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折的分眾,是時候抄底了麽?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4月24日,分眾傳媒公布了一季報:19年第一季度營業利潤4億,扣除政府補助後,不足2億,同比下滑70%;而僅僅一年前,分眾的年度淨利還高達60億,同增連續四年保持在30%以上。

二級市場上,公司市值已從2600億頂峰,跌落72%,不到“三折”(當然,仍然遠貴於其在美股的巔峰時刻)。

曾經性感(輕資產獨角獸)、深護城河(接近壟斷+網絡效應)的分眾,跌落凡塵。一些“價投”,高高套牢在山頂,現在,能抄他們的“底”了嗎?

談論這個話題,先要搞明白,“三折”背後,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作者:businesslike

來源:雪球App

趕海

關於分眾,過去幾年的焦點,還數新潮和它的搶點大戰。

在連年擴張後,2017年底,江南春又躊躇滿志的提出新的“小目標”:“覆蓋500城、500萬終端、5億新中產”,此時,分眾的點位,才剛剛來到151萬個;

而彼時覆蓋城市8個、可售點位僅6萬的新潮,則提出更激進的目標,“一年內覆蓋80城、40萬點位”,

一年十倍豪情背後,是其擲地有聲的打法:點位租金被曾經的壟斷者盤剝慘了,新潮要打破壟斷,攜手物業,讓租金上漲100%~200%!

一時間,分眾、新潮們你追我趕,跑馬圈地,甚至不惜競相抬價挖牆角;一級市場投資者,琢磨著多少錢能夠燒出一片天;二級市場投資者則忙於分析:誰的點位更多?更有價值?更便宜?

從行業到投資者,多有人的精力,都集中在點位“資源”上:對梯媒來說,更多、更有價值、更便宜的點位,意味著更高的業務量、更高的掛看率和更低的成本;另一面,誰擁有了最多點位,達成壟斷性多數,就擁有了資源“網絡效應”,就取得了不可撼動的競爭優勢。

點位就是資源,點位為王,得點位者,得天下。真的嗎?

18年中開始,業績放緩已成共識。不過,大家一致認為,業績放緩主要來自供給側(點位)擴張帶來的成本壓力,而且,這種放緩,是“戰略性的”;

然而三季度開始,敏感的投資者觀察到:不單單新簽點位沒廣告可上,就連老點位,刊掛率(點位售出率)和實際掛刊價,也越來越低,錢也越來越難收。

最終,公司在今年開始承認:“2019年會擴張更謹慎,整體以優化為主”;“公司認為目前需求不明朗,擴張會帶來浪費,需要持續觀察需求端的情況”;

連年擴張戛然而止,公司轉向謹慎。

公司也意識到,那些資本撐腰,在頂峰高歌猛進的豪客,其實也和自己一樣,一旦突遇下行,也要節衣縮食,哪有可能個個英明神武、加大開支、逆勢擴張?

翻越頂峰,才意識周期嚴酷;事到臨頭,方知身不由己。

從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從廣告主到行業挑戰者和衛冕者、甚至久經沙場的江南春,在大潮面前,都象趕海的孩子:景氣高漲中,歡聲笑語、相互追逐;潮水驟然退去,又啞然失色,如履薄冰。

供給側還是需求側?聽起來,這似乎又是一個關於周期的古老故事:潮起擴張、潮落坍塌;這樣看來,“逆周期”應該比順周期,更加智慧?

然而,當我們談論點位爭奪,談論宏觀周期時,可能並未想到,故事的關鍵,也許並不在“供給側”。

流量

盤點下分眾聞名遐邇的王牌案例:

從神州租車、餓了麽、飛貸到瓜子二手車、優信二手車,從瑞幸咖啡、到BOSS直聘、伯爵旅拍,再到妙可藍多,

是不是很容易發現以下關鍵詞?O2O、新經濟、流量為王、估值提升…

為何高潮的分眾,客戶如此集中,又這般類似?它的Solgan:“引爆主流”已說明一切。

沒錯,大規模認知轟炸,正是分眾所長。而它的客戶,不僅要有“引爆”的決心,更要具備為高當量密集爆破,買單的支付能力,和大手筆開支的魄力。

什麽樣的客戶,有這樣的決心、支付能力和魄力?沒錯:篤信流量,急於跑馬圈地、提升估值的新經濟玩家,和它們背後,萬馬奔騰著,有著同樣訴求的各位金主:

藍柱:一級市場融資額(不含並購、上市)與紅線:分眾年收入(最近一期為19Q1報收入)呈高度相關。

從2015年起,一級市場開始爆發,融資規模迅速從2014年前的2000億一線,爆炸式增長至18年的1.5兆;

正是這段時間,分眾也開始了爆發式成長:與一級市場熱潮完全同步,分眾營收從14年不到70億,飆升至18年145億,四年翻番。

高潮期的一級市場融資,多湧向各種的“賽道”、進行五花八門的“模式創新”,不過,無論怎樣創新,新貴們的“玩法”往往都離不開:燒出流量、圈地為王。

於是,死亡競賽模式的資本開支,把一級市場,與分眾營收大膨脹串聯起來:一級泡沫—>跑馬圈地—>廣告開支競賽-->分眾營收。然成也勃焉;敗也忽焉;

數據來源:CVSource

一級市場在2018年見頂回落,其背後,是股權投資者募資規模,早在兩年前就已見頂。

上半年,一級投融規模僅3600億元,融資交易僅2800筆,同比下跌47%和49%,同期,分眾一季度收入僅26億元,五年來首次同降,利潤更大降70%。資本市場寒意刺骨時,公司營收已應聲下跌。

分眾業務的相當一部分,建立在一級市場的起伏上。一方面,它由資本驅動,具有強烈的雙重周期性(宏觀經濟*資本市場),另一方面,隨多個2C領域臨近終局、流量市場“低垂的果實”收割殆盡,周期的高點,可能將一波更比一波低。

分眾面臨的挑戰,不是點位爭奪(供給側),也不是宏觀周期;

而是主力業務構建於經濟周期、資本周期雙重控制的需求(需求側)之上,天然不具有穩定性。

何解?

Get hands dirty:出門左轉,服務更“真實”的需求。

細水長流、遍地花開;出門左轉,正是遍地花開、欣欣向榮。

與資本驅動型廣告急劇萎縮相對,是另一類需求的穩定增長。

借用財務概念,我們暫且把廣告需求分為兩類:

一類:中長期效果重於短期效果、品牌宣傳重於即時交易,類似資本開支,先投放,作用則在遠期逐漸體現,可稱為開支型需求。它們單體規模大(因需要密集、持續的圈層轟炸),但極度依賴後方融資和經濟景氣,需求規模周期彈性大(不是說會沒有,而是波動大,請注意),“真實”度堪憂。

品牌廣告、密集洗腦廣告多屬這種類型;

另一類:更多指向短期消費行為,或“廣而告之”,類似費用,可稱為費用型需求。費用只要小於、甚至等於邊際利潤,廣告主就傾向投放,所以,儘管單體開支不會太大,但勝在遍地開花、細水長流,其需求總規模不會隨周期“劇烈”變化,“真實”可靠。

BAT們的效果廣告,就屬於這樣的類型。然而,BAT們的效果廣告,遠不是費用型廣告的全部。

儘管互聯網效果廣告能直接聯結宣傳與行動(即時點擊)、可實時評估,但相對於梯媒,BAT們卻有兩項不能:

LBS強覆蓋和強製輸入。

“基於位置服務”(LocationBased Service)原本也是一個互聯網概念,但是,沒有什麽能比樓下街邊甚至同一棟樓的服務,離你更近。例如樓下的便利店或樓上的健身房,這是LBS的可觸達性和便利性;

另一方面,結合大數據,位置(特別是樓宇位置)更能幫助廣告主精準定位閱聽人。這又是LBS的精準性。可觸達性、便利性和精準性,構成了LBS強覆蓋。它不僅正是費用型需求痛點所在,更有助於加速部分開支型需求的近期回報;

然而,這些正是BAT,暫時難以觸及的:--在樓裡移動,大部分人還不會一直盯著螢幕--畢竟,我們尚未進化出在室內用導航的習慣—你不看手機,BAT就拿你沒辦法;

梯媒令BAT們望塵莫及的另一大殺器,是“強製輸入”。

無聊等電梯或電梯裡的呆呆三分鐘,幾乎必然100%是屬於梯媒們的。你不僅不能買會員或上廁所以去除掉它們,相反,有時你還會有點意猶未盡。

這下好了,分眾們可以如數家珍的告訴你,附近有哪些有趣的LBS;大概率的,你還會學習得比較認真。

因此,費用型廣告,並不必然完全等同於現有互聯網效果廣告。

如果和巨頭們的數據與技術相互嫁接,它的空間,更不可限量。

比起開支型廣告,它更海量、更持續、更“真實”,也更可能建立起梯媒獨一無二的護城河。

重塑競爭力?

在價值投資六則中,我們曾談到一個話題:競爭優勢,面臨的最大挑戰什麽?往往不是對手搏命相爭;而是需求悄然改變。

然而,就在新潮們饑不擇食、如火如荼地收攬“真實”需求時,分眾,卻在場外躊躇:這些需求,在分眾和大眾眼裡,有點LOW。

沒錯,這就是分眾的症結:它有點LOW不下來。

是的,與一擲千金的開支型需求相比,費用型需求真實但瑣屑,無處不在,卻犄角旮旯。另一面,與自上而下、整齊劃一的陣地戰不同,它又更需要水銀瀉地卻又收放自如的運營、更智能的場景識別和更敏捷精密的分發體系。

再加上,這些各色各樣、千奇百怪、又沒有資本撐腰、4A加成的費用型需求,如何讓它們顯出或多或少一點點調性,或至少不那麽LOW,貌似也委實是個難題。

從獲客、運營再到分發,服務費用型需求,與分眾今天高舉高打、飽和攻擊的暢快淋漓,顯然大相徑庭。

LOW不下來,是因為這些個農村包圍城市的本事,難建立嗎?對別人來說,也許的確如此。

但對梯媒市場的創造者、事實上的資源壟斷者,又與巨頭數據技術相互嫁接的分眾而言,這些能力,似乎並非真真望不可及。

例如,早在去年與阿里聯姻前,分眾就曾在多個場合,雄心勃勃地提到“千樓千面”—一款讓中小商家通過APP,自主投放、精準分發的業務模型,連江南春自己,都一度極有信心的它可以造就一個媲美現有業務的大市場。

然而,時至今日,這個項目卻好像無疾而終。比不會LOW更難的:是不想LOW。技術可以開發,團隊可以招募,體系、文化能變乎?

分眾最大的前Topsales,也許是號稱“業界見過最多客戶的老闆”---江南春本人。老闆曾是Topsales有諸多好處,比如簡單高效、比如貼近市場;

但老闆就是老闆,一個公司,會在存活的同時,盡可能地往適應老闆的方向生長;當這個公司逐漸長大,它的文化、體系和能力,就是老闆風格的外延。

例如,一個圍繞Topsales型老闆長成的公司,會長成什麽樣?

1、存在感不強的銷售平台?

2、客戶集中化?

3、圍繞大客戶,生長出的業務體系和公司能力?比如分眾100、比如高舉高打、集中轟炸;

4、資源集中化、文化集中化?在這樣一個體系中,是傾向自上而下、言出必行,還是自下而上、呼叫炮火、邊緣創新?如果這個老闆恰巧很能乾,那就再加上一條:

5、余糧不少,破釜沉舟很難?

文化和體系,是一家企業的基因,它幫助企業走到今天,但另一面,它會不會在哪天,成為公司走不出的路徑依賴?

價值?

只能服務開支型需求的分眾,業績必然起起落落;平行時空的另一側,進化出費用型服務能力的分眾,將開啟第二賽道。

若重塑競爭力成功,那麽,750億的分眾,仍價值可期;反之,走不出舒適區的分眾,只能是一家周期性公司,去年的利潤,可能是它未來若乾年的高點。那麽,750億的周期高點,還遠遠稱不上便宜。

當然,這不是說,在後種情況下,分眾沒有上漲的可能。恰恰相反,只要牛市,如前圖所示,它完全可以成為一隻資本驅動*估值驅動的“雙擊股”;然而,喧囂過後,你會淡然離開,因為你知道,你擊的是鼓,傳的是花,並不是要和它長相廝守。

公司價值和股價,常常是兩碼事。三折背後,有人推演經濟周期何時回升,有人計算新潮們淨資產所剩幾何。但是,問題的實質,並不在此。

分眾價值幾何,最後還是要反求諸其身:這個市場的創造者,能否持續進化?在這樣一個極有可能形成護城河的行業裡,

作為梯媒的開創者和龍頭,已然擁有了先發優勢分眾,我們,希望它仍有進化的可能。祝願分眾挑戰成功,我也將持續關注它的進展。

風險提示:雪球裡任何用戶或者嘉賓的發言,都有其特定立場,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決策需要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

好久不見~雪球App上新啦!大神私房炒股選基攻略、財經熱點第一手解讀,只在雪球A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