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各型頸椎病的常用埋針治療

埋針治療是將特製的小型針具,長度為2.1mm,固定於腧穴部的皮內、較長時間留針的一種特色中醫適宜技術。其治病原理為針刺入皮內微弱而持久的刺激皮膚、神經末梢,由皮膚內的感受器把這種刺激傳入腦中樞後,再通過皮膚內髒的反射作用,調整神經系統的功能,抑製病理性興奮灶。皮內埋針不但能夠持續刺激鞏固療效,而且還能防止疾病複發,促使疾病痊癒。埋針療法具有運行局部穴位氣血、疏通經絡、促進代謝、解除局部軟組織痙攣等功能。採用埋針療法,既能較長時間留針施治(24~72小時)、針無痛感、起效甚快,還能安全地配合生活運動進行治療,持續發揮針刺療效。



頸椎病在中醫學屬「痹證」範疇。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症,是指因頸椎間盤退變、頸椎骨質增生、韌帶及關節囊的退變、肥厚等病變,刺激或壓迫頸神經、神經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經和其周圍軟組織而引起的綜合證候群。患者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頸肩部疼痛為其臨床特點。臨床上可具體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

神經根型 表現為漸感頸項部僵硬板滯,一側或兩側肩臂手指放射性疼痛,肢冷無力,伴有手指麻木。頸後伸或向病側彎曲時,上肢和手部麻木疼痛加劇,臂叢牽拉、壓頂、叩頂試驗陽性。有時出現受壓神經根所支配區的皮膚感覺減弱,肌力下降,肌肉萎縮,腱反射降低。

脊髓型 表現為日漸嚴重的上下肢麻木酸軟無力,嚴重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痙攣性癱瘓,出現椎體束征。

椎動脈型 表現為頸肩痛或頸枕痛,並可出現位置性眩暈。

交感神經型 表現為枕部痛,頭暈頭痛,心慌胸悶,肢冷膚涼或手足發熱。一般無上肢放射痛或麻木感。

臨床上如果同時存在兩型或兩型以上的各種癥狀,即為混合型。

埋針治療原則:頸椎病治療宜疏經通絡,活血化瘀。再根據病情的偏勝,酌情兼於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日久則應根據正氣虧損的不同而採用益氣養血、補養肝腎之法,標本兼顧、針葯結合地來進行治療。

埋針治療取穴:用新型針貼埋針治療專用針,取相應頸夾脊、阿是穴、風池、天柱、大椎、百勞、肩井、列缺、後溪、曲池、合谷,埋針24~72小時,5次為1療程,結合藥物治療一般2~3療程癥狀消失。

埋針治療的穴位作用:

①雙向性良性調節作用:針刺局部穴位既可使局部缺血性待恢復組織增加血液供應,也可使局部充血腫脹組織的多餘物質予以吸收轉運排泄。

②具有活血祛瘀作用:增加毛細血管的循環量,增加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局部組織修復恢復的新陳代謝。

③良性的神經功能調節作用:解除痙攣,增加自身協調的調節功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