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弗洛伊德開始,看四大心理學家的巔峰對決

弗洛伊德、阿德勒、榮格和弗洛姆,是心理學領域的四位如雷貫耳的重量級人物,都歸屬於“精神分析學派”,並且各自都有突破性的貢獻。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弗洛伊德是阿德勒和榮格的老師,一開始關係非常融洽,但漸漸由於各自觀點出現差異,阿德勒、榮格相繼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只有弗洛姆畢生都認同並完善弗洛伊德的觀點。

他們各自開創了新的心理學研究領域,推動了個體心理學派、分析心理學派、精神分析社會學的發展。

今天的這張燒腦書單,就為你梳理四位心理學家的代表作。看懂了這四本書,也就明白了心理學重要分支“精神分析學派”的主旨。

一、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

《 夢 的 解 析 》

1.要了解精神分析學派,當然要從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開始。這本書在1900年出版,奠定了精神分析學派的基礎,是必讀的“精神分析第一名著”。

2.在本書之前,人們從未認真研究過夢境。弗洛伊德研究發現,夢是內心願望的達成。不過,因為成年人的心理活動比較複雜,大多數的夢都經過偽裝,將真正的欲望隱藏了起來。而分析夢境,就是要通過探索和解釋,發現做夢者內心的願望。

3.書中還提到了“冰山理論”,來比喻意識與潛意識:人的精神活動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冰山,是能被我們覺察到的意識,而淹沒在海面之下的絕大部分,則是很難覺察的潛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左右我們。

4.願望要從潛意識進入意識層面並不容易,不是所有的願望都能以夢的形式呈現。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兩種精神力量,一種想辦法在夢中實現它,另一種負責“審查”夢的內容,決定潛意識中哪些內容可以進入我們的意識。

更多關於夢和願望的關係,歡迎收聽《夢的解析》。

二、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阿德勒

《 自 卑 與 超 越 》

1.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原本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門生,但後來因為觀點相左,連發三篇論文批判弗洛伊德的“性衝動”學說。後來更是創立了“個體心理學派”,這本《自卑與超越》就是他的代表作。

2.與弗洛伊德把人的行為歸結為“性衝動”不同,阿德勒更看重自我的作用。他認為,人人都有超越自卑、追求優越的天性,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實現人生目標。

3.阿德勒還提出,要重視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即對自身狀態的不滿,只是表現形式不同。而且,與很多人想的恰恰相反,自卑感非但不壞,還特別重要——因為它讓我們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所以是促進人類進步的動力,是人類文化的基礎。

4.阿德勒還提出一個十分鼓舞人心的觀點:不幸的經歷和環境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我們可以通過重新解讀經歷,改變自己的命運。老師和家長教育孩子時,千萬不要說遺傳或經歷決定孩子的能力,真正束縛一個人能力的,是他自己的思想。

更多人的內心成長原理,歡迎收聽《自卑與超越》。

三、分析心理學派創始人:榮格

原型與集體無意識

1.卡爾·榮格,也曾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堅定捍衛者,甚至被弗洛伊德欽點為繼承人。但他也因觀點衝突而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自創“分析心理學派”。他的理論,對後世的心理學、社會科學乃至文藝理論,都有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2.榮格將人的精神世界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個層次。所謂“個人無意識”,就是個人經驗因為遺忘和壓抑,而不能在意識中容納的內容,只存在於潛意識裡。一旦需要,它們就能自覺呈現並浮出意識層面。

3.一個國家的人為什麽會有共同的性格特點?為啥某個地方的人口味都類似?這就是“集體無意識”:在進化和文化發展過程中,人們與生俱來、存在於心靈深處的共同心理基礎。甚至有時候,我們根本沒有察覺到它對我們的影響。

更多個人和集體的意識分析,歡迎收聽《原型與集體無意識》。

四、精神分析社會學奠基人:弗洛姆

《 逃 避 自 由 》

1.埃裡希·弗洛姆,不僅在心理學卓有建樹,也是著名的社會學家和哲學家,特別善於把精神分析的方法運用在社會行為分析上。而且,目睹了二戰的殘酷後,更促使他對人的行為深度思考,畢生都致力於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成為了“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

2.弗洛姆的戰爭經歷,讓他重新審視自由。他認為,自由有好的一面,擺脫了以往的制度和精神束縛,給現代人帶來了獨立和理性;但也有壞的一面,讓人失去了原本的歸屬感和安全感,感到越來越孤獨和無力。

3.當人們無法忍受孤獨,會怎麽做呢?第一個辦法,就是臣服於權威。所謂權威,可以是具體的個人,也可以是團體或組織,或者是一種抽象的存在,比如宗教中的神、社會的流行觀念等。通過臣服和結合,可以建立一種新的紐帶,找回歸屬感和安全感。

4.另一個方法,就是破壞。破壞欲一般只針對讓自己感到威脅的事物,和讓自己顯得弱小的對象。值得注意的是:破壞欲經常被偽裝成正面情感,比如有人因為怕被動物咬,就打著公共衛生的旗號,呼籲把城市裡某類動物都殺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