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輔助生殖何時進醫保?4000萬不孕患者的等待

我國平均每8對夫妻中就有1對陷入生育困境,輔助生殖技術高昂的費用,成為他們巨大的負擔。多名代表提議,不孕不育分批次納入醫保。

清晨五六點的北京,街燈依舊亮著,附近早餐鋪冒出騰騰熱氣,路上只有星星點點的行人。而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中心,簇擁掛號的人群已排到街口。

醫院門前地上1000餘張寫著各種代孕的小卡片,清潔工掃走之後,不到10分鐘又撒滿了一地。

在這些排隊的人群中,不時飄出貴州、重慶、湖南、安徽、廣西、陝西等各地的口音,不同的腔調裡有著一個共同的話題:想擁有自己的孩子。

中國人口協會曾發布一項調查數據,中國不孕不育患者在2013年已超過4000萬,預計未來5年,國內不孕不育發病率會提升至18%,患者數量將超過7700萬。2018年,正好是第5年。

沒有孩子,比自己得了癌症更難受

早上7點半,已經在門口等了兩小時的張琪(化名)有些疲憊,席地而坐。生殖中心的大門推開,她來不及拍下身上的塵土,瞬間騰起身,跟隨著隊伍迅速前移。

「都往裡靠!」門口的保安一聲吆喝,一邊維持秩序,一邊提醒排隊的人群。

不到五分鐘的時間,生殖中心一層大廳瞬間被人群塞滿。對於隊伍裡的張琪而言,掛到一張生殖中心醫生的專家號,就像搶到一張「讓孩子回家」的春運車票。

五年前,張琪就開始努力備孕,但卻始終沒有盼來屬於自己的孩子。平日裡能吃能喝、看似身體健康的她,萬萬沒想到會被一紙「不孕症」的診斷書拉入谷底。面對身邊親戚朋友的詢問,她只能悻悻回答:工作忙,沒時間。

多年來,她形成了一個習慣,總愛在包裡放幾顆糖果,每當身邊有小孩經過,她總忍不住多看幾眼,碰到鄰居家的孩子,就分給他們一些。

「知道自己無法自然生育小孩兒,比自己得了癌症更難受。」張琪說。

張琪,只是千千萬萬個不孕不育患者中的一個。近年來,中國不孕不育患者數量正呈現爆髮式增長,據《中國輔助生殖產業市場運營規模現狀與投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顯示,1995年中國不孕不育患者僅佔孕齡人口的3%;而2013年這一數據攀升到12.5%,到2016年已經達到15%。

2018年5月,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在輔助生殖技術溝通會上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8對夫妻中就有1對陷入生育困境,且不能生育的夫妻呈現年輕化的趨勢。

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成立之前,只是一個幾十平米的試管嬰兒室。成立之初,面積也不過2000平方米。到了2009年之後,隨著求診人數的激增,生殖中心從醫院內的兩層小樓搬到了院外,獨佔一棟3層7000多平方米的樓房。

即便如此,北醫三院生殖中心的門前依然擁擠,求診的人群有增無減。面對一個個簇擁而上的患者,掛號台的工作人員如同一個高分貝復讀機,一遍遍地重複著「號已經排到兩個月之後了,需要嗎」?拿著一張兩個月後前來就診的掛號單,張琪不知道自己還需要等多久才能擁有自己的孩子。

與張琪一同在門外等候的朱麗(化名),聽到掛號台傳來的消息,直接繞到二層專家診療室,「我一直都是這位醫生給看的,之前她還是主治醫師,現在她升了副主任,號就更難掛了,等到這位醫生今天的病人都看完了,我想進去問問,像我這樣經常來的,能不能給加一個號」。朱麗說。

當「幸運」地佔到在距離專家診療室最近的一張座椅時,她似乎覺得距離迎接自己的孩子又近了一步。

想做平常父母,差點讓我們傾家蕩產

中午十二點半,朱麗等出來的最後這位患者王芳(化名),是哭著走出診室的,已經45歲的她,懷裡抱著塞滿了厚厚診療單的書包,這是她多年來「求子」的希望。

王芳告訴記者,最近五年,她和丈夫一直走在不孕不育治療的路上。這已經是王芳第二次嘗試做試管嬰兒。「掛號,超聲檢查,驗血,好不容易一圈檢查下來,結果查出了甲減,醫生說會影響寶寶的生長髮育,讓先回去調理。等調理了大半年,一切檢查再重新來過,這一次,好不容易闖過甲減這一關,結果受精卵品質不高,還不符合移植條件」。王芳說。

目前治療不孕不育方法有很多,如藥物治療、試管嬰兒、人工授精等,其中輔助生殖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治療不孕不育的主要手段。國際輔助生育技術監控委員會發布的報告顯示,自1978年首名試管嬰兒降臨人世,全球已有500萬試管嬰兒誕生。美國加州生殖醫學中心(CCRH)2017年4月調查數據分析顯示,目前71.4%的不孕不育患者想進行試管嬰兒手術。

在中國,2001年,原衛生部審核批準的可以操作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機構只有5個,2004年則增加為37個,2007年為102個,如今已有432個。以北醫三院為例,2009年,北醫三院生殖中心年門診量約17萬人次;到2016年生殖中心新鮮胚胎周期數突破1.7萬,最多一天能用掉1200個注射器。

常規試管嬰兒一個周期大約需3萬元,一些反覆失敗的患者,隨著周期數增加,重新進行體檢、用藥、手術,花費會更多。「每年少說也要三四萬,多則數十萬,這次來北京治療,也是賣掉了家裡的房子,平時去一次醫院少則五千,動輒上萬」。王芳說,儘管經濟上已經捉襟見肘,但為了有個自己的孩子,只能硬扛。

王芳感到生氣又自責,過了40歲家裡人就急得不行,為了孩子不知吵了多少架,每次回家面對家裡老人失望的眼神,都只能刻意地躲開,她不明白做媽媽本來是天生的權利,怎麼到她這就變得如此困難。最擔心的是,丈夫和自己以後年紀大了,生病都沒有人知道,老了也無人照料。

相比而言,前來複查的劉華(化名)是幸運的。她經歷了三次試管嬰兒手術,終於懷上孩子。劉華告訴記者,不孕不育患者交流的微信群一建起來,立馬就會滿員,她好不容易加入了一個,一旦有人分享成功的消息,就感覺立馬有了希望,像自己懷上了孩子一樣。「即便是以後只能租房住,也是值得的」。劉華說。

有過和王芳相似的經歷,劉華顯得更加寶貝肚中的這個孩子,小心翼翼地撫摸著已經有些凸起的肚子,一直沒有放開。

多名代表提議,不孕不育分批次納入醫保

世界衛生組織曾預測,不孕不育症與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是21世紀人類三大疾病。不孕不育不會要人命,卻會毀了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渴望,讓更多家庭需要承受動輒數萬的花費。

可以沒有錢,但不能沒有孩子,是絕大多數不孕不育家庭共同的想法。尤其是來自農村地區的患者,很多人都放棄工作,專門到醫院助孕,不成功覺得過年都無顏回家。

《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診療項目範圍》規定: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僅包括基本費用,是指疾病發生的費用。由於不孕不育主要不會給人帶來肉體上的痛苦,不孕不育的相關診治費用一直未被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包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也明確,不予支付費用的診療項目包括:各種不育(孕)。

北京大學醫學部婦科內分泌專業醫學博士張迎春給出了自己的具體建議,可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衛計部門與民政系統聯合設計相應保障條例。

如對不孕夫婦的總收入設定:低於地區平均收入者優先;對每個治療周期最多資助金額設定:使用國產促卵藥物和取卵、移植耗材、總費用低者優先;治療周期和年限設定:每對不孕夫婦接受資助的第一年最多做3個治療周期,從第二年開始,每年最多可以做2個治療周期,最多資助3次。女性年齡大於42歲或確診為「卵巢功能減退」的「失獨」家庭優先資助。

一支小小的「試管」,牽動著張琪、王芳、朱麗、劉華……以及4000萬不孕不育患者家庭的心,是他們緊緊攥在手裡不願放棄的希望。

想要了解最新鮮、最及時的醫療資訊

想要顧問醫療行業政策

掃描下方二維碼進群↓↓↓

版權聲明

大河健康報

全 生 命 周 期 的 健 康 呵 護

專業|專註|大愛|責任

統籌:於素文

編輯:宋崑崙

實習編輯:曹葉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