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銷聲匿跡”的古老而神秘王國:虢國玉器

虢國是西周初年的重要姬姓諸侯國。史載,虢國歷史延續了三百年的時間。稱雄一時的虢國在歷史舞台上銷聲匿跡,除給後人留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沉重而悲愴的故事外,再就是對這個古老和神秘王國一連串的問號。

虢國墓地出土的玉器大致可分為禮玉、佩玉、殮玉、用具、飾件、棺飾等幾大類。其中,佩玉類器物的品種、數量最多,佔總出土玉器的60%;而造型各異、惟妙惟肖、精致靈動的魚形玉器又是佩玉中數量頗多的一款。

1990年出土於虢國墓地M2001虢季墓,現藏於河南博物院。此玉魚高2.1厘米、最寬1.6厘米、厚0.25厘米,青玉質呈冰青色、半透明,局部因受沁有黃白色斑點。整體近梯形,素面,尾分叉,頭部一圓穿。

長8.2厘米、寬2.1厘米、厚0.25厘米,青玉質呈豆青色,質地較粗,不透明,因全部受沁呈黃白色。魚腹、背部略鼓,頭、眼、鰭俱全,尾分叉,嘴上有一小圓穿,正面有朱砂和絲織物痕跡。出土時位於墓主右腳右側。殮玉是用於隨葬、為死者殮屍的玉器。它是源於古人的崇玉思想,認為用玉裹屍,屍可不腐。

佩魚之風始於商代。如今在商代墓葬中出土的大多是棺飾玉,此類玉魚或悠悠擺尾,或團身跳躍,形式多樣,造型簡潔而生動。

至西周時期,周人愛魚之情更盛,詳讀《詩經》便可窺見。從魚的種類來看,《詩經》中大概有23首詩涉及到了魚,並記載了大約14種魚。正因愛之深切,西周是中國古代魚形玉器製作的繼殷商之後又一高峰。目前所見的出土周魚,基本秉承了商魚的個性——形象生動,魚身或直或曲、或細或寬,張口圓目,其身體背脊和腹下用短陰線琢出兩組魚鰭,兩面紋飾相同,尾分叉。

西周 魚形腳趾夾玉

長4.7厘米、寬1.2厘米、厚0.2厘米,青玉質呈冰青色,質地較粗,不透明,全部受沁呈土黃色。魚身呈長條狀,魚的頭、眼、鰭俱全,尾部分叉,頭端有一小圓穿。魚身殘留有絲織物痕跡。出土時位於右腳右側。

1990年出土於虢國墓地M2001虢季墓,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長7.2厘米、寬1.8厘米、厚0.3厘米,青玉質呈深青褐色,因受沁有大片黃褐色斑塊或斑點。軀體拱背,身體為圓潤弧形,嘴端較大,口微張,魚眼以斜刀方式雕刻成大圓眼,尾部分叉呈“V”字形,作出水跳躍狀。

西周 長條魚形佩

1990年出土於虢國墓地M2001虢季墓,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長9.3厘米、寬1.45厘米、厚0.15厘米,青玉質,因全部受沁呈青灰色或青褐色。玉質稍粗,微透明。細長條扁體,尾分叉,嘴端較大,口微張,嘴部鑽一圓孔。雙面片雕,依其形製特徵,屬於長條魚形佩的亞種。

西周 長條魚形佩

1990年出土於虢國墓地M2001虢季墓,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長9.6厘米、寬1.6厘米、厚1.1厘米,青白玉,質地細膩微透明,末端有紅褐色斑塊。整器較厚,末端較薄,雙面片雕,依其形製特徵,屬於長條魚形佩的亞種。從兩面均飾減遞淺浮雕立體鱗紋、柄部刻兩周凸弦紋來看,應是柄形器殘斷後改做的魚形佩。

西周時期的玉魚,片雕者居多且製作較商魚更為規矩、精細,如魚身的邊楞多打磨得圓潤光滑,玉魚的體表也大多光素、罕見鱗紋裝飾,鰭、尾的直陰線痕愈加細利,可見揣摩工具較商晚期的玉魚愈加薄銳,甚至出現了少數棒形的圓雕玉魚。周魚雖然也是有的精細,有的簡練,有的寫實,有的抽象誇張;但精工細作的器物往往作為王公貴族生前的佩飾,而比較粗獷的器物則可能多適用於斂葬。

1990年出土於虢國墓地M2001虢季墓,現藏於河南博物院。長6.95厘米、寬2厘米、厚0.25厘米,青白玉質呈冰青色,但大部分因受沁而雜有大片竹黃色斑點。兩面均用勻稱的細陰線琢出圓眼、鰓、鰭鱗等部位。

1991年出土於虢國墓地M2006孟姞墓,現藏於虢國博物館。長7.1厘米、最寬2.0厘米、厚0.4厘米,青白玉質呈淺冰青色,質地細膩,溫潤微透,個別部位受沁呈灰色。西周時期的玉璜沿襲了殷代的風格,但因周人不僅佩戴單件玉佩,組玉佩的出現更成為當時的新風尚,王公貴族多佩戴組佩代表其高貴的身份,所以此時的玉璜被上凹下凸地用於串飾中,項鏈上的玉璜也逐漸增多。

虢國風光了接近三百年,在被晉所滅後於1956年被發現。填補了我國對西周考古史的空白。如此恢弘的時代,不知道何時才能被細細言說…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