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905電影網訊 9月10日教師節之際,由陳傳興導演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南開大學進行了教師節特別放映暨研討會。當天,《掬水月在手》片方釋出了“荷花”定檔版海報,並宣布影片定檔10月16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

 

10月16日全國公映  葉嘉瑩“獨陪明月看荷花”

 

《掬水月在手》由從開機到公映歷時三年半,攝製組足跡遍及十餘座城市。亮相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後,該片獲得了葉先生“人生之厚重,文化之博大”等如潮好評,當中有人道:“葉先生一生不容易,她所說的‘弱德之美’,即是無望中的希望,放在當下的語境有著許多共鳴。”更有人讚歎葉嘉瑩先生磅礴傳奇的一生,她的精神猶如藍鯨隔洋傳音,筆耕不輟,誨人不倦。繼上影節後,《掬水月在手》於北京國際電影節女性之聲單元二度展映,首日開票5秒售馨,奪得最快預售。看過的觀眾表示:“把傳奇的一生濃縮在兩小時的影片裡,簡直意猶未盡。”更有許多觀眾表示在觀影時淚落不止,希望影片早日公映,到院線進行二刷,豆瓣評分高達8.5分。


白岩松與葉嘉瑩訪談


片方日前釋出了“荷花”定檔版海報,並宣布《掬水月在手》於10月16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海報一經曝光,引起社交媒體熱烈討論,網友評價“海報好看、口碑不錯”,“看的第一眼驚豔到不行”。海報以荷花為主題,反映了葉先生與荷花的淵源。葉先生生於六月第一天,父母為她取了小名——小荷子,故她平生對於荷花情有獨鍾,自少年時代即寫有詠荷之作。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意在表達葉先生雖然出身於亂世,但一直堅守自己的信仰,保持對古詩詞的熱愛。荷香嫋嫋,更猶如葉先生之詩音不絕,為古詩詞文化的傳播奉獻終身。海報中水墨畫與油畫的雙重風格,連接傳統與現代,呈現了葉先生不斷與時代並進的思想,和譽滿海內外的大家風范與人生傳奇。

 

南開大學特別對談 白岩松張伯禮毛繼鴻陳洪暢談“弱德之美”

 

9月10日,《掬水月在手》天津教師節特別放映活動在南開大學舉行。活動現場,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親自推著葉嘉瑩先生的輪椅緩緩入場,如同一對“師徒”,觀眾也為這個溫馨的場景獻上了熱烈的掌聲。還未等主持人白岩松開口,葉先生便迫不及待地要向觀眾們“報告”一件趣事。葉先生首先向觀眾分享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奇怪的事——“白發變黑了”。在拍攝《掬水月在手》的拍攝過程中時,葉先生不小心跌破了後腦。在治療中,葉先生堅持相信中醫療法,使用中藥噴劑療傷。但中藥噴劑不僅治好了葉先生的後腦外傷,更神奇地使葉先生的白發變黑了!和拍攝時相比,葉先生開玩笑稱自己已經換了一個人,和陳傳興導演當時拍攝時已經有了很大變化。葉先生聲情並茂的講述,令現場掌聲笑聲不斷,葉先生飽滿的精神狀態也讓很多年輕人都自歎弗如。


白岩松、張伯禮、陳洪、毛繼鴻談話


談到疫情帶來的影響,葉先生直言隔離沒有給她帶來什麽困擾,葉先生還以大學時期發憤忘食的經歷為例,講述自己如何在讀書中忘記生活的艱苦,綜合了“苦行僧”加“傳道士”的特質。葉先生還講述了她提出的“弱德之美”的由來,清代詞人朱彝尊和年幼小女孩有一段不被社會倫理接納的愛戀故事,朱彝尊寫道,“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這份對感情的節製和約束,就是弱德之美。


《掬水月在手》頗具文藝範兒的片名曾引起了不少觀眾的好奇心。葉嘉瑩先生對片名“掬水月在手”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釋,“掬水月在手”表達了一種可望不可及的美,也蘊含了古典詩詞的美感。對葉嘉瑩先生的訪談結束之前,白岩松說:“我們驕傲有葉嘉瑩,我們慶幸有葉嘉瑩。”白岩松也祝觀眾看電影之前“掬水月在手”,看完時“弄花香滿衣”。


隨後,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女士致辭。她認為,《掬水月在手》是一部講述葉先生人生與心靈的文學紀錄影片,輕鬆從容地超越了國家和種族的藩籬。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參與宣發的影片裡,《掬水月在手》是最能表達出中國文化傳承主題的一部。而出品人廖美立女士說,葉先生的人格和“弱德之美”,影響了很多人,希望大家能夠來到影院,在大銀幕上感受詩詞之美。


活動現場

 

在對葉嘉瑩先生的訪談結束後,央視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先生,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例外服飾及方所書店董事長、《掬水月在手》出品人毛繼鴻先生,南開大學講席教授、天津市文聯主席陳洪教授,在迦陵學舍展開了一場圍繞葉嘉瑩先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圓桌對話會,致敬“弱德之美”,感受詩詞魅力。張伯禮院士在抗擊新冠疫情一戰中做出傑出貢獻,近日被授予“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而作為葉先生的保健醫生,他由衷讚歎了葉先生一生強大的意志力,以及“退一步”的人生態度:“她的體型、身材,都是柔弱的,但她有堅強的內心、力量和韌性,她執著的精神不因為受到任何的打擊而變得脆弱,很堅強。”張伯禮還對“弱德之美”做出了自己的闡述:“弱德之美絕不是為自己”,“要有一個家國情懷”,“疫情期間中醫西醫的結合,就是這種理念的踐行”。


葉先生曾說:“我的一生中,在教書,研究,還有詩詞創作這三者之中,是教書花去了我最多的時間。我常常說自己天生就是教書的。”陳洪先生便是葉先生歸國執教41年的經歷者、見證者,陪伴葉先生走過了41年的南開歲月,陳洪先生還講述了當年為葉先生整理行李的事情。陳洪先生稱葉先生十分看重自己中華師教的傳統,是傳承傳統文化的實踐者,“海峽兩岸,大洋東西”,在世界範圍內弘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對話會上,毛繼鴻先生憶起在為葉先生定制服裝的過程中,他感受到了葉先生從中華文化中汲取審美力量和士的精神,並稱讚葉先生為傳承古典詩詞文化傾注全部心力,可謂一名“穿裙子計程車”。毛繼鴻先生說道,電影的拍攝過程讓自己感觸很深,詩歌也對自己的兩個女兒產生了影響,“真的讓她們變得更美,變得更完善”。最後,白岩松先生提到自己作為站在央視舞台上多年的主持人,會有屬於他自己的使命感,因此看到屬於葉先生站在詩詞的舞台上,胸懷沉甸甸的延續、傳承中國古詩詞的使命感時,格外能有所共鳴。


映後分享

 

教師節特別感恩放映“書生報國引共鳴”

 

教師節當天,《掬水月在手》在南開小禮堂、魯能城沃美影院舉行三場特別放映,感懷師恩,銘記師心。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廖美立、著名電影學者戴錦華、中國電影中心主任饒曙光、北京大學電影中心主任陳旭光、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薛富興、天津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周志強、全國工商聯副秘書長王忠明、音樂人(本片片尾主題曲作曲)姚謙等嘉賓出席並參與映後與談發言,對影片給予好評。


著名學者戴錦華曾在八十年代初聽過葉嘉瑩的課,影片勾起了她對古典詩詞受教經歷的回憶。戴錦華認為,葉嘉瑩經歷的不僅僅是人生的漫遊和回歸,也是一段文化的摧毀、傳承與重構的過程。電影中的葉嘉瑩沒有呈現出悲情與負重,反而示人以柔韌、堅強、優雅的姿態,以詩詞的曠達度過人生的艱困,“這是一個崇高的個體形象,同時又極端樸素和誠摯,我們看到了君子,而這個君子是一位女士”。


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周志強老師說,《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沉浸式紀錄片,運用電影視聽手段,給觀眾展示了葉先生的人生經歷,影片的庭院結構十分巧妙地表達了葉先生的不同階段的人生境界。音樂人姚謙說,電影的配樂很有詩意,具有呢喃的美感。電影製片人、副導演沈禕指出,這是一部充滿寶藏的電影,不同的觀眾走進電影會有不同的路徑,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葉嘉瑩先生歷經風波,詩心不老,是古典詩詞為她打開了命運的出口,而歸國任教則為她的古典詩詞傳承之路開辟了新的方向。1978年的春天,葉嘉瑩先生毅然給國家教委寫信,申請回國教書。“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一直以來,葉先生都有一份屬於她的使命感,用古典詩詞與中華文化浸潤著下一代,並將自己的信仰傳承給下一代,彰顯著崇高人格魅力和堅定不移的文化自信。《掬水月在手》的拍攝歷時一年,輾轉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台北、溫哥華、波士頓等十餘座城市,選擇在教師節這一天回到南開大學這一最初的起點,除了感謝葉嘉瑩先生堅守初心,一生為古詩詞傳承的付出外,也想向各位教書育人的教師們說聲“教師節快樂”,並感謝他們為莘莘學子付出的心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