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尋找自己熱愛的工作?這可能是最糟糕的職場建議

編者按:“尋找激情”來工作很可能成為很多人半途而廢的借口,殊不知興趣是可以慢慢培養的。本文譯自the Atlantic中原標題為"‘Find Your Passion’ Is Awful Advice"的文章。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回憶起曾經在一個大學生研討會上問學生們的一個問題:“你們中多少人還在追尋內心的激情?”

“幾乎所有人都舉手了,我在他們眼中看到了憧憬和夢幻。” Dweck如是說。當問到他們是否會為自己的激情付諸無限的動力時,所有人都莊嚴地點了點頭。

她接著說:“我不是來為你們打退堂鼓的,但是很可能事實並非如此”。

Dweck問的是一個美國社會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自1990年以來,“追隨內心的激情(Fellow your passion)”這個概念在英文書籍中出現的頻率增加了九倍。還有一句不知出處的諺語也說:找到一份你鍾愛的工作,那麽對你而言生活將不再有“工作”(Find a job you love and you'll never have to work a day in your life)。

但按照Dweck和一些人的說法,這句話很可能誤導了你。

“有沒有想過這麽做會帶來什麽後果?”耶魯大學心理學副教授Paul O’Keefe表示,“這意味著假如你覺得做一個事兒像‘工作’了就說明你不喜歡它。”他舉了一些學生的例子,這些學生常常從一個實驗室換到另一個實驗室,試圖尋找一些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項目。“這些俗語指導著他們:假如‘我’沒全身心投入到這個實驗裡,那就說明‘我’志不在此。”

而恰恰相反,近期Paul O’Keefe和斯坦福大學其他兩位同事Dweck 和Greg Walton在《心理學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中發表的文章中,通過做實驗表明:我們關於興趣的認知可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激情不是熱愛,後者是比前者更高級的部分。

該篇文章發現,人的心態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固定心態,一種是成長心態。擁有固定心態的人認為一個人的興趣點與生俱來,只要去發現就好了;而擁有成長心態的人則認為人的興趣與激情可以花時間來培養。

為了研究不同的思維方式如何影響人們對不同目標的追求,作者們對大學生們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成立了一個頻繁建議學生們尋找喜歡的專業和職業路線的研究小組。

首先,他們為學生們做了一個偏理性還是偏感性的測試。偏理性的人更喜歡數學和自然科學,偏感性的人更喜歡文科類課程和藝術。此外,學生們還填寫了一項調查,表明他們對“人們的主要興趣不會隨時間而改變”這句話在多大程度上是認同的。然後,學生們被要求閱讀一篇與自己的興趣完全不相關的文章,參與者越是偏向固定心態,那麽他們對文章表現出的興趣度就越低。

之後,作者又做了類似的重複,這一次是要求學生們先閱讀一篇關於固定心態或成長心態的文章。同樣,那些了解到人的興趣點在生活中不怎麽會變化的人幾乎不會被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吸引。

這意味著,認同固定心態理論的學生可能會放棄有趣的講座和機會,因為他們先入為主地認為自己對這個不感興趣,同時他們也更有可能會忽略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聯繫。

Walton表示:“固定心態理論更有可能抑製人們對現有興趣以外的領域的興趣。那些讚同固定心態理論的人,更有可能在找到激情的時候預測無限的動機,而不是預測可能的困難。”固定心態理論思想家也不太可能進行跨學科的思考,而這在以資訊為基礎的工作世界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要。“科學和商業的許多進步發生在人們把不同的領域結合在一起,所以人們會看到不同領域之間可能從未見過的新奇聯繫”。 Walton說:“如果你過於狹隘,並致力於某一領域,這可能會妨礙你發展你所需要的興趣和專業知識,去做銜接工作。”

另一個不要過度輕信固定心態理論的原因是:它會使人輕易放棄。按照這種理論,假如一個事情突然讓人覺得困難,那很容易就被當做不是自己的菜了。在本次研究中也表明,那些堅持固定心態理論的學生不會覺得追求興趣的過程中會遇到什麽困難。相反,他們覺得會總是“打了雞血”的狀態。

作為作者之一,Dweck曾研究過不同的思維模式與智力的關係,結果表明:擁有固定心態的人堅信自己就是自己,無法改變。一旦遭受挑戰,問題就出現了:任何不在掌控範圍內的事情都會讓這些人覺得絕望和不知所措;而擁有成長心態的人相較而言不懼怕失敗,認為可以通過努力提升自我。即使他們智商低一些,但因為他們可以接受挑戰,能將挑戰看成學習新東西的機會,因而他們的表現比那些固定心態的人更出色。

Dweck表示,在“追隨內心的激情(Fellow your passion)”這個理念火起來之前,人們更多地會提到“發現你的天賦(Find your genius)”,仿佛只有天資聰慧的少數人才能成功。“追隨內心的激情(Fellow your passion)”這句話相比來說好像還更和善一點,因為每個人都有興趣,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天賦。但通過這項研究還是表明,尋找“真興趣”這句話還是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成分,它可能會慫恿人們半途而廢,為失敗找借口。

斯沃斯莫爾學院教授K. Ann Renninger並未參與這場實驗,不過她對興趣的發展有很深刻的研究,並表示神經科學已經為興趣的不斷發展提供了佐證。換句話說,在外界正確的引導下,任何人都可能會對任何事情感興趣。

Renninger教授說:“在8歲以前,孩子們會嘗試各種事情,在8歲到12歲之前開始有了競爭意識,會拿自己和其他孩子比較,如果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別人就會產生不安全感甚至厭棄感,此時也就是教育工作者開始讓孩子們重拾興趣的時候。

雖然以上這些結論研究人員們並沒有對成年人進行研究,但卻發現對這些年齡稍大些的人群也同樣適用。“比如一旦為人父母,你才會突然對育兒等話題感興趣;一旦家中父母不幸患癌,你就會突然變成一名癌症專家。” O’Keefe如是說。

那麽怎樣在年輕時就培養好這種成長式思維呢?O’Keefe表示,假如你為人父母,可以盡量避免當一個興趣執行到瓶頸期時就立馬拋棄它,一旦你半途而廢,多半你的孩子也會耳濡目染。

除此之外其實還沒發現能夠明確訓練這種思維方式的方法,不過正如作者Walton所說:“我們只是試圖揭開這些諺語的神秘面紗,事實究竟如何還需要不斷研究。畢竟,一點點知識就是力量!”

原文鏈接:https://www.theatlantic.com/science/archive/2018/07/find-your-passion-is-terrible-advice/564932/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