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於食物蛋白誘導的過敏性直腸結腸炎的治療

食物過敏是指由免疫機制介導的食物不良反應,包括IgE介導和非IgE介導的過敏反應,食物蛋白誘導的直腸結腸炎又稱為過敏性直腸結腸炎,由非lgE介導的胃腸道食物變態反應,病變主要累及直腸及乙狀結腸,目前發病機制尚不清楚,通常由母親攝入致敏食物蛋白後通過乳汁介導嬰兒機體免疫識別,從而引發過敏反應,常見致敏食物有牛奶、豆類、魚、雞蛋、小麥,其中以牛奶蛋白過敏最為常見。

現分享臨床病例一例:

10周大女嬰,混合餵養,以「間斷腹瀉2個月,便血4天」來診

該女嬰生後混合餵養,生後2周開始出現間斷腹瀉,黃色稀便,家中口服「蒙脫石散及益生菌」治療後,腹瀉較前減輕,停葯後再次出現腹瀉,大便中時有粘液,當地醫生化驗便常規有少量白細胞,潛血陽性,疑診「腸炎」予口服頭孢抗炎1周未好轉,近4天出現便血,表現為大便混有鮮紅色血絲,日3-4次。無發熱,無嘔吐,無陣發性哭鬧,查體:一般狀況良好,生長髮育正常,顏面部可見輕度濕疹,心肺未及異常,腹稍脹,肝脾肋下未及,腸鳴音正常。肛周紅,可見少許皮疹。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WBC 8.2×10*9/L,N 16.8%,L72.1%,EOS 5.7%,EOS:0.78×10*9/L,HB101g/L,PLT 375×10*9/L;CRP正常;

便常規:紅細胞4-5/HP、白細胞2-3/HP。凝血功能及腹部彩超未見異常。

[診斷考慮:牛奶蛋白誘導的直腸結腸炎]

建議母親迴避可疑致敏食物(如牛奶及各種奶製品、雞蛋、豆類、花生、堅果、海鮮等),同時更換深度水解配方粉餵養,4天后患兒腹瀉好轉,1周後便血逐漸減輕,1個月後複診,腹瀉便血和濕疹等癥狀均消失。

複診建議患兒持續使用深度水解配方至少6個月以上。

[食物蛋白誘導的直腸結腸炎屬於食物蛋白誘導的胃腸道疾病之一,臨床特點如下]

1.臨床表現

多發生於6月齡以內嬰兒,可在生後第1周甚至生後幾小時內發病,主要表現為腹瀉,糞便帶血和(或) 黏液血便,甚至血便,患兒一般狀況良好,無體重下降及生長髮育遲緩等表現,常伴有濕疹,腹部查體通常無陽性體征。

圖1.過敏性直腸結腸炎患兒

大便可見粘液並少量新鮮血

圖2.過敏性直腸結腸炎患兒

常有肛周紅和皮疹

2.實驗室檢查不具有特異性

多數患兒血常規及血液生化檢查均正常,便常規可見紅白細胞,便潛血陽性,便細菌培養陰性,少數患兒可有貧血、低蛋白血症或者外周血嗜酸細胞增多。目前不常規推薦食物特異性IgE檢測,除非存在相應的過敏癥狀,如特應性皮炎或食物攝入後立即出現過敏癥狀。腸道內鏡檢查和病理活檢不是常規檢查項目,只有當通過迴避可疑過敏食物,臨床癥狀無改善時,才考慮進行內鏡檢查。內鏡下表現呈非特異性,可有粘膜水腫、糜爛、潰瘍,結腸活檢可有少量嗜酸細胞浸潤,很少形成隱窩膿腫。

3.診斷通常依賴於詳細的病史

主要包括患兒餵養史,尤其對可疑過敏食物與疾病發病關係的詢問非常重要,以及迴避可疑致敏食物的反應,仔細的體格檢查,同時在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如膿毒症、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代謝性疾病、肛裂等相關疾病後進行診斷。口服激發試驗是診斷食物過敏的金標準,包括雙盲安慰劑對照食物激發試驗、單盲食物激發試驗、開放性食物激發試驗等。開始實驗前需停用一切可影響激發試驗結果的藥物(如組胺、激素等)1~2 周,並迴避可疑致敏食物2~4周,待臨床癥狀緩解後,逐步添加可疑致敏食物以激發癥狀出現。

大多數食物蛋白誘導的直腸結腸炎患兒,包括伴發濕疹的患兒,可以安全接受在家進行激發試驗。少數伴有濕疹並且血清IgE/皮刺試驗陽性患兒,要在擁有急救經驗的兒科監督下進行激發試驗。特別是有速髮型過敏反應病史的患兒,如果血清IgE/皮刺試驗陽性,則不適合進行激發試驗。

4.治療主要迴避致敏食物和針對併發症的及時支持治療。

對於母乳餵養嬰兒,大多數在母親迴避過敏食物72~96 h後癥狀緩解,此後,母乳餵養可繼續進行,但仍需迴避致敏食物,個別母乳餵養患兒再迴避過敏食物後癥狀無改善,可能需要深度水解餵養或氨基酸配方餵養。而在配方奶粉的選擇上,目前推薦深度水解配方作為一線選擇,特別是6月齡以內且生長髮育遲緩的嬰兒,而對於深度水解配方粉不能耐受的患兒,則推薦氨基酸配方粉。

綜上,當嬰兒期出現反覆便血、腹瀉,患兒一般情況良好、無生長髮育遲緩,除外感染、外科急腹症、晚發性 VitK1 缺乏、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肛裂及消化道先天畸形等疾病時,應該首先考慮到食物蛋白誘導的直腸結腸炎的可能最好能先明確診斷,避免過早使用抗生素。治療上母乳餵養兒母親需迴避過敏食物,人工餵養兒則深度水解配方粉應為一線選擇。

建議患兒持續使用深度水解配方至少6個月以上或直到9-12月齡,以期能建立完整的牛奶蛋白長期口服耐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