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探尋上海徐匯文脈:民國時期老洋房的歲月痕跡,背後故事更精彩

“穿過微風,舉步跨過華山綠地,往泰安路前去,是一些英式古典與西班牙的百年線條,腦裡響起的,是上世紀的街頭藝人,在衛樂園的喧囂回聲,和讓時光凍結在牆上的雕塑與音符……”

很多外地人到上海旅遊,免不了要去老城區走一走,相信喜歡老房子的朋友一定會做一件事情,背著雙肩包,帶著專業的攝影機穿梭行走在湖南路、武康路、興國路、泰安路、愚園路等上海老房子的聚集地…… 一路走,一路拍,一路讚歎!

泰安路的歷史底蘊

親眼目睹這些民國時期二三十年代的最有代表性的產物,有些為英國鄉村式,英式古堡式建築,有些為西班牙風格,有些為巴洛克風格等…… 外立面有拉毛狀、魚鱗狀、鑲嵌鵝卵石等…… 更有犬牙交錯狀屋簷,紅磚瓦坡等……

風格迥異的西式洋房的一磚一瓦恰恰代表著當時全世界最為頂尖的建造工藝,而保留至今已經成為上海這樣一個國際大都市中,唯一的、獨特的、不可複製的美麗風景線,是上海市中心裡最為幽靜的、空氣最為清新的原始天然氧吧,這些百年老樹用它那經久不衰的生命力頻頻送氧,仿佛向你訴說這裡百年歷史巨變的點點滴滴。

上海泰安路被譽為法租界內最為幽靜的馬路之一,傳統老宅的頂級區域。雖然泰安路是條不長的小路,但是卻隱藏著許多驚世老宅,特別是泰安路115弄,多為名人故居,擁有英式鄉村風格與西班牙風格的頂級品相,純正的德國血統,一磚一瓦都帶編號,它們都是唯一的,不可複製的產物。

相鄰的是衛樂園,四周沿泰安路、華山路、興國路,當時被洛雲浜所圍,河上架有5座小橋。因一些街頭藝人常在此搭棚賣藝,故而得名“衛樂園”。弄堂中有英國維多利亞式、西班牙巴洛克式、英國文藝複興等不同風格的建築。雖然泰安路很短,但是如果你的時間很充裕,相信一定很願意來回多走幾遍,細細品味與領略泰安路的神奇色彩。

這一帶的花園洋房大概是1930年代建造。多數建築為紅瓦屋面,淺色水泥拉毛牆面,立面局部有拱窗,窗洞周圍僅作不同材質的窗台,風格簡潔大方。外牆有凸起做成拱券式。入口門廊由紅磚方柱支撐上方陽台,陽台板和牆體均為素色,與紅色磚柱形成材質、色彩的對比,陽台上作豎向密欄杆,構圖簡單。住宅周圍林木環繞,環境優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人文價值。

上海老洋房房價炒高,為什麽呢?就是因為目前上海現存的老洋房大概有5000多套,但是其中產權清晰而且能夠正常交易的,只有100多套。所以,稀缺的資源自然是導致其價格高漲的原因之一。另外,洋房都會有一些特殊的設計,包括房型、結構、配套設施等方面,有點私人訂製的感覺,這是現代建案裡很少做得到的。

走進泰安路2-8號花園住宅,了解背後的歷史故事

但我走進這座花園洋房的時候,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沒有想到建於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老洋房會保留的這麽完好,和當地人了解了一下它的背景。

弧形樓梯三層建築物

這棟有兩個弧形樓梯的三層建築物,建於1922年,毗連式花園住宅,歐洲古典風格,佔地面積592平方米。建築為假四層磚木結構,內部共設四套住宅單元。東西兩側山牆各有兩座高大的煙囪,紅瓦屋面坡度較陡,南向排布有六個寬大的三坡頂老虎窗,相同樣式北側並列有八個。

建築底層作為基座層,南向由一對寬闊的八字樓梯盤旋通往中部兩套住宅,東西兩邊則由帶雨廊的室外樓梯接入各自的主入口。南立面多處採用塔斯乾圓柱構築內陽台,列柱簷壁採用了向下收分的多重線腳。

基座層局部牆面採用仿石砌塊,立面窗框則皆以勾縫紅磚鑲飾。建築內部主體格局尚在,房間壁爐多被保留。

該建築原為民國外交家郭泰祺、郭泰楨兄弟的家宅

郭泰祺先生,照片來源於網絡

郭泰祺(1889~1952),湖北廣濟人,民國時期“廣濟五傑”之一。1912年任北京政府副總統黎元洪的英文秘書,1919年以中國代表團專門委員身份出席巴黎和會,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原國民政府外交部次長。1928年後任駐意大利公使、原國民政府立法委員、外交部次長、駐英國大使。曾三次代表中國出席國聯會議。1940年後任原國民政府外交部部長、國防最高會議外交委員會主席。1946年2月任聯合國安理會首任中國首席代表,後病逝於美國。

當年郭泰祺住所泰安路2-8號花園住宅現為民居樓。2017年4月27日,徐匯區文化局公布為徐匯區文物保護點。

泰安路2-8號花園住宅內部結構

泰安路2-8號花園洋房有兩座弧形樓梯,樓上樓下三層,居住七八戶人家。每家每戶隻分配到1、2間房間,沒有單獨廚房、衛生間。家家戶戶只能在走廊裡做飯。

二樓走廊過道,擺放雜物。

圖為這間似乎是走廊,現改為廚房,居民在此午飯,顯得很擁擠。

圖為二樓打掃的很乾淨的公共衛生間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後來我遇到一位租住在三樓的九零後男生,他跟我聊起了這間老房的歷史,他說現在他這套房間每月租金都在一萬元左右,他喜歡住在這樣的老城區,想感受一下民國時期的生活。

室內樓梯

告別了泰安路2-8號花園洋房,突然回頭張望了一下,希望郭泰祺先生在天之靈能夠感知到他當年所建造的花園洋房還保留得很完好吧。

武康路歷史文化名街、名人舊居

在上海,你很難找到這樣一條馬路,雅致清幽,既有濃鬱的歐陸風情,又不失傳統風骨。那些叱吒舊上海的達官貴人、軍閥政要、洋商富賈、名流學者、愛國志士紛紛寓居於這裡,使其形成為濃縮了上海近代百年歷史的“名人路”,這就是位於上海市徐匯區的武康路原名“福開森路”。

武康路曾居住過無數在中國歷史上呼風喚雨的歷史人物,他們都曾經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如果沒有他們,上海武康路就不會這麽豐富、厚重和精彩。毫無疑問,是武康路特殊的人文環境,吸引、聚集、塑造了一批特殊的人群,他們在這裡用生命之筆書寫人生或喜或悲的傳奇。

重回武康路395號 上影演員劇團成立65周年回遷舊址

1953年9月4日,上影演員劇團正式成立,起初團址在南京西路銅仁路,經過七次搬遷,直至1982年遷入武康路395號。這棟白色巴洛克風格花園建築是原國立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的舊址。眾多經典電影作品正式從這幢小樓裡的排練廳最終走上了大銀幕。這幢小洋樓裡,曾留下了白楊、孫道臨、張瑞芳、秦怡、王丹鳳等一大批表演藝術家的歡聲笑語,也曾給一代代上影人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2018年10月29日是上影演員劇團成立65周年的日子,也在當天,劇團正式回歸武康路395號舊址——上影演員劇團的根。

武康路395號,這些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武康路395號是一幢巴洛克風格的大型花園住宅,建於1926年。

建築為四層磚木結構,歐陸式的紅瓦坡屋頂有明顯的折脊,就是那種頂部較平緩,折脊以下遽然陡峭的屋頂,簷下飾有精細的古典簷齒。

沿武康路立面及兩側的屋簷口處設有巴洛克式的屋頂窗,橢圓形的窗洞下托著卷草紋飾,頂部還有石材鑿出的弧面形貝殼造型,東西兩側屋面另還設有六個棚式老虎窗。

建築前後立面的各個樓面都有弧形的外陽台,圍以寶瓶式欄杆,陽台下的支托亦作曲面造型。

關於這幢房子的人文歷史,有文章說這幢房子最初的主人是誰已經無法考證清楚了,只知道曾經是葉恭綽的府邸。

葉恭綽(1881—1968),字裕甫,廣東番禺人,生於北京。早年畢業於京師大學堂仕學館,後留學日本,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民國初,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是著名的書畫家、收藏家和政治活動家。

如今,劇團在院內新鋪設了清水磚,上面刻著“上影演員劇,1953-2018”的字樣,正是這樣一種沉靜的記錄。

梧桐樹掩映的這幢小白樓,安靜優雅,這裡承載了無數上海電影人的記憶。1953年9月4日,上影演員劇團正式成立。從電影《大路》的金焰,到《馬路天使》的周璿、趙丹、魏鶴靈,《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白楊、陶金等,上海電影人鑄就了上影演員劇團偉大的起點。上影演員劇團起初團址在南京西路銅仁路,經過七次搬遷,直至1982年遷入武康路395號。

武康路395號 ,上影演員劇團小院,平時不給參觀。在暌違15年後,上影演員劇團重新回到了位於武康路395號的這幢四層小白樓。

武康路113號巴金故居

建於1932年的武康路113號有著簡樸的外表和敦厚的體量。建築以山牆面為主,底層原為四開間方柱敞廊,二層也是相似的格局。三層位於坡屋頂下,弧形窗洞與另一立面底層入口的弧形門洞相呼應。門窗、門廊簡潔寬大,有現代建築的風格,也使整棟洋房呈現出一種敞亮坦蕩的感覺。

作家巴金因喜愛這個院子裡的兩棵廣玉蘭,便在這前蘇聯商務代表處住了下來。這所紅瓦坡頂的三層花園洋房,交織著巴金後半生的悲歡,融入了他的希望、幸福、憂愁、痛苦、憤怒和暮年的呐喊。在這裡,他用一顆赤誠的心寫就了5卷《隨想錄》,被譽為“講真話的書”。如今故人已逝,玉蘭樹卻依然高大茂盛,開花時節,庭院裡一片清芬。

由於大門緊閉,不能參觀內部結構,只能望“門”興歎了!

午後的斜陽穿透建物的間隙,百年的喧囂在這時只有樹影搖曳的婆娑,梧桐樹延伸而出的線條,像箭一般指在每一個有趣的地方,我正在穿越時光與探尋味道的泰安路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