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鹹豐皇帝鼓勵大臣說真話 曾國藩便嚴厲批評了他一通

1831年,道光皇帝去世,鹹豐皇帝即位。

鹹豐皇帝即位之初,頗有振作之心。他罷斥了朝廷裡的主和派代表人物穆彰阿、耆英,大膽任用肅順等改革派官員。他每天勤奮工作,親自批閱奏章,不像父親道光皇帝那樣,在晚年時主要靠軍機大臣擬旨。

不僅如此,鹹豐皇帝還下詔廣開言路,鼓勵大臣說真話,給朝廷提意見,“皆得據實直陳,封章密奏”。

一石激起千層浪。鹹豐皇帝這個決定,就像一股清新的微風,吹進讓人昏昏欲睡的政壇。就像曾國藩所言:“十餘年間,九卿無一人陳時政之得失,司道無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緘默,一時之風氣,有不解其所以然者。科道間有奏疏,而從無一言及主德之隆替,無一折彈大臣之過失。”這是說,十年來,大臣從來不說國家有什麽嚴重問題,地方上有什麽弊病。負責進諫的官員,也從不指出皇帝的失誤,彈劾大臣的過錯。

包括曾國藩在內,許多大臣都奮筆疾書,積極建言獻策,奏折就像雪片一樣,飛到鹹豐皇帝的案前。曾國藩接二連三地寫了《應詔陳言疏》《條陳日講事宜疏》《議汰兵疏》《備陳民間疾苦疏》《平銀價疏》等多道奏疏,從政治、經濟、社會、財政等方面,對清朝面臨的各種危機進行了全面的梳理,並一一提出對應之策。

對於這些奏折,鹹豐皇帝最初還看得津津有味,聚精會神。可是,當越來越多的奏折擺在他面前時,他就有些不耐煩了。到了後來,大臣再給他提意見,他要麽草草讀一個開頭,批個好,扔在一邊;要麽直接就駁回了。

更有甚者,鹹豐皇帝在召見大臣時,動不動就說“朕自持之”“豈容臣下更參末議”,一幅“大清是我的,我愛怎地就怎地”的樣子。

對於鹹豐皇帝這種“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態度,曾國藩很不滿意。1851年,曾國藩已經40歲出頭。在官場混了10多年的他,照說也該有了處事圓滑的生存技巧,但他在關鍵時候,還是顯現出“憤青”的一面。曾國藩決定,再上一道措辭激烈的奏折。

這封奏折叫《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在奏折裡,曾國藩將矛頭直接對準鹹豐皇帝,指出了他存在的3個缺點。一是精於小節,疏於大計。二是徒尚文飾,不求實際。三是剛愎自用,飾非拒諫。“此三者,辨之於早,只在畿微之間;若待其弊既成而後挽之,則難為力矣。”這是說,這3個缺點如果及早改正,還不怕。任由發展下去,形成了弊病就無能為力了。

鹹豐皇帝收到曾國藩的奏折後,是什麽樣的反應?《曾胡譚薈》記載:“帝覽奏大怒,大怒,捽諸地,立召軍機大臣,欲罪之。”鹹豐皇帝的暴脾氣當場就發作了,將曾國藩的奏折扔到地上,馬上召集軍機大臣,要治曾國藩的罪。

平心而論,曾國藩這封奏折的確犯了大忌。唐朝、宋朝、明朝時期,大臣經常上奏折批評皇帝,皇帝並不會覺得是對自己的冒犯。可到了清朝,君臣之間,界限分明。大臣再也不敢像前朝那樣,動輒對皇帝進行批評了。別說批評,就連尋常奏折,在撰寫時也要字斟句酌,反覆考量,生怕一不小心就犯了皇帝的忌諱,搞不好人頭掉地。

眼看曾國藩大禍臨頭,幸好祁寯藻、季芝昌等大學士站出來幫他求情,平息了鹹豐皇帝的怒火。後來,鹹豐皇帝為了表示自己的寬宏大量,頒發了一道上諭,在為自己辯解之外,還是表揚了曾國藩一番:“曾國藩條陳一折,朕詳加披覽,意在陳善責難,預防流弊,雖迂腐欠通,意尚可取。”

鹹豐皇帝最後交底了:“朕思為君之難,諸臣亦當思為臣之不易,交相谘儆,坐言起行,庶國家可收實效也。”當皇帝有皇帝的難處,當大臣也有大臣的不易。咱們以後就好好乾吧。

不過,雖然這次鹹豐皇帝沒有為難曾國藩,可後來還是給他穿了不少“小鞋”。曾國藩開創性地建立了湘軍,成為抵抗太平軍的中流砥柱,鹹豐皇帝卻一直捨不得給權,一度還氣得曾國藩離開軍隊,回老家奔喪。鹹豐皇帝在死前一年,才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

【參考資料:《曾國藩全集·奏稿》《清史稿》《清實錄》《曾胡譚薈》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