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藥「改名」很無奈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避諱」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很特殊的文化現象。通常,老百姓需避皇帝和皇親的名諱。例如,「秀才」這一名詞,昔時因避漢光武帝劉秀的名諱,遂避「秀」諱而改稱「茂才」,這在古小說中經常可以看到。而避諱的方法通常是將需避的字採取缺筆、空字或改字。在古代,避諱,不單寫文章、起名字時要注意,就連醫生在開處方時也要格外小心,若不小心,不避諱是要殺頭的,比如有些中藥名或方劑(湯頭),也會因避諱而「改名換姓」。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那麼,對於因為避諱而改名的中藥來說則便是「一朝天子一朝『名』」了。以下我就舉幾個例子以說明之!

山藥是一味補脾益腎的佳品,在歷史上曾經歷了兩次改名換姓。山藥入葯始見於《神農本草經》,其名為「薯蕷」。到了唐代,因「蕷」與「豫」同音,為了避諱唐代宗李豫之諱,改名為「薯葯」。到了宋代,因「薯」與「曙」同音,為了避諱宋英宗趙曙之諱而改為「山藥」,爾後又冠以產地名而稱為懷山藥、懷山或者淮山,原有名稱已蕩然無存了。

玄參具有滋陰降火的作用,其入葯始見於《神農本草經》。玄者,黑也,故有「黑玄參」之名。到了清代,因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改「玄」為「元」,「元參」之名便由此而得。玄明粉也因避諱康熙皇帝之諱,被改為「元明粉」。

延胡索,早在南北朝時期便已入葯,在《雷公炮炙論》中,其名為「玄胡」,有「心痛欲死,速覓玄胡」的記載。唐代始有「玄胡索」之名(見於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元代名醫王好古曰:「本名玄胡索,避宋真宗諱,改玄為延也。」該葯因此而得名「延胡索」。明代賈所學在《藥品化義》中稱其為「元胡索」,現常簡稱為「元胡」,如臨床常用的元胡止痛片,但以延胡索為《中國藥典》收載的正名。


中藥常山,本名恆山,李時珍謂:「因本植物始產於恆山,故得此名。」在《神農本草經》中,原稱「恆山」。後因西漢漢文帝劉恆諱「恆」,故連地名帶藥名都改稱為「常山」。改朝換代後,在醫藥典籍中,常山曾恢復了「恆山」的原名,但到了宋代,因避宋真宗趙恆的名諱,而改為缺筆的「恆」字,如「恆山湯」的「恆」字,缺去了最後一筆。


對於方劑,常用方劑「真武湯」亦與諱「玄」有關,宋真宗為避祖諱(廟諱),改四方諸神之北方玄武神為真武神,故以四方諸神命名的方劑成為青龍湯(東)、白虎湯(西)、朱雀丸(南)與真武湯(北)了。


然而,在對待祖國醫學文化上,尤其是在對待中藥名上,也有那麼一位開明的皇帝,不信邪,不避諱,居然把自己的名字與中藥名合而為一。南北朝宋國開國皇帝劉裕,傷科良藥劉寄奴乃取其乳名。據說劉裕馳騁疆場,率軍南征北戰,東盪西殺,先後滅了南燕和後秦,於公元420年自立為王,建號為宋。在戰爭中,劉裕無意中發現一種不知名的小草,搗碎後外敷眾多受傷的將領和士兵,竟收到了神奇的療效。後來,人們非常感激和信奉這味中藥的神奇療效,世人就用皇帝的乳名為它命名,稱之為「劉寄奴」。劉裕皇帝欣然受之!從中醫角度去看待劉裕,我們會更油然而生出幾許崇敬!!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