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聚焦電影大國邁向強國 培養更多優秀電影人才

北京電影學院學生拍攝影視作業。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門前雕塑,名為“鏡頭看世界”,寓意“培育新人,眺望未來”。

核心閱讀

科學構建領先於世界的教育模式,培養更多優秀電影人,助推建設健康有序的中國電影工業體系、創作更多優質電影作品,是時代賦予電影教育的新命題。破解這一命題,機遇與挑戰並存,需清醒認知、勇於作為

從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是當下中國電影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需要電影人才培養的大力支撐和電影教育的創新發展。建設電影教育強國是實現電影強國的必要保障之一。

未來,中國電影教育要強起來,與時代需求同頻共振,為實現電影強國培養人才,需要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形成獨特發展格局,既要源源不斷輸出滿足電影發展需要的人才,也要打造和凝練理論依據,在這一過程中形成電影教育的中國模式,推動中國電影可持續的健康繁榮發展。

發展的必然

厚植學科建設根基,與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新中國成立後,在電影製片廠承擔集中創作任務的機制中,逐漸形成以北京電影學院為代表的人才培養格局。隨著電影產業發展,中國目前不僅是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也擁有著世界體量最大的電影教育學校與群體。

2018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國產片在總票房中佔比超過60%。與之相對應的是,2018年,已有1131家學校開設影視類專業並招生。歷史與現實不斷證明:中國電影教育的總體格局是在電影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完善的,也必將隨著電影產業發展不斷調整、提升,最終達到同頻共振。

中國電影向強國目標的邁進中,對電影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電影強國目標的實現與電影創作發展的繁榮,關鍵在於電影人才,在於如何培養和培養什麽樣的電影人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文藝隊伍建設,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準創作人才”。繁榮電影創作,也必須思考和發展電影教育,造就一批德藝雙馨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準電影專業人才。

如何實現人才培養最優化,是電影教育一直以來對規律的探索。思考當下電影人才培養問題,要直面電影產業人才構成的現實,遵循電影人才成長規律,構建富有成效的電影人才培養模式。既要將中國語境與國際視野結合,促進中國傳統、中國特色、中國學派的文化自信與國際美學理論、藝術實踐前沿發展的交流互鑒,也要注重學科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結合,堅持需求導向,厚植學科建設與發展後勁。

現實的亟須

優化人才教育方式,探索複合型、國際化、全過程培養

作為電影大國,中國已擁有高票房、廣闊市場與年產一千余部電影的產業規模,優秀影片不斷湧現。但面向世界電影格局和全球電影市場,中國電影在作品呈現方面尚不具備絕對優勢,在世界電影話語權的主導地位尚未形成,中國電影全產業鏈和工業化還在路上,電影技術和藝術的融合程度尚待提高。

這既是中國電影的現實圖解,也指明了電影人才培養的發展路徑。清醒認識現有問題和原有教育模式面臨的轉型需要,沉澱理念,總結經驗,是電影教育的創新思路。

藝術與技術結合,打造複合型培養模式。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為電影藝術表達提供更多可能。既有科技意識,又兼具藝術素養的人才將成為未來電影市場的中流砥柱。在完善藝術與技術融合的同時,深諳電影的社會感召力與傳播影響力,善於把握電影的內容與主題引領,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等,都對複合型人才培養提出要求。藝術類大學與綜合大學的結合、電影藝術學科與科技類學科的結合、課程的輔修、學歷的雙修,均可為複合型人才培養帶來有益探索。

本土資源與國際資源結合,打造國際化培養模式。中國電影教育始終保持著開放的學習姿態: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波蘭的華沙電影大學等辦學為先例,特別是向莫斯科電影大學學習,建立了電影學校分專業設置,進行製片廠等實踐教學保障設置,80年代以來,學習引進美國電影教育的教學特色,由此構成了中國電影教育不斷汲取、融合、更新的發展歷程。在教育資源共享和教育生態系統開放的今天,國際化培養模式有多種實施可能。除了近年來國內各類引入國際力量合作辦學的電影教育外,面向不同學歷層次的留學機制,國內電影專業院校與國外教育資源合作開發的聯合培養、國際班、國際培訓基地、外培計劃等,也是國際化教學模式的發展方向。

學校教育與終身教育結合,打造全過程培養模式。未來的電影人才培養已不僅僅依靠學校學歷教育完成。電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談影片創作時,多次提及國家電影局組織優秀青年導演赴好萊塢學習調研,電影創作一定程度上也是這一活動的受益成果。未來,大學要發揮電影教育的社會功能,致力於電影專業師資隊伍培養的加強和擴大,開展中小學影視教育,通過培訓基地、在職研究生班、職業教育等,進行人才延伸式培養;同時,電影公司、劇組乃至各級電影相關機構等也可通過短期培訓、劇組實訓等,進行實創培養。多方力量辦學,將打造電影人才培養全過程系統。

時代的命題

建設電影教育強國,構建“中國電影學派”

中國電影教育迄今已近百年,為民族電影事業培養了一代代電影人。在邁向電影強國、引領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教育模式是必由之路。科學構建領先於世界的教育模式,培養更多優秀電影人,助推建設健康有序的中國電影工業體系、創作更多優質電影作品,是時代賦予電影教育的新命題。破解這一命題,機遇與挑戰並存,需清醒認知、勇於作為。

電影產業的發展促進了電影教育的繁榮,為電影教育的規劃發展奠定了基石;電影強國戰略提出了要求、“一帶一路”建設搭建了橋梁,為電影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方向與路徑。中國電影教育應在推動國際化的同時把握發展機遇,一方面深耕細作,一方面做好宏觀把握。

微觀上,做好人才培養的深耕細作,是電影教育發展的內驅力。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應做好人才培養目標梳理和規格界定,更新教學內容,研發細化知識體系,創新教學方法。

宏觀上,應依托相關產業部門或教育科研機構,進行行業標準建設;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方向、目標及框架的把握;以繁榮的電影人才培養辦學模式為土壤,對當前人才培養模式和辦學結構進行格局性規劃;充分認識和利用互聯網資源、國際資源、校友資源,充分利用電影教育的大專院校和專業資源;在對電影人才培養的實踐和理論研究中,致力於探索形成中國電影教育模式。

同時,中國電影還需直面挑戰:中國電影不僅要做大市場,更要向世界傳遞中國形象和文化價值。創作中,如何將電影思維和電影語言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匯共聚,形成具有民族風格的代表作品,尚有一定開拓空間;研究方面,如何建立中國電影獨立的理論話語體系,增強中國電影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因此,未來要對內提升中國電影質量,對外傳播中國文化,構建“中國電影學派”。

與此同時,中國電影教育更要緊緊圍繞電影強國戰略,精心布局、積極作為,培養能以新技術講好中國故事的新型人才,用新的敘事理念和藝術規則引領文化創新,整體提升作品品質,與電影強國同頻共振。

(作者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