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琢玉成器——陝西歷史博物館藏玉器賞析(五)

老子西遊圖玉山子 清,高13.8、寬15、厚4.7厘米。質呈青白色,綹紋和黃色斑痕較多,以深、淺浮雕及陰刻手法琢成。正面琢刻古木參天的深山幽谷,遠山古關隱於叢林煙雲之中,蜿蜒靜寂山澗的小路上,一人恭候,一老者騎牛姍姍而來,後面為捧杖童子。背面幽幽山谷中,松樹茂盛,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景圖。

雙螭耳青田石杯 清,高7.8、長徑9.4、短徑6.7厘米,重324克。質地為青田石,杯體為八邊形。直壁略向內收,圈足外圍成八邊形,口沿及圈足底部陰刻扁長形回紋圖案一周。杯下腹部為網格紋地,上為變形獸面紋。兩側各雕一螭為把手,前爪緊抓杯沿,嘴銜杯口,似乎正探頭欲飲。螭身呈弓形,自然形成曲狀可執的杯耳,後爪置於杯腹的下部,螭尾修長卷曲,盤繞在杯的外壁上。

荷葉形瑪瑙洗,高4、長10、寬9.6厘米。195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移交收繳舊物。該洗形似張開的荷葉,大葉作洗身。巧妙地以鏤雕枝蔓小葉為洗柄、洗底。在大片荷葉的背部陰線刻飾葉子的脈絡。此類玉洗造型新異,玉洗的形製和取材的完整,巧妙而自然地結成一體,枝葉雕刻精細清晰。同類洗最早見於1974年浙江衢州市王家公社瓜園村鹹淳11年(1275年)的史繩組墓中,明清時期盛行。明代以前的玉洗,口足的線條往往不直,器物的裝飾線條寬窄不一,此洗口足平整規矩,紋飾繁而不亂,是清代的較好作品。

夔龍紋翡翠提梁卣 清,高18.5、最大口徑4.5厘米。卣由蓋、器身、提梁三部分組成,蓋頂有鈕,鈕部雕一鳥,蓋面周飾蓮瓣紋。口沿下飾一周垂葉紋,上腹部雕夔龍紋,腹底部飾一周蓮瓣紋。頸腹交接處有雙耳,提梁以龍首銜環來連接,既靈活又美觀。

翡翠自清代中期從緬甸傳入中國以來,逐漸成為中國玉雕行業中與和田玉爭奇鬥豔的名貴玉材,由於它色彩豔麗,所以備受人們的喜愛。此提梁卣系仿商周青銅卣製作而成,紋飾精美,青白色,斑斑翠綠閃爍其間,使器物既古樸又雅致,是一件難得的玉器精品。

玉鬥 清,共四件,高6.8、口徑5.5厘米。為上大下小的鬥形,上寬下窄,兩邊有龍形耳,鬥面刻有壽字。

蕉葉谷紋卣 清,高14、長徑5.5、短徑3.7厘米。器身分為三段,侈口,長頸,鼓腹,下為矮圈足,器外從上至下雕飾兩條鋸齒狀飛棱,口部飾蕉葉紋,腹部為谷紋。胎體厚度適中、均勻,表面光滑,紋飾方圓規矩,達到了很高的水準。

清代宮廷非常重視古銅器的收集、考據與研究,並製造了大量的玉雕仿古彝器,主要作品有鼎、簋、卣、壺等。

琥珀獅子 清,一對,高5.6、長11厘米。1952年解放軍十九兵團移交。琥珀質,獅子為怒目直立狀,造型生動。

從陝西歷史博物館所藏玉器可見,宋元以降,玉器更加接近生活,文人的審美意識逐漸滲入玉器的造型之中。宋代玉器以中國傳統紋飾為主,講究自然細膩、純潔高雅的文人格調,不如唐代渾厚有力,小件多精致。遼、金時期狩獵風盛,這一題材的“春水”、“秋山”玉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遊牧文化風格,也頗受漢族士大夫階層的喜愛。元代玉器在繼承宋、金玉器雕琢技法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形成了粗率豪放的特色。明清時期是中國玉器的又一鼎盛時期,尤其是清代乾隆時期。明清玉器日益商品化,出現了花插、扳指等新品種。尤其是“吉祥玉”大量出現。明清玉器雕刻受繪畫影響較大,表面無強烈凹凸變化,技法上繼承傳統,多種工藝融合,運用自如,恰到好處地詮釋藝術構思和審美理想。

原文作者:韓建武

原文來源:《收藏家》2015年7月刊《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宋元明清玉器》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