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什麽是菩薩戒?在家居士如何受菩薩戒?

在家菩薩戒的戒項,我們是根據《優婆塞戒經受戒品》而來的,我們要行菩薩道,要做菩薩,要利益眾生,所以要吃一些苦,不要害怕。

受菩薩戒的時候法師會問:

“汝是菩薩否?”

“我是菩薩。”

“發菩提心未?”

“已發菩提心。”

既然發菩提心就不要怕苦,我們學佛做菩薩,為眾生要做種種辛苦的事情,菩薩是什麽意思?菩薩是印度話,具體圓滿的稱呼叫“菩提薩埵”,簡稱“菩薩”。翻譯成我們中文叫做覺有情,覺悟的有情,什麽叫覺悟的有情?他自己聽到佛法的道理,明白了這麽一個道理,然後把這些佛法的道理還要轉告給眾生,使眾生覺悟。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菩薩是自覺、覺他、覺行還沒有圓滿,也就是說,你覺悟了人生,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種種道理,還把這些道理要轉告給眾生,令眾生要離苦得樂,修學佛法,轉凡成聖,究竟成佛,這是菩薩的使命,這是菩薩所應該做的事情。

我們受了菩薩戒,現在是初發心,也叫菩薩。發心來受菩薩戒,發一念之心,《梵網經》裡面講過,發一念心去受菩薩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起這樣一個念頭,我們已經進入菩薩的行列了,有這麽大的功德。菩薩是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是為了自己解脫而已。我們受菩薩戒之前,先要了解什麽是菩薩,菩薩應該作些什麽,然後再受戒、持戒。發心受菩薩戒,那應該要行菩薩道,這樣才符合菩薩的名稱。而不是說受菩薩戒,像有的居士說的受了菩薩戒什麽都不能幹了。菩薩要做一切事情,為眾生作種種的事情,乃至把自己生命都犧牲出去,這叫做菩薩。

菩薩有果地的菩薩,有因地的菩薩,菩薩總共有四十二階位,或者說有五十二階位,加上十信位就是五十二階位,就是一級一級往上。十信位就是初發心,我們是初發心菩薩,像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地藏王菩薩,這些大菩薩叫做補處菩薩,他們是等覺的菩薩,馬上成佛了。這樣的菩薩跟我們這些菩薩不一樣,我們是剛剛學習,幼稚園剛開始,初發心就是我們剛剛發心來受菩薩戒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就需要遵守這樣的戒相、戒條,去圓滿我們菩薩的行願,菩薩的持戒,主要在利益眾生。

菩薩戒歸納起來有三句話,叫:攝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稱三戒。

攝律儀,就是菩薩要具足威儀。

記住我們在家學佛的人和一般在家人、世俗人不一樣,我們要具足威儀。在家居士也一樣,我們一定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和世俗稍微有所不同,這個就叫攝律儀。在家居士菩薩戒的六重二十八輕戒條中,二十八輕戒當中幾乎都是屬於律儀,維護著一個菩薩應該要做的一些威儀的事情。

攝善法,凡一切善法都應該去做,這是菩薩行。

我們通常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這叫行一切善法。這個善法的標準是什麽?對眾生有利益不損害,不傷害眾生的都叫善法。那我們自己成佛道,有增善緣利益的這也叫做攝善法。

世間的善法有種種,修橋鋪路做慈善做好事,這也叫做善法,叫做有漏的善法。我們受菩薩戒學菩薩道,要成佛,要學無漏的善法,引導眾生至菩提最究竟的善法。而不是給你一點眼前的利益眼前的好處,那是短暫的,所以叫有漏。你沒糧食了給你一點糧食,你沒有衣服穿給你一些衣服,這也是菩薩的行為,但是究竟要導歸入菩提涅槃,這是菩薩度化眾生的目的。

經中說“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是眾生希望要什麽然後我首先給他,六度當中先行布施,不是當中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先財施,眾生需要財,你給他好東西,你要給他利益好處然後給他講佛法,像小孩子一樣,他覺得有好處、有好玩的東西之後,再給他講佛法,他才會聽,你剛開始什麽都不給他,他不聽,這是先講財施,財施的目的就是導歸法施,令他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佛法的好處,這是佛法的重點,佛法主要教導我們做這個事情。

我們凡夫行菩薩道有很多的不圓滿,比較困難,我們修行總是走三步退兩步,我們這個世間不圓滿,所以要念南無阿彌佗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這世間比較難,增善緣的事情比較少,惡緣多、退緣多、偽緣多,走三步退兩步還好,有時候還原地踏步沒有前進,搞不好向後轉。學佛也難,學學就不想學,就退道心了,所以我們要具足種種資糧來利益眾生。

念佛法門不是消極地、悲觀地念佛去西方極樂世界,念佛要發大悲心,《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都說要發菩提心,執持名號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什麽是菩提心呢?菩提心不是那麽簡單發起來,所謂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覺悟眾生,這樣的心,叫菩提心。菩提心是覺悟的意思,覺悟者應該要成佛,覺悟應該要度眾生,這麽一種悲願,是名發菩提心。

文章根據中國佛學院廣行法師《在家居士律儀》開示整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