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遠離大腸癌——葷素搭配養成生活好習慣

作者:王志剛 主任醫師 教授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普外科副主任 胃腸外科主任

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致我國大腸癌發病率上升

近二十餘年來、由於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我國大腸癌發病率都有明顯上升趨勢。多數研究認為,大腸癌發病率上升的原因與高脂肪飲食和運動不足等生活方式的改變相關。

家住上海的32歲的小張,因貧血、腹痛到醫院檢查診斷為「直腸癌」,過去三年在外院接受了兩次手術,術後5個月腫瘤再次複發,進行局部放療和伽馬刀治療,收效甚微。今年8月在我處接受「複發腸癌聯合臟器切除、受累血管切除重建」手術,術後康復中他反思自己從小就養成了不吃蔬菜隻吃葷菜的習慣。

大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大腸癌的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男女之比為1.65:1。目前上海市健康人群中大腸癌呈高髮狀態,每年上升4.2%,大腸癌在腫瘤發生排位為第2位,是發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惡性腫瘤。

國內大腸癌的發病年齡較美要提前5-10年,筆者做過青年大腸癌患者的隨訪和研究,結果表明青年患者腫瘤惡性程度高,預後較差。所以早期發現至關重要。大腸癌的發病與飲食因素有重要的關係,高脂肪低纖維是大腸癌的危險因素。高脂肪飲食者大便中厭氧菌增多,食物中纖維素缺乏,大便量減少,則腸中致癌物濃度上升導致癌發生。

早期癌多無任何癥狀,有癥狀時大多已發展為中晚期,故只能通過定期篩查才能發現。部分早期大腸癌在腸鏡下就可以切除,無需剖腹。但是,目前大腸癌手術後複發率鋼彈50-60%。大腸癌複發治療的最難點不是肝肺等遠處轉移,而是局部複發,前者可以經手術、射頻、介入等治療獲得較好療效,後者往往存在腹膜播散,鄰近臟器侵犯如骨盆和腹壁、腎臟和子宮附件、膀胱、攝護腺精囊腺等等,再次手術難度大,風險大,切除率低,放化療和靶向等非手術治療效果亦不佳。這部分患者因此多數在內科接受姑息治療,直至生命終結,故被視為非常晚期病例,不再積極進行外科乾預。最關鍵的是二次手術對專家醫療團隊的要求高,需要多學科的聯合診治。

近年來,隨著大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術後高複發率以及患者人群數量巨大的現狀,在歐美和日本少數醫療中心,嘗試開展了針對此類腸癌複發患者積極的再手術治療,上海市六醫院大腸癌診治專家團隊發揮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整體優勢,經過胃腸外科聯合腫瘤內科、泌尿外科、麻醉科、婦產科、骨科、腫瘤放療科、整形外科和重症監護室多學科合作,接診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複發大腸癌患者,針對複發腸癌這一難題,開展了大量這類高難度高挑戰的手術,包括:全盆腔臟器切除術、腹腔轉移灶聯合肝臟切除術、腹膜細胞減滅術+腹腔溫熱化療、聯合大血管切除重建手術等,有的甚至一個病人接受了多次手術,最多的一位接受了7次手術,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大大改善了大腸癌術後複發人群的預後和生活品質。

目前,造成我國大腸癌高發病率和低存活率的原因正是早期癌發現太少。所以,對無癥狀人群的普查是提高早期大腸癌檢出率和治癒率的主要途徑。

提倡50歲以上的市民每年接受一次大腸癌普查

日本、德國、美國均已立法,規定50歲以上的公民每年接受一次大腸癌普查;在眾多種癌症中,大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上升速度最快,已在9大惡性腫瘤中排位第三,部分城市如上海已經排在第二位;目前在我國,去醫院就診的大腸癌患者仍以中、晚期居多,手術後5年生存率僅僅60%。

大腸癌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瀉與便秘交替、糞便變細、黏液便或膿血便、便血、貧血、腹部包塊、指檢直腸包塊、腹脹和腸梗阻等,一旦出現這些癥狀應儘早就醫,進行大腸癌相關檢查。筆者曾收治多名大腸癌患者,早期僅有大便帶血表現,卻當成痔瘡延誤診治一年甚至兩年,此類臨床教訓非常之多。對於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尤其要重視大腸檢查:

比如:1) 大腸息肉;2) 家族遺傳性息肉和息肉病;3) 炎症性腸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4) 膽囊切除術後;5) 有大腸癌家族史者;6) 膽囊切除病人;7) 有大腸息肉摘除史者;9) 有血吸蟲性結腸炎者,等等。

鑒於我國大腸癌發病年齡較歐美國家提前,故普查主張在40歲以上人群中積極推廣,目前普查一般先行糞便潛血試驗2次,反應陽性者則進一步接受腸鏡檢查。

普查的方法有下列幾種:

1) 直腸指檢是主要的檢查方法,因為大腸癌中70%~75%發生在直腸和乙腸。直腸指檢一般能了解距肛門8厘米範圍內的病變。

2) 大便隱血試驗簡便易行,費用低廉,40歲以上的人群每年檢查一次,可作為大腸癌大規模普查的初篩方法。如陽性,則進一步做纖維結腸鏡檢查。大便隱血試驗還可檢出、、大腸息肉等消化道疾患,特別是大腸腺瘤的癌變率可達10%~20%。

3) 有上述高危因素者,如有條件從40歲開始,每年結腸鏡檢查一次,連續三次。如陰性,以後每四年檢查一次。凡有便血或大便習慣改變,經直腸指檢無異常發現者,應常規進行腸鏡檢查。

專家介紹

王志剛

外科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任醫師,教授。現任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普外科副主任,胃腸外科主任。

臨床主攻胃腸腫瘤的外科手術治療。在上海六院率先規模化開展各種類型的腹腔鏡胃腸腫瘤根治術,特別是率先開展了雙鏡聯合胃腸腫瘤根治術。

近年來開設並領銜國內首個複雜腸癌多學科整合門診,為來自全國各地眾多的局部晚期和複發大腸癌患者經MDT充分討論評估後,成功實施了各種高難度的挽救性手術。包括全盆腔臟器切除術、聯合骶骨直腸癌擴大根治術、腸癌複發灶與肝轉移病灶聯合切除術、後腹膜淋巴轉移清掃術、腹膜腫瘤細胞減滅+溫熱灌注治療、聯合大血管置換的複發腸癌再手術等。在全國會議上率先提出「複雜腸癌」的概念,積極倡導晚期腸癌「慢病全程管理」的理念,和對晚期腸癌「更加積極的外科乾預」的臨床策略,率先採用3D重建技術對複發直腸癌患者進行精準的術前評估。每年舉辦複雜腸癌多學科診治研討會和國家級繼教學習班。這一系列的臨床工作和基於胃腸腫瘤資料庫成功構建複發預警模型等研究工作奠定了上海六院胃腸外科在國內本領域的學術地位。

曾入選上海市醫苑新星、上海交通大學百人計劃、上海交通大學高原高峰計劃等人才培養項目。獲得上海市青年崗位工作能手、上海交通大學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2007年於美國結直腸外科排名第一的克里夫蘭醫院訪學,師從前美國結直腸協會主席Victor.Fazio教授。

現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青委、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委會委員、上海市醫師協會普外科分會委員、上海市醫學會胃腸學組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複雜腫瘤委員會常委、上海市抗癌協會大腸癌專委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腸內與腸外營養學組委員、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腫瘤專委會理事等多個學術任職。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兩項,主持國家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衛計委課題十餘項,累積科研經費三百餘萬元。帶教博士研究生6名,碩士研究生5名。參編專著多部,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六十餘篇。

專家門診時間: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複雜腸癌多學科整合門診:周一下午

掛號預約方式: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門診公眾號

編輯 馮中秋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