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伯臾驗方匯錄

伯臾先生臨證提倡「治貴達變」,講究辨證論治,隨證易方,很少見用成方、套方,這也正是其所以治病效如桴鼓的關鍵之一。此節所錄驗方或為弟子據張老診療思路,從其驗案中提煉;或為張老臨床治療某病常用之基礎方葯。清胰湯則為其本人總結臨床研究後形成,曾為曙光醫院院內製劑,對急性胰腺炎顯示良好療效。

桂枳痛瀉湯

【組成】桂枝4.5g,炒赤白芍各9g,炙甘草3g,炒防風9g,炒茅術9g,炒枳實9g,煨木香4.5g,炒銀花12g,皂莢子4.5g,焦楂曲各9g。

【功效】溫通導滯,清腸止瀉。

【主治】泄瀉(慢性結腸炎),屬脾虛肝實,腸有垢滯。證見大便溏瀉經年不愈,便中夾有白色黏凍,下腹隱痛,瀉後痛減。脈小滑,苔白膩或薄白膩。

【方解】本方以桂枝湯合枳術丸、痛瀉要方加減而成。桂枝湯溫通止痛,振奮胃腸功能;枳術丸健脾導滯,將白朮改為茅術,可略增化濕之功;金銀花、木香合用,清腸理氣;痛瀉要方祛風柔肝健脾,緩急止痛;皂莢子滌痰除垢;焦楂曲消食助運。諸葯合用,具有通陽導滯、健脾清腸,和緩急止痛、助運止泄之功。

【加減】此方用治慢性結腸炎屬脾胃虛寒而腸有垢滯者,對於慢性瀉泄日久不愈,虛寒之象較重,便夾黏凍,但瀉而爽者,可合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湯;若瀉而不爽,或瀉後仍有裡急後重感者,可加瓜蔞、薤白以利氣導滯;如見瀉物臭、肛熱等症,是屬夾熱,可合用香連丸。如久治不愈,可從瘀論治,加入川芎、紅花或桃仁、失笑散等活血祛瘀之品。

清胰湯

【組成】生大黃(後下)9g,玄明粉(沖)9g,枳實12g,生山楂15g。另:紅藤30g,敗醬草30g,兩味煎湯代水煎前葯。

【功效】瀉火解毒,導滯滌腸。

【主治】胃心痛(急性胰腺炎),證見過食油葷後,上腹劇痛拒按,向腰部放射,噁心嘔吐,口乾便秘,並見發熱。

【方解】大黃苦寒瀉火,蕩滌胃腸;芒硝鹹寒潤燥,軟堅破結;枳實苦溫行氣,破結除滿;山楂消導肉食積滯;紅藤、敗醬草解毒排膿,化瘀消腫。

痛痹湯

【組成】製川烏(先煎)9g,生甘草9g,桂枝3g,大生地15g,生川軍(後下)4g,肥玉竹12g,赤白芍各15g,炒知母9g,忍冬藤15g,絡石藤15g,丹參15g,全蠍粉(分吞)1.2g,蘄蛇9g。

【功效】溫經散寒,養陰泄熱,通絡止痛。

【主治】痛痹寒熱夾雜之證(類風濕關節炎)。

【方解】本方中烏頭、桂枝溫經散寒,生地、玉竹、知母、生軍養陰泄熱,全蠍粉、蘄蛇搜剔通絡止痛,忍冬藤、絡石藤以增強清熱通絡的作用,丹參、芍藥、甘草活血養血、緩急止痛。諸葯合用,共奏通痹止痛之功。

【加減】寒熱夾雜之痹多因寒痹化熱而來,雖為寒熱夾雜,但仍須據寒、熱之多少,酌情加減。若寒象較著,關節冷痛,惡風形寒,宜川草烏同用;若熱象明顯,雖關節冷痛,卻有身熱汗出,口渴苔黃,則宜參入桂枝白虎湯;痹證日久,關節變形者,多兼痰瘀凝結經絡,可加入五靈脂、乳沒、露蜂房、膽星等;又因腎主骨,關節變形當屬骨痹,故宜參入補腎之品。

早搏基礎方

方一

【組成】萬年青15~30g,當歸15~30g,炙甘草6~9g。

【功效】補益心氣,清熱解毒。

【主治】心悸早搏(期前收縮),咽喉腫痛。適合於早搏心氣虧虛,熱毒擾心證,或伴心力衰竭,或伴水腫。

【方解】方中萬年青清熱解毒,強心利尿(藥理作用包括強心、利尿、抗心律失常);血為氣之母,以當歸養血益氣;炙甘草補益心氣,調和諸葯。

方二

【組成】附子9g,當歸15~30g,炙甘草6~9g。

【功效】益氣溫陽,寧心復脈。

【主治】心悸早搏,畏寒肢冷,氣短懶言。適合於早搏心陽虧虛證,或伴心力衰竭。

【方解】附子溫振心陽,炙甘草補益心氣,當歸養血益氣。

方三

【組成】黨參(或人蔘、北沙參)15g,麥冬9g,五味子6~9g。

【功效】益氣養陰,寧心安神。

【主治】心悸早搏、不寐,動則汗出,乏力氣短,口渴少津。適合於早搏氣陰兩虛證。

【方解】黨參等補益心氣,沙參、麥冬養陰生津,五味子生津止渴。

【辨證加減】方一為虛實通用方,必要時可與方二、方三合用。在上方基礎上,根據病情加減:如兼見虛煩艱寐,可與黃連阿膠湯同用,夾痰濕者可合溫膽湯、十味溫膽湯、導痰湯等方;見氣滯胸悶者,可參入瓜蔞薤白湯類;夾飲邪者,可參入真武湯、苓桂術甘湯之類;有瘀血者,可據情選入失笑散、通竅活血湯、復元活血湯等方。凡見脈結代,總有氣血不利之處,儘管其全見虛象,而無氣滯血瘀之證,也須在方中適當加入行氣活血之品。如早搏系由冠心病所致,當按冠心病辨證施治,同時參考上法。

胸痹善後方

【組成】生曬參30g,參三七20g,沉香粉15g(各研細末,和勻,膠囊裝,每丸0.3g)。每次服4粒,日2次。

【功效】益氣活血,理氣止痛。

【主治】胸痹善後調理,症見胸痛遇勞輕發,休息則緩。可長期服用。

【方解】人蔘大補心氣,三七活血養血,沉香理氣降逆止痛。共奏益氣活血、榮脈寬胸、理氣止痛之功。

【加減】偏氣陽虛者,用紅參、參三七;偏氣陰虛者,用生曬參30g、炙甘草20g、棗仁30g;血瘀較顯者,加藏紅花20g;胸痛較顯者,加乳香15g,或血竭15g。均共研細末,每日2.5~5g,分次吞服。胸痛發作頻繁者,改用降香45g、血竭30g、沒藥45g、參三七30g,共研細末,每日服3~6g,常可減少複發。

《海派中醫內科丁甘仁流派系列叢書——張伯臾學術經驗集》,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蔣梅先嚴世芸。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