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曾國藩:人生逆境時,學會逆來順受,實為上策

喜歡我們的文章,不妨按照以下方式“置頂”吧!

來源|百家講壇“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下部1 逆來順受之法”——文字版

整理|人間煙火的新浪部落格部落格

在工作生活中,人難免會遇到困難挫折,甚至還會遇到別人的故意刁難陷害,那麽當面對這樣的人這樣的事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麽辦?

酈波老師從曾國藩的家書中為我們找到了答案。曾國藩曾在家書中提到「百端拂逆之時,只有逆來順受之法」。答案非常出乎意料,「逆來順受」這是一種非常消極的處事態度,尤其是推崇個性張揚的今天,更是被大眾所摒棄,但是最懂的處身立時的曾國藩,為什麽說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只有逆來順受之法,是什麽事情讓曾國藩發出這樣的人生感歎?他的這個“逆來順受”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內涵?

曾國藩在他的家訓裡頭,教育子女的時候,特別強調一點,面臨困難的時候,甚至是面臨別人的刁難的時候,如何運用這個行動的智慧?比如說他就提到,百端拂逆之時,只有逆來順受之法。——《曾國藩家書》逆來順受之法。

有人聽了奇怪了,逆來順受不是什麽好詞啊,我們現代漢語裡頭,逆來順受這個成語,多少有點貶義的意思,說這個人逆來順受,說明怎麽樣?說明這個人性格很懦弱、很膽小、很怕事。但是曾國藩,在古漢語裡用到的,這個逆來順受,它是沒有貶義色彩的,它就是講應事的一種行動智慧,是一個純客觀的描述。他那個逆來順受裡頭,到底包含著怎樣的內涵呢?那麽最懂得立身處世的曾國藩,為什麽說在困難挫折面前,只有逆來順受之法呢?那麽我們還是看一件事特別能說明,曾國藩這個“逆來順受之法的智慧和內涵。

在1860年10月份的時候。英法聯軍從天津登陸,一直打到北京城下,這時候鹹豐皇帝沒轍了,驚恐萬急之中怎麽辦呢?帶著他的三宮六院大小嬪妃,文武大臣開始逃,落荒而逃,逃哪兒去了呢?大家都知道,逃到熱河的避暑山莊去了,現在你看京城不保皇帝危險。這在古代就有一個說法了,各地駐守的部隊要緊急到北京去救皇上,保衛首都保衛皇上。這叫什麽呢?古代有一個詞叫“勤王”,所以現在一看鹹豐皇帝危機了,北京危急了。然後鹹豐皇帝趕快下旨,讓各地部隊到北京勤王。但問題是當時這個政府軍,主要是八旗和綠營根本沒有什麽戰鬥力,所以鹹豐皇帝第一個就想起了曾國藩來,趕快在逃難的過程中。下了一道聖旨給曾國藩,讓他趕快北上勤王。

曾國藩這個時候,拿到這個聖旨的時候,馬上眉頭就皺了,為什麽呢?眉頭之所以皺起來,是覺得讓他北上勤王德聖旨,有點古怪,古怪在哪呢?按道理鹹豐讓曾國藩帶兵北上勤王,他應該是主帥。應該讓他帶兵啊,沒有。沒提這茬兒,而是直接點兵點將,這個聖旨就要求曾國藩手下的鮑超帶霆軍,五千霆軍北上勤王,這個鮑超啊挺有名,字春霆。他原來手下的部隊叫“霆字營”。但是他特別能打仗,打仗特別凶,後來也是曾國藩手下一員悍將。然後成為曾國藩的心腹,所以他所帶的這個部隊,號稱霆軍,特別厲害。這個鹹豐讓曾國藩北上勤王,不讓曾國藩帶兵,而且隻點鮑超,隻點鮑超這手下五千霆軍,這實在太奇特了。

曾國藩就覺得納悶啊,不合常理啊,然後趕快動用他的情報機構,過不了兩天打探結果來了,為什麽鹹豐皇帝會下一道。特別奇特的聖旨呢?原來是有人給他出了主意,誰呢?僧格林沁手下的勝保,勝保這個人啊,曾國藩一想起來恨得牙都癢,為什麽呢?

勝保原來是滿族鑲白旗的統領,滿族人出身也是貴族,他原來啊,這個人其實沒有什麽才能,但是這個人的機遇比較好,勝保參加過圍剿北伐軍,所以因功受到提拔,但是一提拔,這家夥就得意忘形了,結果犯了很多錯,結果被皇帝一家夥貶到新疆去了,發配新疆,回來以後痛定思痛引以為戒,拚命的拍鹹豐的馬屁,後來鹹豐又重新啟用他,就讓他到安徽戰場,跑曾國藩地盤來了。

所以這個勝保啊,他因為戴罪立功跑到這來的,他手上沒兵啊。所以他就想盡了辦法挖曾國藩的牆角,不是拉曾國藩的部隊,然後就是搜降一些叛軍啊,然後跟曾國藩搶地盤,跟曾國藩鬥的恨厲害,曾國藩特別討厭這個人,這個人本事沒有,每次打仗都敗,但是心眼特壞,特喜歡玩小動作,所以當時人,因為他每次打仗都敗嗎,又因為他的名字叫勝保,勝利的勝,所以大家都給他起個外號叫敗保,剛好是個反義詞。

所以這個主意是勝保給鹹豐提的,曾國藩一看就明白了,這小子憋著壞,現在要勤王別的不說,現在要求把自己的霆軍挖過去,這是什麽?

這個霆軍調到北京之後,就歸屬勝保指揮,雖然名義上說是借的,但借人東西容易,還人東西就不容易了,是不是?什麽時候還是我說了算,不是你說了算。我就一直借著,我就一直佔著,你曾國藩拿我沒辦法,鮑軍號稱生力軍啊,精兵啊對不對,這叫什麽,這叫“鳩佔鵲巢”。

讓曾國藩特氣的是,這個鮑超啊他還是個傻子,他除了打仗凶,他沒什麽政治眼光,他一看皇上下的聖旨。皇帝親自點我,啊呀,這個心裡極度膨脹,天天高興的走路就跟飄一樣,恨不得曾國藩立刻下令,帶領五千霆軍北上勤王。這家夥是個傻子,嘴上又沒把門的,曾國藩又不能給他說明其中的要害,是不是啊。所以費了老鼻子勁才把他勸慰下來,說你等著,然後曾國藩就琢磨,你看這事明顯是勝保下的套,不能往裡頭跳,但問題是皇帝讓你北上勤王,你要敢拒絕的話,你要知道,曾國藩當時是文壇領袖,儒家知識分子的領袖,是不是,儒家最講究什麽?忠孝節義啊,現在君上又危險,讓你去救你還不去救,這就萬古罵名,你這個忠孝節義到哪裡去了,所以這個名義上又說不過去。——進退為難,有時候是自己不慎,有時是小人糾纏,楞人莽撞。

曾國藩非常為難,然後就寫了一封信,加急快信送往湖北,交給湘軍的第二大領導人胡林翼,問他怎麽辦?

其實曾國藩之所以寫信給胡林翼,也就是讓胡林翼幫自己承擔一下這個責任,他打定主意肯定不想去,明擺著是個套還往裡面鑽,把脖子往裡頭伸,拿不是傻瓜嗎,但是這個罪名太大,所以寫信給胡林翼,看看咱們這個領導班子一起來擔這個責任,不說是不是啊,結果胡林翼很快回信。

但回信大出曾國藩的意料之外,胡林翼說:“疆吏爭援,廷臣羽檄,均可不校;士女怨望,發為歌謠,稗史遊談,誣為方冊,吾為此懼。就是說朝廷上這些紛爭沒什麽可怕的,問題是咱們不去勤王,是不是,老百姓的嘴巴和那個史官史筆下面怎麽寫,這種事那是遺臭萬年的事,所謂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啊,對不對,老領導老朋友這種事咱不能做,就算裡頭有套,就算是個陷阱咱也得往下跳,知識分子都愛惜自己的羽毛,都愛惜自己的名聲,咱們這樣的人能辦這種事嗎?所以胡林翼也勸他,要往套裡頭跳,要往陷阱裡跳。

甚至一向飛揚跋扈,一向脾氣非常擰的曾國荃,曾國藩的弟弟這個時候也寫信勸他要慎重,不要一意孤行,但是曾國藩這個人啊擰起來,比他的那幾個弟弟還擰,曾國藩就打定主意先死托死扛,但這個死扛,和明著拒絕是一回事啊。

好在曾國藩這個人啊,經常能不恥下問,集思廣益,胸懷若谷這一點了不得,所以他百般無奈的時候,就向手底下的幕僚征求意見,曾國藩手底下的幕僚都是他的朋友,一般是他的朋友,甚至是學生下級,一聽老師為難個個都獻計獻策。但這幫知識分子,都是很迂腐的知識分子,大家都主張這個時候,一定要去北上勤王是不是,這是原則問題,有的人就跟著瞎起哄瞎嚷嚷。

曾國藩聽了半天突然發現有個家夥一直沒說話,他一看這人沒說話就覺得這人一定有話說,但不能當著這麽多人面說,一定要私底下跟他說,所以當時就退堂了回到屋,皺著眉頭就等著這人來,果然過了幾分鐘這人來敲門了,這個是誰呢?——親友的作用很大就在於此,舒難避險成就事業,要高人指點貴人幫襯!

如果拒絕勤王,不僅是抗旨不尊,而且還會留下千古罵名,如果去勤王就等於把自己苦心經營的精銳之師拱手讓給他人,曾國藩怎肯捨得?就在曾國藩無奈之際,一個人敲開了曾國藩的房門,這個人是誰呢?他有何良策呢?

這就是曾國藩唯一認可的私淑弟子,他寄予重大期望,也是刻意培養的政治接班人李鴻章。

李鴻章當時只不過是曾國藩幕府中的一個文字秘書,說這個李鴻章開門進來未說話先一笑,說老師我有一計,可讓老師既不違心又不為難。

曾國藩一聽年輕人啊口出狂言,直接就問他,你說勤王一事改不改去啊,李鴻章的回答出乎曾國藩意料之外,李鴻章一笑說勤王之說老師明鑒,這個勤王之說根本就是一句空話,曾國藩一愣,此話何講,這是什麽意思啊?這個李鴻章說,老師你看這個勤王是為了什麽,是因為皇上危急了,所以咱們得去勤王,但是皇上到底有沒有危險呢?根本沒危險,為什麽呢?是因為這個英法聯軍他打進北京啊,他不是為了要皇上的命,他是為了要殺皇上佔江山佔土地嗎?不是,洋人的特點是什麽?他是為了追求利益來的,他是為了要白銀要東西,他要東西,他要利益,只要他能得到利益的滿足,他就會退兵的,況且鹹豐臨跑的時候,留一個人在北京這個人很關鍵,這個人就是奕䜣

奕䜣

奕䜣有個外號啊,叫鬼子六啊,奕䜣跟洋人的關係向來很好,而且擅長和洋人和談,有奕䜣在英法聯軍肯定最後能和談成,所以勤王之說他是一句空話沒必要,這個倒是出乎曾國藩意料之外,他沒想到這一層。

覺得眼前一亮,那就是說勤王沒必要去了,李鴻章一聽一搖頭,老師你怎麽能這麽想,勤王不去那不是給天下罵名嗎,咱們做人做到丟人丟到份了。

曾國藩一聽,勤王沒意義還非得去,你這不是白說麽,等於沒說。曾國藩也是老謀深算啊,然後不說話,等著看李鴻章有什麽想法,李鴻章也不說話很得意賣關子,後曾國藩一瞪他,他看老師一瞪他,微微一笑站起身來,也不說話到書案上拿起筆來寫了八個大字,哪八個大字呢叫“按兵請旨,切勿稍動”哎呀。

曾國藩一看豁然開朗,這李鴻章什麽意思呢?,就是說這個事過不了多久,北京那邊鬼子六奕䜣肯定和英法聯軍有個和談,估計這會和談都快差不多要成了,現在聖旨不是要調鮑超的霆軍嗎,直接去勤王嗎這不太合常理。你應該趕快給鹹豐請旨說勤王事關重大,一個鮑超只不過是我手下一員將領,恐怕不足以應命,我覺得應該湘軍兩大統領或者我曾國藩,或者胡林翼必須有一個人親自帶兵北上,來解救皇上您,那應該是我們做的事情對不對,至於是我曾國藩去呢?還是胡林翼去呢?這個的皇上您定奪,我們不好自己決定,所以趕快八百裡加急公文請旨,李鴻章說這一請旨,然後旨意一回復,這一來一去他路上它得耗時間啊,所以這個時間,等到皇帝那邊的旨意來了,我估計北京那邊已經和談了,這事就沒意義了對不對,然後你看,咱們湘軍的忠心也表了,到最後這個勝保的套子,你也不用跳進去了,其實你不用動。

曾國藩聽完李鴻章的說法,立馬八百裡加急公文趕快請旨,還緊急調動了上萬人馬,隨時整軍待發做出一副隨時北上勤王德樣子。果然請旨公文才去還沒批複回來,鬼子六奕不負李鴻章的重望,已經在北京和談成功了,英法聯軍就是為了利益在火燒圓明園,大肆劫掠一番之後推出北京,然後朝廷下旨不用勤王樂,原地歇著就行了。

從這件事以後曾國藩感慨啊,感慨萬千所以他在日記裡寫過一段話:“古人辦事掣肘之處,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借人之拂逆,以磨礪我之德性,其庶己呼。就是說事掣肘之處,拂逆之端,這不是事情為難你,就是別人刁難你,從古至今要辦一些大事,總要面臨這種困難艱苦,甚至是別人的蓄意刁難,一個有大志向的人,曾國藩說的很冠冕堂皇,他說是借這種事磨礪我的品性啊,說的很冠冕堂皇其實是什麽?要訓練自己,訓練自己辦事情的智慧,智慧說到底其實是什麽呢?“百端拂逆之時”,“只有逆來順受之法”,就是遇到困難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要多動腦,多化解少拒絕的一種智慧。但是曾國藩理解這個多化解少拒絕,還不止這件事情。——李鴻章分析的通透,當真是聰明絕頂。

當我們遇到困難挫折,甚至是被人刁難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麽辦?曾國藩曾在家書中提到“百端拂逆之時”,“只有逆來順受之法”。酈波老師把曾國藩這個逆來順受之法總結為六個字“多化解少拒絕”。

關於這個多化解少拒絕主要有三點,特別重要的內涵。

首先第一個就是從那個系統的角度來看,簡單的拒絕,往往會對一個系統造成破壞。當然有人可能會說,你這也太誇大了,曾國藩哪懂什麽系統論啊。他那個時候還沒有體系論,曾國藩不知道這個概念,但不代表他沒有這個意識。

曾國藩說,“大凡辦一事,其中常有曲折互動之處,一竊不通,則處處綁窒矣。”就是說辦事的時候,這裡頭有許多環節他是一個整體,這裡頭就是一個矛盾匯集的地方,這個地方一處不通,一地方解決不好,滿盤皆輸,這個地方特別講究做事的智慧方法得講方法,不可憑意氣,不能簡單的拒絕了事。

簡單的拒絕激化矛盾。不僅不會解決矛盾,很多時候還會激化矛盾,現在我們生活裡頭,很多人推崇一句話,要敢於說不,要敢於敢於拒絕,很多人推崇這句話,但我覺得過猶不及為什麽呢?形式大於內容,胡林翼都勸他不能拒絕勤王。像嵇康怎麽死的?正是簡單的拒絕導致的。。。。嵇康彈琴《廣陵散》,從容赴難。嵇康之死本因道不同不相與謀,而阮籍講究得多,裝傻。遇到這樣的清況,就喝醉,司馬昭也沒辦法了。嵇康是陝意思仇,為此送了生命,卻不值得,這種拒絕難日角受。

第二,逆來順受不早屈從,是化解。四兩撥千斤的智慧。“大約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爭圓融,行得通也。”一個聰明人要有志向,能達就是做事的智慧,圓融,像打太板一樣。講究四兩撥千斤,踢皮球不解決問題,但太板卻能解決問題。太極劃動四兩撥千斤,是化勁。這不是避讓,退縮,為哭局境界的智慧。——書法、太極、做事有相同之處,都有欲左先右,欲上先下,講究圓潤化解,少鋒芒。首先要靜心,不能急躁,所謂事勿忙忙多錯,寬轉彎勿觸棱。定靜生智慧靈光乍現辦法來臨。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