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時代的記憶者,風花雪月的武康大樓

武康大樓

武康大樓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樓,始建於1924年,由萬國儲蓄會出資興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築設計師鄔達克設計。1994年,武康大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武康大樓一如我們這座城市,在百年滄桑洗禮之後,沉澱下來的是大氣和包容。

構思巧妙的東美特大樓

武康大樓位於上海天平路、余慶路、興國路、武康路和淮海中路的交界處。正是由於武康路和淮海路的夾角小於30度,才有了武康大樓艦船外形的先天條件。

當時上海的馬路普遍都是兩條相交呈90度的形態,那麽武康路為什麽會和淮海路有這樣奇特的夾角呢?

話說當年清末洋務派大臣盛宣懷受李鴻章之托督辦南洋公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巧遇了創辦匯文書院並在 上海逗留的意大利人福開森,於是就聘請他當“監院”。福開森上任後,為方便師生出行,於1907年用自己的薪水在霞飛路與興國路中間另外修建了一條小馬路。最初這條小路並沒有名字,後來因為臨近的法租界欲擴大範圍,與上海寧波同鄉會“四明公所”發生衝突,又與英、美、俄等國產生了矛盾,福開森從中調停,最終達成了一個令各方滿意的解決方案。為答謝福開森,這條馬路被命名為福開森路,也就是今天的武康路。

1924年,由於福開森路地處法租界,又與霞飛路相交,法商萬國儲蓄會針對附近缺少適合高級商務人士住宅的情況,投資建造了這棟住宅樓,最初取名為“東美特大樓”。

武康大樓的設計者是當時上海灘赫赫有名的建築大師鄔達克,而武康大樓可以算得上是鄔達克居住建築中的代表作。武康大樓的獨特造型固然與大樓所處道路的夾角有關,卻也體現了鄔達克的巧妙構思。

武康大樓是一座典型的法國文藝複興風格的建築,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築。佔地面積約1580平方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八層公寓,樓高30余米,建築面積約9275平方米,其前部為騎樓,騎樓形式為連續券廊。

第一、二兩層處理成基座,連續半圓券廊,水泥仿石牆面;大樓三至七層為黃褐色面磚貼面,裝飾豐富,建築轉角處等局部有出挑陽台。第三層有邊疆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仔細觀察,還會看到那些刻有螺旋花紋的“牛腿”造型,配合外牆的鑲拚色彩,在陽光下折射出一種低調的精致和名門貴氣。第八層簷部仍為水泥仿石外牆,立面三段之間有連續長陽台形成明顯的腰線。大樓底層為商店,店面後退,前面為拱廊通道。四至八層為居住層,設北外廊,大多數居室為南向,戶型組合靈活,共有居室63套,附房30多間。垂直交通除步行的回旋式樓梯外,還設有載客和載貨電梯各一部,而且電梯用半面鍾的樣子顯示電梯到達的樓層,非常別致。

武康大樓刻有螺旋花紋的“牛腿”

多名人曾入住武康大樓

武康大樓曾經還有過一個很特別的名字,叫諾曼底公寓。說到諾曼底,人們一定會聯想到二戰中那場有名的戰役“諾曼底登陸”,那武康大樓和這諾曼底登陸到底有何淵源?

其實,武康大樓與諾曼底戰役無關,而是法國人習慣於用地名給建築取名字。

當時離該樓一步之遙有新華影業公司和聯華影業兩家電影公司,因此許多電影界人士陸續租住在武康大樓。這裡是個鬧中取靜之處,樓下有咖啡廳及茶餐廳,電影界人士平時喜歡在這裡聚會,討論劇本、會見演員。儘管抗戰爆發結束了上海短暫的繁榮期,但一批左翼文藝家卻把“孤島”電影,尤其是商業電影推向了繁榮。很多電影公司在租界相對穩定的形勢下繼續拍片。

《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的吳茵與白楊

有“東方第一母親”之譽的電影演員吳茵當時就入住了武康大樓,因一部《漁光曲》而紅透中國的電影明星王人美也一直居住在七樓的一個房間。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孔祥熙的二小姐孔令偉將大樓買下,自己住了進去。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曾擔任代理上海市長的趙祖康也曾入住。1953年,原福開森路更名為武康路,諾曼底公寓正式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並更名為武康大樓。

孫道臨、王文娟夫婦是武康大樓的住戶

其後一些文化演藝界名流也陸續搬入。電影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和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文娟夫婦便長期居住在此。據說孫道臨當年喜歡臨窗眺望對面的一棟花園洋房。那幢德式紅頂白牆的建築便是宋慶齡的故居。住在這裡的還有上海著名的電影藝術家鄭君裡。趙丹和夫人黃宗英在50年代也曾經在這裡居住,後來才搬到湖南路。在這裡住過的還有秦怡等知名老藝術家,當時的武康大樓可謂是星光熠熠。

武康大樓不僅住著很多演藝界明星,還有很多普通的老住戶,他們是與眾不同的一群人。他們真正熱愛老建築、對武康大樓懷有很深厚的感情,也一直在竭力維護這幢老樓昔日的風采。很多老住戶回憶起記憶中的武康大樓,臉上顯露出的驕傲神情,只有住在武康大樓裡的人才能體會。一位老住戶這樣回憶道:

50年代初剛搬進武康大樓的時候,大樓窗戶的窗框上有一層薄薄的細毛氈,關窗時就不會發出太大聲響;走廊及轉角都有電油汀,方便集中供暖;面積大一點的廚房,統一配備了燙衣板;二樓的屋頂天台曾鋪滿綠植,還配有兒童戲水池……這就是武康大樓內曾有的愜意生活。

上世紀50年代,武康大樓走廊牆為紫紅色

武康大樓內部裝飾細節

物是人非的返修大樓

武康大樓並沒有因戰爭的結束而風平浪靜。“文革”開始之後,文藝界不幸成為了重災區,這也導致了武康大樓生態的急劇惡化。淮海路被改名為“反修大街”,武康大樓也成了“反修大樓”。

星移鬥轉,物是人非。武康大樓終於在改革開放後終於迎來了久違的寧靜。現在它已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得到了很好的修繕和保護。在如今的住客中,有從小就住在大樓裡的老上海人,也有慕名新搬入體驗老房風味的新上海人和外國人。而底層的商鋪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衍生出了不同的形態,琳琅滿目,生生不息。

武康大樓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每個歷史時期都有標誌性的變化。武康大樓的歷史不僅要有過去時光的風花雪月,那是大家想象得到的,也必須要有時代變遷留下的斑駁,那是大家想象不到的。

武康大樓老照片

老房是一個載體,它承載著時代的變遷,承載著歲月的流逝,也承載著來往住客們的喜怒哀樂和生老病死,把這些加在一起,便成就了一座城市的歷史。而武康大樓則更像一個恪盡職守的哨兵,默默的守護著周圍和它一樣歷盡滄桑的老房子,守護著整座老上海的記憶。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