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重思萬科,鬱亮的35條心得

董文豔/文

並不是所有人都關心鬱亮在說些什麽。

過去,鬱亮的兩次內部講話流出,“活下去”言論在業界掀起軒然大波。

但是,在公司內部,鬱亮發現,他每次給萬科全員發郵件,寫信,打開率幾乎都不到70%。

在他的授意下,系統開始每月抽取30名員工,告知他們請給鬱亮回信,說說他們對於公司的想法與困惑。

可是回復依然寥寥。

有一回,鬱亮忍不住讓人打電話詢問,這些人是什麽原因不回復自己的郵件。

“我很忙的。”有人在電話裡說。

“真讓我哭笑不得。”鬱亮說。

在其他公司,中基層員工煩惱的是沒有自下而上的意見傳導機制。在萬科,鬱亮願意為自己的管理哲學和戰略戰術找到更多的連接和共鳴。

在上任萬科董事長近兩年後,鬱亮在管理組織、檢討公司戰略、調配人力資源上有了更多心得與想法。

他一直是一個組織調整高手,至少在中國房地產界,他是最為關注大公司組織構成的人之一。相比那些一心追求規模的公司,萬科一直在練內功上花費更多精力。

萬科正在鬱亮的帶領下,進行事業合夥人綱領打磨及組織重建工作。這個舉動在業界以及公司內部,也開始引發不同的聲音。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消耗。當政策、市場形勢變得複雜多變,梳理、完善組織體系並不總能有立竿見影的業績效果。

大量的內部研討會,無休止的紅藍軍PK,去討論公司的信奉原則,乃至一個新決策到底該不該執行,怎麽執行。就像是在離靶心很遠的地方射箭。

但是鬱亮堅持如此,他和他的管理層認為,這是萬科不同於任何一家房地產公司的獨特之處。

這也是在未來巨大的不確定性面前,最有可能幫助萬科穿越周期的鋪墊。

多年來,市場對萬科的刻板印象是:公司治理制度最完善的中國房地產公司之一,曾經的銷售之王,最早切入業務多元化賽道,名校出身的人才最多(雖然這一點現在正在發生改變),精英主義,孔雀型職業經理人,善於彰顯自我,情懷導向,對行業有深入洞察。

鬱亮反對給萬科貼任何標簽。這些標簽中有很多確實已經過時了。

在最近一次的小型媒體會上,對自己畢業就加入、供職了近29年的萬科,鬱亮說了不少新思考,我們從中提煉出35條心得。

萬科不再培養超級經理人

1、萬科為什麽不做高績效組織,而要做冠軍組織、矢量組織和韌性組織。這和公司大小有關。小公司應該是高績效導向,但大公司首先要確保能抵禦各類風險。

舉個例子。飛機上一般會有兩套航電系統,以應對小概率高風險事件,一套設備出問題,另一套設備可以馬上替代,以確保安全。這種配置不夠追求高績效,是為了長遠安全。績效是大公司的基礎,但不是全部,不能夠把所有的目標隻圍繞著績效來展開。

2、萬科不做高績效組織,末位淘汰,組織效率雖然高,但是不近人情,很脆弱。萬科要做冠軍組織。一個人的狀態有好有壞,憑什麽狀態不好的時候,你就把人一腳踢開?

3、萬科要像冠軍球隊,巔峰期你就上場踢球,非巔峰期你可以退下來做教練,做啦啦隊,讓狀態最好的人上場。別耽誤大家,也別耽誤自己。

4、球隊的人才梯隊很重要。萬科不會再培養超級經理人,要在沒有天皇巨星情況下,也能打出精彩比賽。

行業的容錯空間不多了

5、沒有一家長遠發展的企業沒有經歷過轉型的。

6、做新業務要商量好死亡規則,不能成為無底洞。要設定邊界,要複盤,沒做成功的看看當時為什麽沒做成功。

7、行業給我們的容錯空間不多了。新業務活躍起來,也需要剪枝,修複,整理,不能再分散做下去了,要更有針對性,要收斂聚焦。

8、一棵樹,軀乾的面積取決於樹乾的面積,不匹配就要垮塌。公司基本盤鞏固之後,上面架的新業務才會穩固。

9、教育業務原來定義成萬科新業務,以為可以獨立做大,現在發現很難,就改成我們的配套業務。可以不賺錢,為客戶提供好服務就行。

10、我現在不讓萬科物業考慮上市的問題,它應該區別於現在所有物業公司,我才會讓它上市。

11、萬科需要新的評價體系。我相信中國證券市場規則在發生變化,以前不準分拆,現在聽說要修改規則,允許分拆。以後萬科這些業務可以慢慢分拆出去,別人對我們的估值會更容易。

靠爹從來沒有成功過

12、開發業務做不好,新業務不可能做好。但是,靠爹從來沒有成功過。

13、萬科要鞏固基本盤。你要想想荒島生存的時候,雞蛋剝開掉到地上弄髒了,你吃不吃?吃。你會不會喝髒水?會的。雞蛋乾不乾淨不是基本盤,有沒有食物是基本盤。基本盤是活下去的根本。

14、研究政策不如把精力用來研究市場、客戶。

15、萬科的複盤過程是,問大家為什麽做這事,過去有什麽痛點與不足,最後方案是什麽,後遺症是什麽,說清楚取捨過程。

16、當萬科區域的管理團隊一個月不能去每個項目轉一圈,就說明區域太大了,脫離實際了。萬科現在很多區域在聯盟、組團式發展,根據地域或者發展程度劃分小區域。

你可以下來,但不是把你一腳踢開

17、萬科總部154人,現在梳理出300多崗位,大家把自己的崗位誇大增多,顯得自己不可替代,而且越分越細。這怎麽行?

18、崗位的問題屬於職業經理人文化問題,論資排輩,踩著別人往上走,這套東西過去有效,今天還能這麽做嗎?萬科是事業合夥人文化,不是職業經理人文化。我們要事人匹配,總部只有中心職能,不設部門,人靈活調配。

19、萬科希望人才多元化發展,不要固化在一個崗位上。你可以下來,但不是把你一腳踢開。

20、萬科最大的對手是我們自己。

資源是個偽命題

21、行業到天花板不代表行業沒前景,美國房地產市場早就過了天花板,市場依然蠻大的,新的業務會誕生出來。

22、為什麽黑石主要投房地產?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的錢花不出去,別的行業消化不了這麽多錢。他們把錢給我們,房地產會沒有機會?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做得好。

23、資源是個偽命題。我從來不把資源獲取作為基本盤,有操作能力就都是你的,沒操作能力,有資源也不行。

不賺最後一個銅板

24、萬科有一條工作原則,我們不賺最後一個銅板。好比投資股市,做大波段可以,小錢還要去賺,就太難了。市場永遠有機會,但一個機會是不是你應該抓住的,卻不一定。

25、我們曾經進入特別多城市,最後收縮,教訓深刻,所以現在很慎重。在投資上,我們希望更融入城市長期發展,不是割韭菜,割完就走了,這不是我們的戰略。

26、萬科在東北有個滑雪場,當時吉林給了我們一塊地,第一年賣了20個億,我們覺得挺好的,但第二年只賣5個億。這種錢就可以不賺,都是教訓。

做企業就像打太極

27、以前是組織規模提升時代,公司做大規模就贏了,今天做大規模能贏嗎?也有可能規模越大,困難壓力越大。萬科要吸取市場的教訓。

28、做企業就像打太極,一隻腳站穩,一隻腳探出去,發現是實地再出去,做企業也是一樣,否則你會踏空的。

29、千億計劃不會再有了,行業到了新階段,不能再設置簡單目標。

特別讚同從乙方公司挖人

30、萬科變成千億企業之後,用人變得內向了,很多職位都內部提拔。當年引進中海人才時,40%的一線公司負責人直接從中海挖來,今天只有極個別一線負責人從外部引進。這個局面必須打破。

31、萬科要做“大江大海”計劃,從外部引進更多優秀人才。

32、我特別讚同從乙方公司挖人。乙方知道怎麽服務甲方,服務意識好。我尤其不喜歡坐辦公室的人,在工地上做過事的,擅長服務的我願意要。

33、萬科有大公司病。萬科的傲慢也是有的,比如認為優秀的人都在我這裡,外面的人都不如萬科,這個要改。

34、我最害怕上頭條。

35、深圳市、廣東省、全國領導對萬科都很關注。深圳給我們很大的支持,始終強調我們的混合所有製、發展戰略和合夥人機制。

作者為《財經》記者,編輯:馬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