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埃及網紅記者的母校,憑什麽能當“全球示範孔院”

南通紅海,北接地中海,溝通印度洋和大西洋,作為世界航道的十字路口,埃及蘇伊士運河承擔著全世界每年14%的海運貿易。

在蘇伊士運河地區的心髒城市伊斯梅利亞,有一所以運河命名的高校——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以下簡稱蘇大)。2008年,孔子學院正式在蘇大揭牌(以下簡稱蘇大孔院),兩大古老文明的對話有了新的平台。十一年後的今天,走在伊斯梅利亞街頭,不少當地人都會說“你好”,運河地區的人們對中國有著好感,也希望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

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和而不同,同理共情,在這座中埃交流的橋梁上,流動的是和平,機遇,希望和陽光。

從“陽春白雪”到炙手可熱

“一帶一路”倡議創造新機遇

王寧是蘇大孔院同事們口中的“幾朝元老”。她見證了孔院落戶運河河畔,也見證了曾經“陽春白雪”的中文,如何借“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成為當地人的“硬通”技能。

“埃及豔後是我姥姥”,一句逗趣兒走紅中國的埃及記者馨玥,是蘇大孔院的第二期學員。2009年,她通過HSK(漢語水準考試)拿到獎學金到北京語言大學留學,又在第六屆CCTV“漢語橋”大賽中獲得季軍。如今,馨玥已是杜拜中阿衛視的駐華記者和主持人,中共十九大、廈門金磚峰會等重大會議現場,都活躍著她的身影。

提起這位蘇大孔院走出的“網紅”學生,王寧相當感慨:“馨玥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埃及大學生,但她抓住了機會,自己又爭氣,去中國後一路讀研讀博,成為一位事業有成的獨立女性。跟漢語結緣,真的改變了她的命運。”

然而,能去中國留學的畢竟是少數。2010年,孔院在蘇大人文學院孵化出第一個中文系——跟面向全社會招生、從漢語零基礎開始授課的孔院不同,這是一個經過埃及高教部批準的、體系化培養中文人才的四年製本科專業,主乾課程由中國老師教授。

“第一批20來個學生,基本都是被調劑到中文系的。”前陣子剛跟這批學生小聚過的王寧說:“可沒想到的是,第一批學生畢業後,都發展得特別好。有的成為大學老師,有的做翻譯引進中國作品,有的當起了商人,在中國建立自己的公司,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如今回想起來,他們也是又驕傲又感慨,起初的不情願,卻成了個人發展的契機。”

機遇當然青睞有準備的人。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而當時在蘇大南部緊鄰蘇哈納港的茫茫戈壁上,一片“人工綠洲”開始“有機生長”——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正在起步。2014年12月,中埃簽署《中埃關於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合作區的發展駛上快車道。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入駐園區,嶄新的就業機會就擺在眼前,懂漢語會中文,成了頗具含金量的敲門磚。

此後,不但孔院培訓班的報名人數攀升,報考蘇大中文系,也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王寧粗略估算過,“現在埃及學生想來蘇大讀中文系,高考分數得非常高,尤其是2016年在語言學院成立的第二個中文系,至少要超過95%的考生才行。”

而被授予“全球示範孔院”稱號的蘇大孔院,又陸續在哈勒旺大學、蘇伊士泰達經貿合作區開設“孔子課堂”,埃及英國大學、開羅納賽爾城、盧克索導遊工會和赫爾格達導遊工會的多個教學點,也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連點成網。

授人以漁

孔院能不能再修建“魚塘”?

授之以魚,也授之以漁,那麽,孔院能不能再修一座“魚塘”?這是蘇大孔院中方院長朱廷婷上任伊始就在思考的問題。

朱廷婷原本是四川外國語大學的一名阿拉伯語老師,2012年,經漢辦選拔成為埃及國家電視台的漢語教學節目主持人。此後的幾年裡,她親身感受著“一帶一路”倡議為埃及帶來的變化,欣喜驕傲的同時,還有幾分雀躍。

2017年初,朱廷婷被漢辦派往蘇大孔院擔任中方院長,經過幾個月的籌劃安排,一個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活動——“第一屆埃及中資企業校園招聘會”,亮相蘇大校園。16家中資企業攜300多個崗位參會,涉及中文翻譯、電氣工程、土木工程、產品設計等多個專業,吸引上千名學生踴躍參與。連伊斯梅利亞省省長都豎起了大拇指:“招聘會為伊斯梅利亞人民和中資企業提供了全新的人才交流平台。”

今年4月,在第二屆校園招聘會現場,王寧老師碰到了一對去年畢業的雙胞胎:“兩個孩子告訴我,她們現在在中企工作,每個月都能掙到8000埃磅(大約3200元人民幣),非常的開心。”但姐妹倆還是想來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跳槽”機會。

“當地的埃及公司,月薪差不多2000埃磅(大約800元人民幣),比起來,中資企業可以說是待遇優渥了。實習期工資就有6000(大約2400元人民幣),然後轉正,8000,好好乾一兩年,月薪漲到一萬多(埃磅)是很正常的事。”王寧介紹說:“像雙胞胎這樣,本身家境貧寒,通過學習漢語躍升為高薪階層,在孔院學生中非常普遍。”

除了招聘會,蘇大孔院還陸續跟多家企業合作開展暑期實習培訓,共建教學基地,朱廷婷舉了個例子:“有家中企給我們孔院大樓贈送了太陽能發電系統,除了用於發電,它更重要的是作為蘇大工程學院和科學院太陽能專業的教學基地。學生經過理論學習,再去現場觀摩並親身參與太陽能系統的運轉和維護,不僅鞏固了課堂知識,還對‘中國製造’產生好感和嚮往。”

在朱廷婷看來,在中埃貿易規模持續擴大的時代背景下,孔院也要順應形勢,用文化助力當地的經濟發展:“我們孔院地理位置比較特殊,處於‘一帶一路’倡議和埃及發展蘇伊士經濟特區戰略的重合點,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落戶這裡,特別是一些大型製造類企業。中企本地化不僅是埃及法律的要求,也是企業節約成本的需要,因此中企的人員結構,可能90%以上都是埃及本地人。但這也產生了一些現實問題,比如中埃雙方員工在企業內的跨文化交際障礙。”

正因為如此,蘇大孔院還定期為中企中埃雙方管理人員量身打造“跨文化訓練營”,無論室外拓展環節的團隊配合,還是室內學習環節的到位溝通,都需要中埃員工共同付出信任和努力。在張弛有度的節奏中,大家敞開心扉真誠溝通,工作中的配合與協作也變得更加順利。

孔院2.0時代

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其實,就連朱廷婷這樣的“埃及通”,偶爾也要被跨文化交際障礙“撞一下腰”。

到蘇大孔院沒多久,埃及秘書一見她就要先念叨:“take easy,take easy(放輕鬆)。”可是,新項目越上越多,每天有大量的工作要落實,終於激出了這個重慶妹子的急脾氣。

朱廷婷說,有次活動需要做橫幅,她一直催埃及秘書去聯繫印刷公司,結果活動前兩天還是說沒做好,“我告訴他,‘如果明天還沒印出來,你們就給我手描一個出來!’”結果活動當天,朱廷婷到現場一抬頭,就看見個娃娃字體大聯歡的橫幅,自己當時就“崩潰”了。問秘書,他說自己耽誤了時間,確實印不出來了。他和印刷公司的幾個埃及大老爺們兒都沒學過中文,就對著電腦照貓畫虎,熬了一個通宵……如今回想起這件事,朱廷婷也是忍俊不禁。

一杯紅茶就能消磨一整天,閑適的生活泡軟了時鐘刻度,成為埃及人的“畫風”。作為跨文化交際的組成部分,孔院老師也會把中國人對時間、工作的態度揉進教學裡。“有的學生拿到獎學金,去中國留學一年,除了中文水準突飛猛進,最重要的影響是,親眼看到中國人的勤勞,對他們的觸動非常大。”其實,孔院連教學用具都很緊缺,像毛筆、墨汁這樣的物件,都得老師們從中國往回背。搞活動、辦比賽,經費怎麽花更要精打細算。王寧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為了給學生準備演出服,兩個男老師熬了好幾個晚上,硬是一針一線縫了個天使翅膀出來。

除了跟企業的合作,語言文化交流的“本分”更要盡到盡好。在朱廷婷看來,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不該隻局限於“舌尖上的中國”、“武術中的中國”,還應當了解“學術中的中國”、“發展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所以,在美食節、中國傳統文化體驗、藝術團巡演等等文化活動之外,孔院每月還會舉辦一次文化沙龍,邀請重量級嘉賓就某個主題進行深度分析和討論,比如今年的元宵節,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就來到孔院,分享了自己多年來對“一帶一路”倡議的體會。

此外,孔院還積極聯繫中國社科院,與國內多家博物館、文物局合作,將文學、歷史、考古、藝術等方面的中國文化精粹源源不斷地帶入蘇大校園。如今,孔院大樓內的郭沫若展廳、老舍展廳和北京城市生活建築展廳,都是相關部門在海外的第一家常設展廳。

這一切的背後,是蘇大孔院老師們不計回報的付出。朱廷婷說:“‘996’什麽的根本不算啥,我們是‘7-11-7’,沒有明確的休息時間,只要工作需要,隨時上線,全靠情懷和信念在堅持。”可是,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人抱怨,“大家真的是把孔院當成自己的家,很有歸屬感,每個人都希望它越來越好。”

用朱廷婷的話說,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經過十餘年發展的孔院,也開始進入2.0時代:“孔院開設在海外,服務當地社會,助力當地學生、民眾和社會發展,是孔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其實就是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意思。”

2019年,蘇大孔院依然沒有放緩腳步,他們計劃跟北京語言大學合作,推出本碩博聯合培養,學生畢業後可以拿兩個學校的學位。此外,在蘇大成立就業指導中心,為提升中企招聘效率的網站也正在建設中……

紅星新聞特約記者 李彬彬

部分圖片為受訪者供圖

編輯 張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