緒反應也不強烈。這是與恐懼症不同的地方。對於兒童來說,恐懼反應是伴隨著他的生長髮育內容。例如,6-10個月的嬰兒恐懼陌生人;在8個月-1歲時開始有怕遺忘的恐懼心理,這種恐懼到2歲最為強烈;2-3歲時對黑暗和假面具最懼怕;再長大些,對親人的死亡,對自己身體的損傷,對幼稚園、學校有特殊的恐懼。特別是有些上學兒童對學校的恐懼心理非常突出。但是恐懼、緊張情緒嚴重到反覆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和社會適應能力,則是病態或異常,即心理學上所講的恐懼症了。

健康人和恐懼症患者最重要的區別是,健康人面對現實,恐懼症患者迴避現實

人生有很多事情不硬著頭皮去幹是不行的。如果在道理我們完全明白,沒有必要害怕,至少無須怕得那麼厲害,那麼我們就必須面對現實。經過鍛煉,恐懼總是可以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內而無礙於正常生活的。實際上很多人恐懼症患者在行為治療專家指導下經過鍛煉完全好了。

不過,應該說明一點,作為癥狀的迴避跟作為一種應付策略的迴避是不同的:想戀愛結婚的人見了異性就躲,是癥狀性迴避,因為它違背了想要達到的目的。「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打不贏就跑」是策略性迴避,為的是用另外的方式去消滅敵人。

逃跑主義的將軍是壞的將軍,但不是病態的,因為他的目的並未放棄,那就是為了活命,從心理學上說,迴避有2種:迴避內心的現實和迴避客觀的現實。迴避內心的現實指不願意看清自己的情慾、錯誤、缺點或短處等,這容易導致適應不良的行為或神經症。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