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玉鹿為何倍受古人喜愛?造型豐富多彩,寓意吉祥

在古人心目中,鹿是一種瑞獸,有祥瑞之兆。《宋書·符瑞志》載:“白鹿,王者明惠及下則至。”認為鹿為純善祿獸,“鹿”與“祿”諧音,寓意加官進祿、權力顯赫。因此,古代玉器中鹿紋圖案較多,造型亦千姿百態,豐富多彩,或臥或立,或奔跑於山間綠野,或漫步於林間樹下,皆生動秀美、雅致可愛。

玉器中的鹿紋最早出現在商代,以後各代屢有發展變化,各具時代特徵。其造型豐富多彩,寓意吉祥,是深受國人喜愛的裝飾紋樣,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商·鹿

安陽殷墟出土商代晚期玉鹿

長3.5厘米,寬2.7厘米,厚0.57厘米。青白色,鹿作回首狀,口微張,雙耳後展;四腿前屈作臥狀,前足有斜向孔,無尾。

商代玉鹿造型簡單,以片狀居多,圓雕較少。最大的長8厘米左右,一般在3~4厘米,常呈短腿直立回首狀。琢玉工匠刻意突出鹿角、耳以及眼睛,其他部位則一帶而過,僅具其形。鹿角有幾種,一種沒有角,一種為枝杈形角,另有一種是雙角對分,或對稱或不對稱。眼睛可分為小圓眼、臣字眼、菱形眼、橄欖形眼等,而且大都是由陰線刻劃而成。軀體上多無紋飾,有的只有幾條陰刻線作為分界線,把軀體和四肢分開。穿孔多在頸部、臀部,可供佩戴,兼具寫實誇張之美。

山東滕縣前掌大商代墓葬出土玉鹿

高5.4厘米,寬4.3厘米,厚0.5厘米。兩面平雕,紋飾相同。兩角枝杈突出,作回首狀,翹首圓眼,上下頜、鼻、嘴分明;頸間有渦紋,圓臀小尾,後腿略彎。頸間有一穿孔。

▌西周【早】·鹿

周代玉鹿也多為片狀,光素無紋,僅有幾條簡潔的輪廓線,一般比商代的略大。有回首、前視、伏臥、站立等各種造型,氣宇昂然,姿態優美,刀法爽健,磨製細膩。鹿大耳、大眼,角的枝杈像小樹一樣直立頭頂,有對稱和不對稱兩種,其中不對稱的長角相對較多。足粗蹄大,大多是半蹄狀,整個軀體顯得較肥壯。但其身體與長角相比,常有頭重腳輕的感覺。穿孔也多在頸部、臀部。現擇其各地出土的玉鹿加以介紹說明。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西周早期玉鹿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玉鹿,通高4.7厘米,寬4厘米,厚0.1~0.4厘米。青玉,淺冰青色,因局部受沁有灰褐色和灰白色斑塊和斑點。鹿呈站立狀,頭上仰,鹿角似耙狀。無穿。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西周早期玉鹿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玉鹿,長4厘米,寬3.4厘米,厚0.7厘米。綠色,局部沁色較重。鹿首無角,臥地回首。造型有動感,飾紋較繁複。

▌西周【中】·鹿

陝西寶雞市博物館藏西周中期玉鹿

通高9厘米,厚0.4厘米。和田玉,受血沁後現呈灰綠色,間有灰褐斑。鹿體扁平,角枝高聳,臣字眼,體態肥圓,小尾下垂,四肢壯實有力。姿態如在奔跑中倏然止步,昂首前視,大耳抿後,將鹿奔跑的迅疾和受嚇後的驚恐表現得淋漓盡致。鹿角根部鑽一圓孔,用以懸佩。雕琢紋飾簡潔,形態生動逼真,寥寥數筆就突現了鹿的機警性格。

山西博物院藏西周中期玉鹿

通高4.7厘米,寬4.5厘米,厚0.4厘米。大河口墓地1號墓出土。和田玉,青色,有沁斑。鹿呈站立狀,鹿身肥健,後肢微屈,陰線雕出圓目和眼角線,整體造型簡練而極富表現力。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西周中期玉鹿

通高4.3厘米,身長4.9厘米,厚0.1~0.5厘米。青玉,淺冰青色,因局部受沁,有灰褐色、灰白色斑塊和斑點。鹿呈回首伏臥狀。雙面以陰刻線勾勒出鹿的口、眼、胸、腹等部位,圓眼,頭上小角。無穿孔。

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藏西周中期玉鹿

通高8.8厘米,長7.2厘米,厚0.4厘米。青玉,青褐色。鹿呈站立狀,鹿身碩健,後肢微屈,頭頂兩角分枝聳起,形成一圓孔。陰線雕出圓目和眼角線,目平視前方,鼻、口微張,作嘶鳴狀。耳大伸直,並碾琢出耳窩。鹿背、腹、臀部均切邊去棱,琢磨成弧形,有圓雕之效果。

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藏西周中期玉鹿

通高4厘米,長3.9厘米,寬1.1厘米。青玉,深灰色。圓雕,雌性幼鹿形象。呈站立回首狀,無角,頭頂兩大耳聳起。鹿身健美,充滿了稚氣和活力。兩目透穿為圓孔。小尾翹起,臀部有一較大圓孔,前後蹄足亦各鑽一穿孔。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西周中期玉鹿

高5. 5厘米,寬4.6厘米。黃褐色,扁平體。鹿作站立狀,首略昂,眼觀前方。閉口,大耳後張,角分長短兩枝。身軀豐腴,凸胸,拱背,短尾。前肢挺直,後肢稍屈,似正欲發力起跑。短角上一分枝卷曲成孔,可穿系佩掛。

▌西周【晚】·鹿

河南博物院藏玉鹿

高8.5厘米,身長4.5厘米,厚0.4厘米。青玉,全部受沁,呈棕褐色與淺土黃色。玉質細膩,微透明。翹首,張口,睜眼,豎耳,聳角,短尾,粗腿,鼻部有一穿孔。作奔跑狀。正背面紋飾相同。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玉鹿

高5.1厘米,厚0.5厘米。青玉,冰青色,局部受沁呈棕黃色,微透明。角部略殘,回首而立。腿、頭部有陰線輪廓線,頭部有一圓穿。形象逼真,神態自然。

三門峽虢國博物館藏玉鹿

通高6厘米,身長5.6厘米,厚0.1~0.4厘米。青玉,深冰青色,局部受沁有灰白色斑點。鹿呈奔跑狀,前腿躍起,後蹄著地。雙面以陰刻線勾勒出鹿的口、眼、耳、胸、腹、尾、蹄等部位,線條流暢。臣字眼,葉形耳,大角,短尾。無穿孔。

鹿頭形玉飾 商代晚期

現藏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靈石縣旌介村2號墓出土。

西周玉鹿,雙角不對稱,角分枝很長,超過身體,用誇張手法美化鹿角。頭部除了大角外,還有大耳、大眼睛、挺胸、豐臀腿部粗壯,足型為牛蹄足。造型比例失當,頭重腳輕。

鹿形玉佩 西周早期

現藏於寶雞市青銅博物館,陝西省寶雞市茹家莊1號墓出土。

東周秦漢以鹿琢玉的題材較為少見。玉鹿更加寫實,身軀細瘦、長腿,鹿身出現飛翼裝飾,並有飛躍奔跑造型。

人物撫鹿紋玉佩 唐代

現藏於無錫市博物館,江蘇省無錫市南郊鄧灣裡顧林夫婦合葬墓出土。

唐代玉鹿,形態多為靜態臥鹿,以寫實為主,頭頂上有稚骨如蘑菇狀,腿部彎曲度較大,深刀斜凹突出陽紋鹿腿,背部至腹底有上下通天穿,鹿體豐滿,頭部雕工是減地淺雕,沒有刀工,眼眶突出斜凹,眼珠陽紋凸出。

玉鹿 宋代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宋代玉鹿的雕法有兩種:第一種的特點是頭部細長,有的上唇略往上翹。或為長角,或為蘑菇狀,俗稱珍珠盤,陰刻三角形眼。鹿肩與脖子間有較深的凹槽斷開,一些鹿的肩部或後肢前上部飾有近似火焰的紋飾,小短尾,後肢的上肢粗大,下段細瘦,尤其近腿彎處更瘦,近足處卻略粗;蹄部琢製簡練,側面近似三角形,其上有一道陰刻線,有些鹿的上中還銜有靈芝或蔓草。

秋山飾爐頂 金代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遼金玉鹿受宋代文化的影響較大,有著鮮明的時代風格和民族特色。女真人時尚狩獵,有春日捕鵝、秋天獵鹿的習俗,稱為春水秋山玉,玉器上出現了山林熊鹿的題材。有鹿者畫面多為在秋山玉器中體現,山岩林中的鹿,輔以芝草,鹿與樹木相互掩映,具有強烈的現實生活意境和淳樸濃鬱的北國情調。

鶴鹿紋玉帽頂 元代

現藏於河北省民俗博物館。

元代玉鹿以站立狀為多,一般和松樹、猴、蝙蝠、壽桃、靈芝等共同組成寓意吉祥的構圖,突出主要部位,有的玉鹿身體四周用短直陰刻線表示毛髮,這是元代動物的重要特點,此風延至明代中晚期。

鹿紋玉飾 明代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明代玉鹿使用沙地碾磨的工藝來表現,鹿身上有“米”形紋飾,線條既粗且寬,甚草率。玉鹿體態細瘦,頸、腿瘦長,立體感差。鹿在器物中往往不是主題紋飾,常與其它紋樣共同組織構圖,常以半浮雕形式出現。

鎖形玉佩 清代晚期

現藏於雲南省博物館,雲南省昆明市劉家山出土。

清代少有單獨以鹿為題材的器物,常與其他動物組成含有吉祥寓意的圖案,如鹿又具有長壽的涵意,所以把鹿和鶴連在一起雕成玉佩,寓意鶴鹿同春。

松鶴龜鹿紋玉佩 宋代

現藏於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學出土。

臥鹿形玉嵌飾 宋代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北京師范大學工地清代黑舍裡氏墓出土。

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

玉撫鹿玉童子 宋代

現藏於中國文物信息谘詢中心。

銜芝玉鹿 宋代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玉臥鹿 宋代

現藏於北京頤和園。

玉帶鉤 南宋

現藏於廣漢市文物管理所, 四川省廣漢市和興鄉聯合村出土。

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

鹿紋玉帽頂 遼金時期

現藏於中國文物信息谘詢中心。

虎鹿紋玉飾 遼金時期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雙鹿形玉佩 金代

現藏於黑龍江省博物館,黑龍江省綏濱縣奧裡米城北墓葬出土。

雙鹿紋玉帶環 金元時期

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雙鹿紋玉飾 金元時期

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鹿紋玉帽頂 金元時期

現藏於武漢博物館。

鹿紋玉佩 金元時期

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鹿形玉飾 元代

現藏於成都博物館,四川省成都市利民巷元代窖藏出土。

雙鹿玉山子 明代

現藏於靈璧縣文物管理所,安徽省靈璧縣高樓公社窖藏出土。

嵌玉鎏金銀飾 明代

現藏於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市盧灣區打浦橋明氏家族墓出土。

雙鹿紋玉帶板 明代

現藏於杭州歷史博物館。

雙鹿紋玉帶板 明代

現藏於北京藝術博物館。

人物鹿紋玉爐頂 明代

現藏於山西博物院。

鶴鹿紋玉筆架 明代

現藏於首都博物館。

壽星鹿鶴紋玉擺件 明代

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鹿紋帶銙 明代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聲明:玉器圈以傳播古玉文化為宗旨,作者/老丁說玉 ,版權歸屬原作,轉發請注明來源玉器圈。

(中國玉器群專屬中國古玉協會、中國古玉文化商會、古玉行家、古玉愛好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