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關於互聯網人的職業發展+成長,這可能是最好的一篇文章

金三銀四,求職高峰,正是焦慮彌漫時。

一周前,我們開放了一個小活動:讓大家給我們提出有關於職業發展的各類問題,而我們則可以對於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解答。

一周內,我們共收到了接近100個問題。而有點意外的是,這些問題中,有接近一半都與“互聯網人如何進行職業規劃”或“看不清自己的職業成長路徑”有關,例如——

關於互聯網人的職業發展+成長,這可能是最好的一篇文章

因此,我們決定在今天給大家推送一篇三節課聯合創始人黃有璨最早發布於2018年1月2日的文章,原題為《2018,寫給每一個焦慮迷茫著的互聯網人》,在我們看來,這篇文章幾乎可以回答絕大多數有關於互聯網人職業發展和職業成長的問題。

與此同時,老黃也原文基礎上,在文章結尾部分補寫了一小部分內容,以能夠解答更多人的問題。

文章較長,完整閱讀約需要15分鐘,但相信若你認真讀完,一定會有許多收獲。

更多大家留言給我們的問題,我們也將在此後逐次回答。

以下為正文。

每一年,在互聯網這個變化無常的行業裡,總是充滿了各種焦慮與迷茫。而在2017年,則似乎尤為甚之。

2017這一年,流量越來越昂貴,越來越多的產品和業務都經歷著增長乏力的困境;這一年,“誰能不被AI替代”的聲音開始彌漫於各行各業間,漸漸振聾發聵;這一年,我們已經顯著感受到,各種新舊工種間的更迭速度以及各種業務形態、戰略方向的變化都還在進一步加快;這一年,我們又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知識爆炸”,擺在我們面前需要“學習”的東西變得越來越多,讓許多人越來越覺得無所適從。

這樣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要麽迷失自己的方向,要麽在頻繁變化的業務中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在2017這一年,甚至包括三節課團隊的許多同學在內,在不斷變化的業務方向面前,也紛紛經歷了許多痛苦。

身處這樣一個行業中,我們總是會遇到有人問:

該如何判斷什麽職業更適合我?什麽職業更有前景?我該如何選擇我未來的職業和如何更快速成長?我們的業務總是在變化,導致我無所適從怎麽辦?

站在 2018 年的起點,我們想從這三方面來試著給這些時常處於迷茫和焦慮中的同學們一些建議,也以此作為三節課 2018 年給所有人的新年獻詞。

另,本文第三部分預計會較為燒腦,還望做好準備。

一、如何判斷什麽職業更適合自己?

我想說:能夠判斷自己是否適合一份職業的前提,是你要先能夠擁有自己的判斷標準。

所謂判斷標準,我認為無非有二——

(1)你是否對這件事擁有更多比常人更加強烈的熱情和執著?

(2)你是否顯著比其他人更擅長做好此事?

而這兩個判斷標準,或許都需要先有所經歷,見得足夠多和做得足夠深,才能獲得。

以我自己為例,我的第一份正經工作是在一家日企做銷售,坦率講,那個時候,我其實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麽的,甚至最初找工作的想法特別特別簡單:先有份工作能糊口,保證自己餓不死就好。

但,做了3年銷售後,甚至已經能夠成為公司內部的銷冠後,我卻決定義無反顧的要去互聯網行業做運營,這時的選擇是基於兩點——

(1)我明確的發現,我其實特別討厭特別不享受銷售工作中很多時候那種你必須去逢迎討好甚至是跪舔客戶的感覺,相反,我特別喜歡更多人與人之間更加開放透明和對等的互動;

(2)我發現,雖然我已經能夠把銷售做得還湊合,但在勾兌客戶和維系客戶方面,其實我是沒什麽天賦和感覺的,至少遠遠不如團隊內的其他幾位同事。倒是相反,我似乎在組織協調,與趣味相投的人進行高品質的深度交流,以及通過文字來影響他人方面,似乎顯著能做得比其他人更好。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工作經驗不足3年,同時又還不知道到底自己適合做什麽的話,我能給你最好的建議就是——

不妨先試著沉下心來,不管不顧用盡全力的把一項具體的工作先能夠做到80分以上,能夠勝過大多數人。

當有了這個前提後,你就已經為自己贏得了一些基本的判斷標準:

(1)當一件事情已經能被你做到80分以上時,你是否真的會覺得享受它、喜歡它、還是反感它?這個時候你的感受,可能更具備參考價值;

(2)同理,當一件事已經能被你做到80分以上時,你就可以開始去評估:對比起其他你身邊同樣能把這件事做到80分左右水準的人,你是會顯著比他們效率更高,完成得更加輕鬆,還是其實你會更累更費勁?

二、怎樣判斷什麽職業更有前景?

這裡,我想表明一個觀點:這個時代很可能已經不再存在絕對“有前景”的職業。

差不多十來二十年前,我們所處的職業環境,是一個職業機會發展曲線相對穩定的環境,簡單來說,你如果選擇了成為一名銀行家或是一名教師,可能你十年二十年後在這個職業上可以獲得的收益,基本都是可以預期的。

而今天的互聯網,則已經完全不同——它毋庸置疑是一個新舊工種更迭極快的行業,甚至一個職業存活的生命周期可能已經不到5年了的職業環境。

比如說,頭幾年還很火熱的IOS工程師和安卓工程師,到現在已經成了“夕陽型”職業,而前兩年行業還在高呼“產品經理是離CEO最近的人”,過了兩年,則變成了“互聯網的下一個時代將是運營驅動的”。去年大家還在盡享“自媒體紅利”,擁抱“知識付費”,今年卻猛然發現“紅利消失,寒冬已至”。

如此種種,不勝枚舉。

因而,我們在過去的時代把所有的可能都賭博式的押寶在“如何選對一個好職業”上的做法,到今天可能需要改變了——我們可能更應該關注:哪怕頻繁切換職業賽道,我們怎樣才能確保自己還能持續習得更有價值的能力,放大個人價值,確保自己可以進入到更高的價值區間?(如下圖)

關於互聯網人的職業發展+成長,這可能是最好的一篇文章關於互聯網人的職業發展+成長,這可能是最好的一篇文章

換句話講,這個時代,“職業”是不穩定的,但有一些能力,只要你習得和精通,無論職業環境如何變化,你一定能夠處於價值鏈的高處,讓自己更值錢。而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把關注點放到“如何讓自己可以習得這樣的能力”上面。

那麽接下來一個問題就是:到底聚焦於哪些能力才能確保我們在一個動蕩和不確定的職業環境中仍然能夠持續往上走?我的答案是——

(1)更高效驅動業務發展和增長的能力;

(2)能夠去掌控和影響更高級的複雜系統的能力。

關於這樣的能力具體是什麽,以及我們該如何習得它,我們放到下面來講。

三、如何選擇好未來的職業,以及如何讓自己加速成長?

如上所說,關於如何選擇未來的職業,最好的方式可能是切換你的選擇邏輯。

上面已經說了,我們在未來選擇一份職業時,最好在思考判斷邏輯上變為“我在這裡是否有更大機會可以進入更高的價值區間”,而不是“這份職業是否有前途”。

再具體一點看,我認為在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或者是在不同的價值區間中,你面臨的核心挑戰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在進行職業選擇時需要考慮的側重點可能也會完全不同。

比如說,你當前需要在職業發展上解決的核心問題是需要習得生存能力?還是需要解決你的不安和焦慮?還是已經能夠做好一些事了但瓶頸明顯需要加速生長?還是其實你已經有了很好的基本盤,但需要更大的舞台去迎接更大挑戰?這幾個狀態不同,你在進行職業選擇時的判斷邏輯也很可能是不同的。

這裡可以再看一張圖——

關於互聯網人的職業發展+成長,這可能是最好的一篇文章

我認為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假如按照成長性來看,可能會分為兩個大的階段,第一個階段側重於具體事務的推進執行,而第二個階段則側重於整體諸多事務的規劃操盤,而這兩個大階段可能又逐級由4個小階段或價值區間來構成(即上圖中的“價值區間1-4”)。

1關於價值區間1

在一個人剛剛進入職場之初,ta所面對的核心挑戰其實是“如何能讓自己在職業環境下能夠生存下來”,就像我的第一份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先能自己養活自己。

而最初讓自己能夠生存下來的資本,就是:在某個領域內當一些最基本執行推進類的工作丟給你時,你是否能夠具備較強的推進執行能力,確保事情能夠被高效推進。典型比如一個運營新人,老闆丟給ta 20多個用戶群,你能不能管好?一個產品新人,上級讓你去做一個競品分析或用戶訪談,你能否高效完成?一個投資新人,老闆當下對你唯一的要求就是多跑各種會議和活動,能夠高效的每周拿到二十個項目的BP,你能不能做到?

因而,這個階段,你或許更應該關注“自己對於具體待執行的工作能否高效勝任”,而不是更多花許多時間去了解很多高大上的方法論和概念,要知道,在這個階段,類似“戰略”、“產品生命周期”這樣的概念,只要它們無法被你應用,則它們對你而言就並無卵用——沒有一家公司的老闆會招一個新人來天天跟自己探討戰略和產品生命周期這樣的問題。

2關於價值區間2

價值區間2很可能是困擾著最多人的一個區間。

比如,當自己已經有了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有了2-3年的工作經驗後,你面對的核心挑戰很可能會轉變為“如何應對自己對職業前景和生存環境的焦慮與不安”,典型好比我們上面所提到的,一個人,2年前還在做APP的推廣,且活得還不錯,兩年後ta卻突然發現已經沒人做APP了,於是自己該何去何從?

再比如,一個人,已經具備了高效的執行力,在一些較為明確的需要去推動的事務上都已經能做得還不錯,但偏偏這個時候ta所加入的是一個業務模型還沒那麽清晰和穩定的探索性業務。這樣的業務形態下,更多的時候,老闆只會給出方向,而不會指導和告訴ta每一步都該怎麽做。

於是,還缺乏足夠實踐經驗的ta就會遇到巨大的挑戰,ta會覺得老闆說的聽起來似乎都對,但到了自己這裡卻就是無法落地,久而久之,ta在持續缺乏產出的狀態下,會變得極度痛苦,並且這種痛苦很可能是雙向的,即老闆和ta都同樣痛苦。

今天的環境下,無論是產品經理、運營、研發、幾乎每一個特定職業的2-4年經驗的同學,都或多或少會面臨一些類似如上的拷問。

而解決這一困擾的要點,我認為則在於3點——

(1)你能否盡可能多的讓自己掌握一些“無需依賴於’環境’或’工具’的工作方法或技能”。

舉個例子,有一些工作或技能,是需要依賴於特定工作環境或工具的,比如拿運營來說,我們所說的“APP 推廣”,又或者是“淘寶店鋪排名優化”,甚至包括像“微信公號日常運營”這樣的工作,其實是高度依賴於App Store、淘寶平台和整個微信生態的興衰和規則變化,如果你只能夠按部就班的做好它們,你就不得不承受假使有一天你所依賴的這個環境出現衰退時會給你帶來的風險。

但相對的,其實還存在另一部分工作方法或能力,它們是無需依賴於任何環境或工具的,換而言之,只要你具備了這樣的能力,進入任何一個業務環境中,你都將能夠有太空去發光發熱,典型比如文案寫作、演講、項目管理、數據分析、創意策劃等等。

我們假想一下,假如一個人掌握了足夠多的“無需依賴於環境或工具的工作方法或技能”,ta對於“該如何選擇職業”方面的焦慮是不是會更輕一些?以及,ta在一個團隊裡可以貢獻和創造價值的可能性也會更大一些?

(2)你能否能讓自己的某項技能變得足夠強,以至於它能夠成為你手中的一柄尖刀,讓自己能夠在一片模糊的情況下一定能夠依靠它打開局面。

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技能或方法,有人對一項技能的熟悉程度也許只是“知曉”或“掌握”,但有人卻可以做到“精通”。

我的理解是,當你對於一項技能或工作方法已經可以做到“精通”,能夠勝過70%以上的人,“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你做的東西不一樣”的時候,你將擁有一種可能:任何時候當你的業務陷入困境時,你都能夠依靠這項技能為自己撕開一個突破口,從而避免業務持續在你手中停滯不前的局面。

比如說,一家網店,無論是其售賣的商品足夠便宜,每天推薦給你的商品足夠精準,店鋪裝修設計足夠精美,店鋪商品文案寫得足夠好,店鋪的客服MM足夠逗比有趣,最終都將有可能吸引到你成為它的顧客。當然,這裡的前提一定是最終的業務產出要能“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你做的東西不一樣”。

(3)你是否能夠養成強烈的“對業務目標負責”的意識,並能夠通過你手中的一系列工作來驅動某個核心業務指標發生變化。

通常來說,在工作中總是存在兩類典型的狀態,一類人的狀態,總是只能關注“事務的完成”,比如我到底發了多少篇文章,我回復了多少個用戶的谘詢,我辦了多少個活動等等,但對於“我在做的所有這些事是如何驅動我的業務增長和發展的”,他們卻往往答不上來。

而另一類人的狀態,則始終關注“我如何能夠更好驅動某項業務發展”,於是他們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會帶著清晰的目標指向,也許是發了20篇文章,最終能夠服務於用戶的活躍,也許是圍繞著100個用戶谘詢的問題梳理出來了一套SOP和轉化引導策略,最終能夠借此服務於付費用戶的轉化,也許是做了20個活動,最終就是要的更多品牌曝光和傳播。

這兩種狀態之間,存在質的區別,它意味著你腦海中是否已經開始初步形成了一些對於業務進行管理、拆解和驅動的思維模型——是否擁有這樣的意識和思維模型,最終將會導致隨著各種實踐經驗的增加,你最後是成了一個能乾好一堆具體執行動作但最終無法走到更高處的人,還是能夠成為一個當老闆給出一個戰略方向來的時候(比如也許就是我們的產品需要率先打入TOP50的互聯網公司),你能夠圍繞著該戰略目標進行有效的思考和拆解,制定出來一套打法,並最終能夠推動執行落地,最終帶著使命必達的意識去實現對應戰略目標的人。

以上3點只需做到任何一點,都能夠讓你在這個階段中的焦慮與不安大大減緩。而一旦能夠做到2點甚至3點,則已經可以具備條件,完成從價值區間2到價值區間3之間的過渡。

3關於價值區間3

價值區間3則是卡住另一大批人的另一關鍵節點,它典型出現在職業生涯的4-7歲——有無數人最終因為無法突破這一重桎梏,導致最終只能成為一個小團隊的中層Leader,而無法成為可以真正操盤和影響到一項業務生死的業務負責人。

從價值區間2到價值區間3,我覺得最難以突破的坎有兩個——

(1)是否能夠真的把自己的一線業務能力從“精良”做到“超級專精”,從而讓自己能夠成為該領域內的頭部,獲得最大的勢能;

(2)是否能夠在執行力和一線業務能力已經還不錯的情況下,還能夠習得和掌握一些“底層邏輯”,從而可以大大加速自己的成長速度。

依次解釋下。

首先是“精良”和“超級專精”的區別。這大抵就是你能夠從“勝過70%的同類人”,到你真的能夠成為行業類極其稀有的那5%的區別。而“頭部法則”始終都在發揮著作用,一旦你能夠成為一個領域內的前5%,你一定可以獲得這個領域內最多的紅利,N多資源都將會自動向你傾斜。

舉個例子,我的好朋友,也是前合夥人小馬宋,按照他的說法,其實在2012年我們一起創業之前,他都沒什麽名氣,他真正開始出名,就是從在第九課堂期間獨立策劃了一系列文案和創意作品(包括有名的“一個廣告文案的自白”系列),以及後來又策劃了“甲方閉嘴”等一系列活動之後,從而坐實了“文案界TOP5%”的位置,再之後,包括羅輯思維在內的一系列合作夥伴就開始自然找到了他,他也就此開啟了自己加速生長的路線。

其次是關於怎樣才算是掌握了所謂“底層邏輯”。也舉個例子,有兩個做電商的人,各自都做得還不錯他們在分別給我分享自己的店鋪經營方法論時,大概各自是這麽說的——

A:

在淘寶做店鋪運營,核心邏輯就是:如果鑽展和直通車的效果和獲客成本你能做得很低,能蹭上不少淘系的站內資源,再加上客服轉化效率夠高,基本你就能把一款產品推爆,再往後如果考慮擴品,就通過爆品導流就好了。

B:

做電商的運營,我總結下來其實需要考慮這樣幾個維度。


第一個,是商品的運營。比如一款女裝,從上架之初到最後退市淘汰,它會有自己特定的生命周期,你需要關注和考慮在這個生命周期內什麽時候出貨多,什麽時候出貨少,哪個階段該備多少貨,哪個階段要開始清倉,在整個生命周期內,管理好銷售、貨源和供應鏈,確保你能在這一個商品上獲得最大利潤。即使非季節性產品,也會因為產品迭代和需求的變化,經歷同樣的生命周期,因此,商品的運營和管理是我們最重要的基本功。


第二個維度,是店鋪的運營。通常來說,一個店鋪不太可能只有一款商品,一定是多個商品或者多個品類,所以你需要去考慮和梳理各個商品、各個品類之間的關係,哪些商品適合導流,哪些商品適合創造利潤,哪些商品適合放在一起關聯售賣,不同品類之間的關係是怎麽,如何將單品流量引入店鋪,並在店內進行流量分配和流轉傳遞,等等,這些問題在產品規劃和運營執行前需要先考慮清楚。


第三個維度,是大節奏的把握。其實就是你要知道你所在的這個行業的風口和趨勢規律在哪裡,如何借助節奏讓店鋪發展更快一些,搶佔有利位置,實現彎道超車。比如如果你做女裝,每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換季一定是恆定的,且每到此時用戶心裡也一定是蠢蠢欲動的,如果你能提前做好準備,在正確的時間節點上做好正確的動作,上新-推廣-打爆-甩貨,踩準節奏,一氣呵成,一定能獲得比其他人更多的收益,也給店鋪來年的運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再比如,從整個行業或者大電商平台來看,每年其實大風口式的節點就是平台級的大促活動,比如:6.18,雙十一,還有雙十二。這當中,如果你做淘系,雙十一是重中之重,一定是需要提前布下重兵拿下的天王山之戰。如果雙十一沒做好,你可能直接會損失掉一年中30%以上的銷量,在淘系這種競爭充分的平台,你退我進,這一役的失利還會給次年的運營增加難度。

你能看到,A和B兩個人,同樣做電商,但對事情理解的深度會有很大區別,A在關注的也許還是“怎麽利用淘寶獲利”,而B在關注的則已經是“如何針對N多商品的大盤來規劃好一個生意經營的邏輯”。

相比來說,你會發現,A其實可能很難把ta現有的經驗複用到其他行業中去,但如果是B,現在假如讓ta去操盤一個實體生意,又或是進入到另一個行業去做運營,我相信會有更大概率ta能夠做好。

這就是所謂“底層邏輯”帶來的差別——一些理解了一些事物最底層最根本規律的人,總是會發現,這樣的規律其實常常是能夠指導他們更多的行為能夠變得更好的。切記,到了一定階段,在一個領域內,與其關注方法技巧,我們更需要:找到那些少數能夠基於它演化出眾多創新的關鍵規則+深刻理解這些規則。

至於價值區間4,考慮到要講起來可能會太過抽象,以及真正進入到這個階段的人也確實較少,我們就先略過。如果將來有機會,我會專門抽空再聊。

上面講完了4個價值區間,不妨就再多說兩句,聊聊關於行業、公司等的選擇在價值區間的切換和進階過程中的影響——

普遍來講,假如你身處價值區間1和2之間,且還沒有非常明確的找到一件“自己足夠擅長和專精”的事,也許多更換幾個行業,並試著在過程中漸漸找到自己身上更突出的能力會是更好一些的選擇。

並且,對於身處價值區間1和2的新人,也許在小公司,可能會得到更多的成長機會——當然,如果是能夠身在一家大公司內的核心業務部門中,能夠充分接觸到一整套的工作方法和深刻理解其核心業務的運轉,也會是很好的選擇。

而一旦一個人完成積累,進入到價值區間3甚至往上的部分,則有幾種狀態可能是對於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較優的——

  1. 能夠跟著一個眼界、格局、視野、能力都非常出色的老大,從其言傳身教中持續學習;

  2. 能夠在自己並非完全沒有信心的狀態下獲得一個“自己獨立負責某個業務”的機會和挑戰;

  3. 能夠進入到大公司核心業務部門的中高層,從而系統學習大公司內部最核心、也含金量最高的一整套工作方法和業務流程;

最後,還是想再說一句,無論對於“學習”還是對於“職業成長”來說,“知道”與“做到”之間總是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的,當我們無法在“做到”上到達一個新的高度和臨界點之前,我們“知道”得更多,往往只會更痛苦。而當你的“做到”已經能夠到達一定水準後,“知道”得更多,對於你的成長和改變則往往能夠產生倍增的作用。

就好比,有人刷了一年的“知乎”,什麽變化也沒有發生,而我只是逛了3小時,就已經找到了6個課程素材,3個寫文案的轉化素材,以及3篇文章的潛在選題,如果真的付諸行動,你覺得它們會給我帶來多少收益?

因此,對更多人來說,在你到達那個“做到”的臨界點以前,最好更多關注如何能夠“做”得更扎實,這樣對你才更好。

如果你想試著“做”和“練”得更多,在2018,我和三節課仍會在這裡等你。

借此文,祝每一個人都能在2018年多一些扎實的收獲,少一些迷茫與焦慮。亦願你的2018可以不負自己。(完)

關於互聯網人的職業發展+成長,這可能是最好的一篇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