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艾灸的使用與作用

艾灸療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醫學中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灸法對百餘種疾病有較好的療效,歷史上曾廣泛應用於臨床,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巨大貢獻。

灸法是隨著火的應用而產生的,並在其應用實踐中不斷發展。灸法究竟是何時,由何人發明的已經無從考察。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經很流行了,那麼艾灸的出現就應該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醫案不是記錄在醫書當中,而是記錄在史書《左傳》中。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得了一場大病,於是請當時的名醫,秦國太醫令醫緩來醫治。醫緩檢查晉景公的疾病後說: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治焉。晉朝杜預註解,指艾灸,指針刺。這段文字是說,醫緩認為晉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為病位於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針刺,吃藥也治不了了。這也是成語病入膏肓的來歷。雖然醫緩沒治好晉景公的病,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戰國時期,艾灸就是一種重要的醫療手段了。

以前,認為在醫學專著中,灸法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但是,隨著考古發現,對艾灸的認識也在不斷的修正。1973年在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了三號漢墓,這是一次顛覆歷史的重大考古發現。在出土的眾多文物中,發現了3篇記載有關經脈灸法的帛書,是目前見到的《內經》以前的珍貴醫學文獻,也把對中醫艾灸的認識大大提前了。通過這3篇殘缺不全的文字,我們依然能夠窺測遠古先民以火治病的起源、方法和應用。艾灸法是一種獨立的治療保健方法,起源於中國原始社會,人們利用火以後,被火灼傷,發現具有治病、療傷的效果而逐漸產生的。

艾灸法的發明來源於北方。在醫學專著中,最早見於《素問·異法方宜論》: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凜冽,其民樂野處而覓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從北方來。說明灸法的應用,同寒冷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

所謂艾灸療法,是利用艾葉作原料,製成艾絨,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燃燒,直接或間接地施以適當溫熱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而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在歷代的針灸著作中,多數將針刺與艾灸並列論述,不過由於灸法對人體易產生灼傷,故逐漸失傳,現在各中醫院的針灸科只見針刺而不見艾灸,實屬中醫的悲哀。近幾年由於中醫養生文化重新興起,人們又重視起具有神奇療效的艾灸療法。尤其是現代艾灸療法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的艾灸療法的燃燒及汙染環境,操作不便,易灼傷患者等難題,使中國博大精深的艾灸療法的普及成為可能。

播放GIF

艾灸不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上說:宦遊吳蜀,體上常須兩三處灸之,……則瘴癘、瘟瘧之氣不能著人。這是實踐經驗的總結。近代日本醫家有在整個工廠、學校全體施以灸灼,作為一項保健措施,實驗結果證明灸法確有增強體質和預防疾病的作用。

針與灸都是在經絡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處,兩者往往結合

使用。但是必須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獨到之處,不能以針代灸。過去國內外有許多名醫單用灸法治病。中國和日本都有專門灸師,與針師並列。

以中醫經絡為基礎,運用艾體在體表的穴位上燒灼、溫熨,以達到保健養身、預防的功效,針對產後經絡不暢,以及手腳冰涼、痛經、月經不調、胃痛等問題,氣色調理(祛面部水腫、眼袋、黑眼圈、色斑)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絡、去濕逐寒、消腫散法、排毒養顏、防病保健功效,改善身體各種亞健康狀態。

古人雲: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根據【黃帝內經。靈柩】解釋:針是泄法,灸是補法。實證、病在表、泄熱、陽亢等適宜用時針法泄和解表;而由實轉虛、病在裡、寒症、陰陽皆虛就不能用針法泄了,用藥劑治療,藥劑所不達,就用艾灸的。由於古文習慣與現在有很大的區別,很容易產生誤解。

灸法雖然略有燒灼皮膚之痛,但不像針刺那樣深入肌肉而達體內,所以人們不甚畏懼而樂於接受,是很容易推廣的一種治病方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