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打破剛兌,保本理財縮量,是時候適應淨值型產品了

資管新規、銀行理財管理辦法、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2018年銀行理財業的核心詞是轉型。從資管新規到理財子公司規範,為後續理財業務的發展指明了路線。

隨著政策不斷落地,市場也在發生變化。受資管新規等政策的影響,不少銀行三季度的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下降,保本理財產品持續縮量。另一方面,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快速推進。此外,在業內人士看來,新政策之下,銀行的管理從粗放向精細轉變,整個銀行的理財市場開始真正朝著財富管理的方向轉變。

業內建議,目前銀行正加快投資者對於淨值型產品的適應程度,大多數銀行淨值產品的收益相對客觀,建議投資者在近期選擇淨值型產品購買。

保本理財產品持續縮量、淨值化轉型提速

今年來,針對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管動作不斷。“2018年在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的影響下,銀行理財業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短期封閉式理財產品減少、保本理財也逐步減少;相應的淨值型理財產品逐漸增加。整體處於一個新老更迭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理財產品發行量放緩,而銀行理財收益率在寬鬆的市場流動性下,也呈現下跌的趨勢。”融360大數據研究院金融分析師楊慧敏表示。

監管的影響正在逐漸顯現。受資管新規的影響,不少銀行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下降。三季報顯示,中國銀行前三季度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為685.18億元,同比2017年的699.01億元減少13.83億元,下降1.98%。建設銀行在三季報中稱,理財產品受資管新規實施影響,該業務收入出現同比下滑,此外,還有部分結算、代理及顧問谘詢類產品受監管政策、市場環境及服務收費減免等因素影響,收入同比也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股份製銀行中的浦發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從2017年前三季度的355.51億元,下降至今年同期的299.71億元,同比降幅達15.70%。華夏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同比分別下降5.48%、0.03%、4.70%至130.31億元、361.67億元、326.04億元。

在資管新規“破剛兌”的要求下,銀行理財“保本保收益”的日子一去不複返,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持續縮量。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11月保本理財(保證收益類+保本浮動收益類)發行量為2662隻,佔比為24.22%,較10月份環比下降0.37個百分點。保本理財佔比自3月份以來,已經連續9個月下降。

另一方面,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快速推進。據融360大數據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18年11月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379隻,環比增加28.47%。

從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看,融360大數據研究院數據監測顯示,11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40%,環比下降8BP,已經為2017年6月以來的最低值。不過,隨著年末銀行面臨MPA考核,市場流動性會略有收緊,所以銀行理財收益率下跌趨勢或會有所緩解,在一定幅度內保持穩定。

銀行理財朝財富管理方向轉變

“今年銀行出現了‘避風港’的現象,就是大量的資金回到銀行體系來‘避風’。之前大家掙錢掙得不亦樂乎,但現在這種局面不會再出現了。坦白說,正是因為監管的‘東風’擠掉了一些泡沫,把資金回到了正常的管道。”某股份製銀行一分行營業部的負責人表示,在監管的幫助和推動下,整個銀行的理財市場開始真正朝著財富管理的方向轉變。

另一方面,在層層加碼的新政策之下,銀行間的差距未來或將越來越大。

“在此前,說難聽一些,銀行理財無非是利率、期限兩個問題,機器人都能賣理財。但現在要求打破‘剛性兌付’,銀行不能再像從前那樣做理財業務了,新規在一定程度上倒推銀行轉型和改變。新的政策要求銀行提高自身的獲客銷售能力、資產管理能力等,對銀行從業人員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上述銀行內部人士表示,因為小銀行在獲客、資產管理等方面和大銀行本身存在差距,預計未來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

另一銀行的理財經理表示,“以前我們因在理財業務上的管理比較粗放,在資管新規出來後,行裡頒布了很多銷售方面的規範,管理越來越精細化,對業務經理的要求越來越高。”

“現在我們正推動向客戶普及多元配置的理念,向客戶介紹、強調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產品。”上述銀行的理財經理表示。

2108投資者說

政策落地後

部分投資者持觀望態度

政策對投資者帶來了哪些影響?

“我們行在三線城市,相對一線城市,我們這裡的客戶的資產配置管道不太多,所以以前的銀行理財的客戶依然選擇在銀行進行資產配置。只是我們現在比較有意識地引導客戶做更多元化的配置。”上述文中的銀行理財經理表示。

而在北京地區,有部分投資者在觀望和等待。“有投資者還想等到2019年12月31日的過渡期結束後,看是否有新的類似保本理財產品的出現。”上述北京地區一上市銀行的私人銀行部負責人表示,投資者選擇將部分資產配置到銀行是因為看中了較低的風險。“隨著剛性兌付被打破,很多偏好低風險的投資者轉向了銀行的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

“我現在的資產以1:1比例配置在銀行和互聯網銀行,過渡期結束後,再看看是否繼續將錢配置在銀行理財上。”一銀行理財的投資者表示。

不過,也有非銀行理財的投資者準備投向銀行理財。

銀保監會於11月2日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明確,參照其他資管產品監管規定,不強製要求個人投資者首次購買理財產品進行面簽。

“以前我就打算去銀行買理財,但按照之前的規定,首次購買銀行理財要面簽,因為工作忙沒時間,我也就懶得去了。目前我大部分的投資放在比較便捷、利率較高的互聯網銀行,但銀行理財還是風險比較低,加上首次不用再面簽了,未來我準備將一部分投資配置在銀行理財。”一90後投資者表示。

2019投資錦囊

建議投資者在近期

選擇淨值型產品購買

從長期看,資管新規對於行業監管標準的統一,將重塑資管業態。資管新規後,銀行資管面臨其他資管產品的全面競爭,固有的競爭格局被打破並在分工和專業化下得以重塑,大資管的時代真正來臨。

如何具體看待2019年銀行理財業務的表現?楊慧敏認為,2019年或會迎來第一批理財子公司的成立,之後理財子公司也會迎來高潮期。同時在理財子公司的監管優勢下,銀行理財轉型進一步加速,銀行理財門檻降低,成為更加親民的投資產品。而保本理財、短期封閉式等老產品仍會隨著過渡截止期的臨近,進一步減少,甚至消失。

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持有類似看法。她表示,2019年,大中型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重心將放在產品淨值化轉型以及子公司製轉型上。而小型銀行一部分將緩慢地推動產品轉型,而另一部分或將短期或長期地退出理財市場競爭,轉而投向代銷業務,賺取穩定的收益。

新形勢下,投資者如何購買銀行理財產品?

魏驥遙建議,目前由於市場流動性及產品久期調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傳統預期收益型產品收益將持續下滑。而為了加快投資者對於淨值型產品的適應程度,大多數銀行淨值產品的收益相對客觀,且目前大多採用攤余成本法估值,保證產品的收益性,增強對投資者的吸引程度。因此,建議投資者在近期選擇淨值型產品購買。

新京報記者 侯潤芳 編輯 陳莉 校對 雪京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