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什麼是針灸?古老「東方神針」的魔力了解一下

撰文/劉曉峰(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

本文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中醫有一種獨特的醫療方式:針灸。應該許多人聽說過這個名稱,卻很少有人真正接受過針灸療法,也有不少人對針灸存在誤解。

實際上,作為在中國文化土壤裡生長起來的東方醫學之一——針灸有著非常廣泛的適應性。它依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維和文化精華,凝聚了無數代人的實踐、觀察和知識積累,映射著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與創造力,是中國古代醫學智慧的結晶。

今天,世界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均認可針灸為醫療方法,它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2010年11月16日,針灸被成功申請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神秘的東方魔針

針灸揚名於全世界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情。

據說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時,提出要求參觀針刺麻醉手術。以此為契機,「針灸熱」一時風靡整個歐美。到1973年,《中國科學》發表了主題為針灸鎮痛的論文,更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對針刺麻醉開始探討。也是從1973年開始,針刺麻醉成為接待外國客人的常規節目。

神奇的針灸療法

在20世紀70年代,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還十分有限。僅僅是刺進穴位的一枚小小銀針,竟然可以在手術過程中起到麻醉病人神經的作用,依靠一枚銀針止痛,不僅讓外國客人感到格外不可思議,也為當時的中國增添了一縷東方的神秘色彩。

針灸的發展源自古人的想像力?

「針灸」在今天經常作為一個詞使用。可是,古人為什麼把「針」和「灸」放到一起呢?

原來,古代中國人把世界看成是一個整體,天地萬物的變化,根本在於陰陽二氣的輪轉。陰陽流轉帶來大自然四季變化,人既然生活在大自然中,就不能違背天地之道(規律),而應當順應天地之道的變化,需要調整自己的狀態。針與灸的發明思路,最初就是把身體想像為一個陰陽之氣自相調和的存在體。當身體裡陽氣過盛,超出了身體應該負擔的,不妨扎一個空穴瀉掉一些;當身體裡陰氣過盛,不妨以艾火之陽氣補充一些。

針灸所用針具

在後來醫學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又慢慢發現了經絡的存在。《黃帝內經》中講到十二脈分別配屬於十二臟腑,確立了經典的十二經脈系統,而且把十二經脈按照一定的先後順序連接在一起。這些經脈如《靈樞·經水》所描述的那樣「內外相貫,如環無端」。針和灸與經絡聯繫到一起,針灸的醫治方法由此迅速發展起來。

什麼是針灸?

針灸由「針」和「灸」兩部分構成。

《黃帝內經》的《太素》中有《九針所象篇》,《靈樞》中有《九針十二原》。九針指鑱(chán)針、圓針、鍉(chí)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九種古代的針具。九種針具在典籍中的出現,意味著針灸治療方法已經開始體系化。

九種針具中,鑱針頭大末銳,用於淺刺皮膚出血;圓針針頭卵圓,用以按摩體表,治頭身熱症;鍉針針體粗大,針尖鈍圓而微尖,如黍粟,用於按摩經脈、按壓穴點,不入皮膚而有導氣和血、扶正祛邪功效;鋒針體呈圓柱形,針尖鋒利三面有刃,用於治療熱病、癰腫及經絡痼痹等疾患;鈹針主治癰疽膿瘍,可以切開排膿放血;圓利針針體細小而尖微大,適於刺癰腫痹症;毫針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用於治療經絡所致痛痹;長針又名環跳針,針身長,針尖鋒利,針身細薄,主治邪氣深著、日久不愈的痹症;大針又名火針,於火上燒紅後刺病,多用於關節水腫。

灸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莊子》中寫孔子見盜蹠後茫然自失,稱自己是沒病而「自灸」者,《孟子》裡也談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見以艾灸病已經是為大家共知的知識。一直到今天,針灸使用的灸條,大多數依舊是用艾草粉末搓成的。

大多數灸條是用艾草的粉末搓成的

艾草一名冰台。古人削圓冰而向日,再使用艾承其影,最後艾草就會燃燒起來。我們今天知道這是利用凸透鏡聚焦的原理得到火,但在古代這被理解為「陽生於陰,火生於水」。這一著名的實驗,證明了艾草是「能得水中之真陽者」的神草。因此,端午節不論南北,都有很多人家在門上掛艾草。

針灸在電子時代的發展

子午流注的觀念,非常典型地反映了針灸治療背後的中華民族傳統醫學特徵。

子午是指時辰,流是流動,注是灌注。子午流注觀念認為,人體氣血與一天十二時辰晝夜陰陽變化相關聯,也存在著首尾相銜的循環流注、盛衰開合,也有對應的時間節奏和時相特性。在兩千多年前就如此將個體生命與周邊時空與環境變化共同放到診治視野,可以說是非常卓越並且富有特色的。

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針灸所依託的經絡學說已經發展出了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組成的經絡理論,發現了人體特定部位之間許多特定的聯繫規律,針灸治療方法也慢慢形成了體系化的知識,並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發展出電療的新方向。

長按掃描上方二維碼,

加入「知力中小學生科學群」

青少年科普內容與活動、粉絲福利!

在這裡搶先獲得!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