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瓷器,一部持續了800年的《厲害了我的國》

這,是行路男的第148篇遊記

《這才是CHINA》第1集

有一件事其實很奇怪,中國四大發明裡為什麽沒有瓷器呢

你可能會覺得,我這個問題才奇怪。

瓷器,往小了說就是鍋碗瓢盆,往大了說也不過是藝術,哪能和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相提並論。

其實這是高估了四大發明,也低估了瓷器。

你看,指南針今天已經不太用了,紙和印刷術,國際上(比如韓國)認為,沒有中國他們也能獨立發明。

瓷器:“來,我們聊聊。”

瓷器就不一樣了,這麽說吧,只要把瓷器徹底抽出我們的生活一小時,你就知道什麽叫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在沒有瓷器的這一小時裡,你會發現,廚房第一個造反了,OK,畢竟就是鍋碗瓢盆;緊接著馬桶也罷工了,好,逼急了還可以隨地解決;但接下來,真正糟心的發生了:樓塌了、牆裂了、管道漏了、電斷了、飛機從天上掉下來了,火箭也被熱得直禿嚕皮……

夏天斷電的話是不可以的哦

今天,工業,建築業,電力行業,航天科技領域等等......沒有一個離得開瓷。從影響力的深度、廣度和時間的維度上說,瓷器真得可以位列四大發明。

所以,接下來的幾天,我決定要帶你來一場真正的技術史/瓷器史之旅,這趟旅程,100%design by China and made in China (中國設計,中國製造)。

99%的人都不知道

看瓷器應該來這裡

瓷器之旅的第一站,我們要去一個叫瑤裡的古鎮。

瑤裡,在景德鎮,是中國瓷器的故鄉。他位於安徽和江西的交界處,古鎮中間有一條瑤河從北向南橫穿而過,鎮周圍有兩座美麗的山,分別是黃山和廬山,還有兩大片水,是鄱陽湖和巢湖,南面呢,是油菜花美炸裂的婺源。

瑤裡360度旋轉著看都是美的:

如果穿越到幾百年前,你會看到一個這樣的瑤裡:青石板路上,一隊隊車馬徐徐而來,車上載著數以億計的瓷器,車馬行至水邊,卸貨上船,出徽州,而後一路跋涉,走到海邊港口泉州或廣州,再從那裡啟程,送往全世界。

古時泉州港口的盛況

中國人壟斷瓷器技術800年之久,這樣的場景也持續了800年。

你可能會想,講瓷器不是都會去景德鎮麽?我為什麽要去瑤裡呢?

行家會告訴你,看瓷器,景德鎮算是標準答案,但知道瑤裡的,才相當於拿到了附加題的分數。

這麽說吧,如果說中國是個瓷器國,景德鎮應該算是國家的首都,而50多公里外的瑤裡,則是瓷器國的皇宮。

在瑤裡你要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為什麽只有中國人能造出瓷器?而且能壟這項技術長達800年?是中國人比其他地球人聰明嗎?

成為瓷器大師,

你只差一步

要知道答案,就得深入“皇宮”瑤裡。

從名字說起吧,瑤裡,其實最早叫“窯裡”,燒窯的窯,一聽就知道是幹什麽的。唐代時,這裡就有頗具盛名的陶瓷手工業作坊。直到本世紀初,瓷窯外遷,“窯裡”才改名為“瑤裡”。而“瑤”的意思是美玉,倒也是個名副其實的名字。

那為什麽瑤裡能造出最頂級的瓷器?

關鍵是這裡有個小村子,叫高嶺村。高嶺村,又有一種神奇的材料,叫高嶺土。

大概就是這麽個關係吧...

關於高嶺土,你需要知道兩點:

首先,請注意,高嶺土,不是土,你在上面種花,是長不出花朵的。高嶺土是一種礦物質,普遍說法是火山爆發冷卻後形成的岩石,把岩石磨碎就是高嶺土。

其次,高嶺土是瓷器的主要原料,而高嶺村產的高嶺土是頂級的,有了它,瓷器才能變得更白、更細、更結實。

成為瓷器大師,你只需要兩步:

一開始只有中國人知道高嶺土這個秘方,但後來全世界都跑來向中國人偷師(怎麽偷的我接下來幾天會詳細講)。

所以,英語的高嶺土是kaolin,法語是kaolin,德語還是kaolin,俄語的長相稍有不同是каолин,但他們的發音統統都是Kao Lin,連叫法,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有了高嶺土,相當於巧婦有了米,下一步,就是怎麽把這把米做成超級無敵蛋炒飯了。

中國人發明瓷器還有另外兩個要素:一個是高溫技術,另一個是上釉技術。

說起來中國人真的很幸運,全世界的古代文明中,能把這三樣兒湊齊的,有,且只有中國。其他文明只有一樣或者兩樣。這就是中國人獨立發明出瓷器的秘密。

我們經常說“陶瓷陶瓷”,其實陶器和瓷器是兩個很不一樣的東西,陶器很常見,古代兩河文明、古埃及、古希臘、古印度,包括古瑪雅人,都懂得燒製陶器,但他們燒不了瓷,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湊齊這三條神龍。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中國人是怎麽掌握高溫和上釉技術的。

燒瓷基本靠呸

成瓷基本靠吹

首先是高溫技術。高溫主要靠火,中國人是怎麽玩火的?別忘了,我們能造青銅器、鐵器啊,玩火我們是專業級的。

剛才說有些文明只能燒出陶器,其實陶和瓷的燒製原理很相似,但瓷需要更高的溫度,900度就能燒出陶,瓷至少要1200度以上。

想想吧,1000年前,中國人就能製造出1200度的高溫,還挺科幻的。

而且,更神的是,中國人有一套獨特的溫控技術,做瓷器燒窯一會冷一會熱的肯定不行,工匠必須讓窯內恆溫。

你可能覺得這沒啥了不起的,用溫度計不就得了。但對不起,人類有溫度的概念才多久,中國人引進溫度這個說法也就100多年,那中國的古代工匠們,怎麽判斷溫度高低呢?

主要有三套辦法(神奇程度呈冪次級上升):

第一是看火焰的顏色,中學化學老師告訴我們,不同顏色對應的溫度是不一樣的,古人也知道。

第二,是燒窯前在窯裡放幾個瓷片,隔段時間,拿出來看看軟硬,根據軟硬判斷溫度。

第三個方法是什麽呢?大招來了。工匠們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往窯裡…吐痰:

注意,必須是具有粘稠和Q彈特質的痰哦。學術上說,痰是肺及支氣管等鼻腔以下的呼吸管道的粘膜所產生的分泌物,唾沫、口水都不行。

所以準確圖解的話,至少應該是這個成色:

感冒者優先,肺結核者效果尤佳(我胡說的)

痰在蒸發前,會變成跳動的水珠,工匠們可以根據珠子跳動的高度來判斷窯溫。

於是,“人工智能恆溫技術窯”出現了。這些方法,是工匠們憑經驗千萬次試錯試出來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用一口口痰蒸騰出的結晶。

那上釉技術呢?在大量製作瓷器的過程中,中國人還碰上好運氣。

燒窯得用木頭吧?當然就有燒剩下的草木灰,有些草木灰碰巧掉到爐子裡的瓷器上,因為爐內溫度很高,草木灰迅速在瓷器表面形成一種粘粘的物質,讓燒出的器皿有了玻璃的質感。

工匠們一看,這質感很好啊,機緣巧合,就湊成了上面說的第三個條件,上釉技術。

他們買China,

比買LV瘋多了

這樣的場景,在瑤裡上演了整整800年。作為瓷器重鎮,瑤裡的高嶺土、高溫技術和上釉技術一同作用,讓中國變成了China(西方統稱瓷器為China),並壟斷China技術長達800年。

16世紀的時候,歐洲人用的還是粗糙的陶器,當他們看到遠從中國瑤裡運來的瓷器時,徹底被這種“比紙還薄,比牛奶還白,比玻璃更透”的質感征服了。

比起陶器,瓷很乾淨,刷起來也方便,還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瓷器上面通常印著神秘的異域圖畫。

有這種純潔的男男友誼,

《折梅逢驛使》畫的是兩個男人之間的友誼,

男A看到一個驛使,

正在委託他帶一枝江南的梅花給北方的男B

還有這種純潔的欲拒還迎,

畫中是張生在普救寺中第一次碰見鶯鶯的場面,

鶯鶯知道張生在看她,

也只能裝作不知道

以及這種...

豬缸杯...不好意思拿錯了...

當然主要是花鳥魚蟲主題的瓷器。

看到這樣的瓷器,歐洲人大讚太高級了。他們給瓷器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叫“porcellana”,就是貝殼的意思。

美神維納斯就是腳踩貝殼降臨人世的

很快,中國瓷器就在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藝術、時尚等等領域,360度無死角地掀起連鎖反應。

最初只有國王和貴族用得起瓷,他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舉兩個例子。

說英國有個王后,曾經特別擔心,萬一家裡著火了怎麽辦?傭人們不懂事,肯定會先搶救家具,把瓷器扔掉。那怎麽行呢!著火了要先把瓷器搶出來,其他的燒就燒了唄。

德意志還有個選帝侯,叫奧古斯都二世,據說有幾十個情人,很難鍾情地愛某一個人,但他對瓷器卻非常專一,曾經用600個騎兵,換了一堆青花瓷

你可能以為這就是個瘋狂敗家子,但其實不是,接下來的幾天我還會講到這個人,這個“敗家子“是中國瓷器800年技術壟斷的掘墓人。

可以說,瓷器改變了歐洲人的時尚觀念,本來,上層社會愛用金器銀器,下層社會用不起金銀愛用陶器,現在可好,全社會都以使用/擁有幾件瓷器為傲了,當年Made in China的氣勢比現在的LV、Channel高級多了。

歐洲人瞅準了商業時機,趕緊從中國大量進口瓷器,他們把當年開發美洲時搞來的雪花白銀,嘩啦啦撒給中國作坊,保守估計,當年全球至少有20%的白銀都隨著瓷器貿易湧向了中國。

你看,我們沒搞大航海,沒到全球去搜羅貴金屬,卻因為一種用高嶺土燒出的器具,成了一個巨大的吸銀器,簡直是天降橫財。

不過,也有一種說法認為,發明瓷器既是中國的幸運,也是中國的不幸,因為發明瓷器的中國人和瘋狂買買買的歐洲人走上了兩個方向。

歐洲人雖然沒有發明瓷器,但他們懂得使用玻璃。

而玻璃代表著另一條路線,歐洲人用玻璃做出了各種透鏡,從眼鏡到望遠鏡,再到顯微鏡,通過玻璃,歐洲人看到了宇宙的巨集大,也看到了精子、細菌,病毒,電子,中子,質子…的渺小,並搞出了一系列科學革命。

列文虎克自製顯微鏡,仔細觀察自己的精液,終於...發現了一張自己年幼時的照片

你看,文明的走向總是難以捉摸。

不過,雖說風水輪流轉,我想無論如何,當年瑤裡的工匠們,也一定沒想到,有一天Made in China會成為這樣的標誌吧:

《Made in China 大賞》

今天就到這吧,接下來這幾天你會讀到《這才是CHINA》:

歐洲人是如何從中國坑蒙拐騙陶瓷技術的?

陶瓷如何逆襲成為地球人死了都要愛的夥伴?

睡前還可以再擼一遍《瑪雅跟我有毛關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