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甲午戰敗後,大清當權者中他輸得最慘,不是李鴻章

中日甲午開戰之前,由於大清的軍隊在朝鮮戰場上對日作戰的失利,李鴻章力主避戰,要求與日本和解,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理由:“近年部議停購船械,自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後,我軍未購一船。”

據《劍橋中國晚清史》記載,當時朝廷每年撥給北洋水師的軍費預算是五百萬兩,可實際上,光緒十四年後卻未購一船,未添一炮。

《中國海軍大事記》光緒十七年(1891年)載:

“四月,戶部決定: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暫停兩年,所有銀子解部充餉。”

從1883年到1895年的十多年的時間裡,中國沒有增一艘艦艇,炮彈也是奇缺。定遠艦上的巨炮炮彈只有一枚,鎮遠艦也只有兩枚,其他小口徑的炮彈也沒多少。當時正向外國訂購一艘快船,因資金問題而被迫中輟,結果此船被日本人購去,這就是日本戰艦“吉野”號。

那應該撥發的銀子到哪裡去了?原來卡在了主管戶部的翁同龢手中,他為何對北洋水師這麽刻薄,偏要給他們刁難?因為北洋水師,是李鴻章一手組建,牢牢控制在手裡的海軍力量。翁同龢和李鴻章倆人歷史上有過節。

當年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在太平天國晚期為安徽巡撫,定遠被圍時棄城逃跑,犯了失守封疆之罪。

曾國藩令其戴罪立功,居然又因為失職而激起內部兵變互相殘殺,導致壽州失守,罪無可赦,曾國藩只好上奏劾疏,而捉刀之人正是李鴻章。

由於劾疏措辭嚴峻,罪責又赫然難逃,翁父雖是同治皇帝的師傅,太后也無法進行寬免,翁同書被判了“斬監候”,翁父情急之下,氣絕身亡。

皇帝太后以“眷念師誼”為借口,將翁同書從輕發落,充軍新疆了事。父親死亡,兄長流放,這些雖然都是曾國藩一手促成,但李鴻章下筆過於狠毒。從此後翁同龢便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後來他主管戶部,負責軍費的劃撥,這下子可逮著報復的機會了,於是就出現上面敘述的局面。

現在中日之間拔劍弩張,形勢十分嚴峻。以“帝師”翁同龢為代表的清流派,堅決主張和日本開戰。在他的影響下,光緒帝逐漸接受了這些清流們的主張,力主開戰。

翁同龢主戰,其內心的想法是什麽呢?翁同龢的得意弟子,後來曾任袁世凱總統顧問的王伯恭在他的回憶中記載了師生之間的一段對話,翁同龢的回答頗耐人尋味:

常熟言合肥治軍數十年,屢平大憝,今北洋海陸兩軍,如火如荼,豈不堪一戰耶?余謂知己知彼者,乃可望百戰百勝,今確知己不如彼,安可望勝?常熟言吾正欲試其良楛,以為整頓他也。(《蜷廬隨筆》清·王伯恭)

在“愛國口號”下的真實目的,竟然是為了摸清對手的實力,為將來的刁難預做準備,真的是“良苦用心”啊!

在當時中國的海軍力量,北方有北洋水師,南方則有南洋水師、馬尾船政水師、廣東水師等海上力量。其中南洋水師擁有“開濟”級、“南琛”級等五艘裝備8英寸主炮的2000噸級巡洋艦,頗具實力。

早在黃海海戰之前,光緒就下了詔令,命南洋水師北上馳援。但時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出於保存實力等原因,以各種理由托辭推諉,最終使得南洋水師未能參戰。

陸地上也同樣,當時的山東巡撫是清流派的重要成員之一李秉衡。日本為了徹底殲滅北洋水師,遂決定在山東登陸,攻佔威海衛炮台,以對北洋水師形成內外夾擊之勢。

此時被困在劉公島上的北洋水師, 多麽希望能有援軍出現啊!可是山東半島上的清軍卻一直按兵不動。最終,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北洋護軍統領張文宣、鎮遠管帶楊用霖等人以身殉國,導致全軍覆沒。

甲午海戰,雖然名義上是大清國和日本開戰,實際上卻變成了“以一人敵一國。” (梁啟超評價)戰爭的結局是不言而喻的。

甲午戰敗後,要和日本人談判,這時誰都不出頭了。誰造成的爛攤子誰去打掃吧。於是中日談判的重任,又落到李鴻章頭上,最後簽訂了冤罪殺機的《馬關條約》,割地賠款。

馬關條約簽訂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康有為等發動公車上書,掀起維新變法的高潮。這時,李鴻章真成了風箱裡頭的老鼠,兩頭受氣了。首先,是畏敵怯戰,最後導致慘敗;然後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

於是他就成了大清政府的替罪羊,被解除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要知道,他在這個位置上坐了25年之久啊!

1899 年12 月,在沉寂4年後,李鴻章再次被啟用,改任兩廣總督。

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清朝國宣布與各國進入戰爭狀態。但這個結局並不出意外,丟了首都的大清政府只得來為自己的莽撞行為來買單了,沒有別的人選,還是李鴻章。最後簽下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一單賠款條約—— 《辛醜條約》。

簽字回來後,李鴻章大口吐血,不久便病逝於北京。享年79歲。

李鴻章死後,皇帝詔贈為太傅,晉封一等侯爵、諡文忠, 並建京師祠,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的僅此一人。他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當時力求主戰的“帝師”所進行的表演,甲午戰敗後,翁同龢千方百計逃避責任,將所有責任都推到李鴻章的頭上,認為是李接戰不力,甚至提議將其斬首。此外還稱慈禧太后修頤和園挪用了海軍軍費,這一盆汙水潑的,留下日後自己無法翻身的禍根。

由於當時是光緒帝主政,甲午戰敗之後,對他的形象大打折扣。反思過來後,對各方的不配合很生氣,同時對堅決主戰的翁同龢這些清流也有了看法。

此時光緒帝為了擺脫被動局面,和康有為接觸甚密,考慮要進行變法。但此時翁同龢為了爭寵,又向光緒進讒言。當時是他推薦的康有為,現在又詆毀他,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讓光緒聯想到反覆小人這麽一個詞語。

翁同龢以帝師自居,對光緒言語失禮。據時人記載,一次與光緒爭執,翁同龢竟持硯投光緒,雖未擊中,但墨汁濺在光緒衣服上。

恭親王奕訢病重期間,光緒帝曾問起身後事,為即將開始的變法向恭親王征詢意見,並問朝中人物誰可大用?恭親王的回答是,李鴻章是最佳人選。但因甲午戰敗剛被免職,一時難以重用,目前救急的人選中央只有榮祿、地方上只有張之洞、裕祿三人“可任艱危”。

光緒帝專門問起了老師翁同龢,是否可以擔當大任?他對翁氏的評價是很重的八個字:居心叵測,怙勢弄權!

恭親王斬釘截鐵地說,他讓清政府“十數年之教育,數千萬之海軍,覆於一旦,不得已割地求和”,“皇上若重用翁同龢,便是聚九州之鐵,亦不能鑄此大錯!”

榮祿對他的評價是:常熟奸狡成性,真有令人不可思議者 。

1898年6月15日,翁同龢像往常一樣入宮上班,批閱各地報來的奏折。一直到早朝準備進入朝堂時,忽然起了變化,宮中主事說,皇帝請翁師傅暫時不要進來!

翁同龢等在外面閑坐看雨,他萬萬想不到他等到的,是一份宣告他政治生涯終結的朱諭:

“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近來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樞機之任。本應查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在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著即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不準滋生事端,以為大臣居心險詐者戒。"

皇帝的這道詔書,不光是政治上判了翁同龢的死刑,而交地方官管理,則意味著喪失人生行動自由,這一點,甚至連庶人都不如了。

1904年,翁同龢卒於家,年享七十五遂。

翁同龢死後,慶王按過去朝廷的慣例為他申請撫恤,光緒大怒,歷數翁同龢許多誤國之罪,首要一條罪狀就是甲午的戰敗。

慈禧聽後不吱聲,慶王便不敢再言。就這樣,翁同龢成了大清國唯一一個沒有在死後得到皇家撫恤的大清重臣。

但這還不是最慘的。據史料,翁同龢還是一個天閹之人,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那個朝代,絕後,這才是他此生最大的悲哀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蜷廬隨筆》、《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翁同龢年譜長編》等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