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任正非再談基礎研究,對芯片意味著什麽

“我們公司為什麽要搞基礎研究?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太快了,傳統的產學研模式,趕不上市場需求的發展速度。”

8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學微信公眾號發布了題為《如果有人擰熄了燈塔,我們怎麽航行》的任正非在高校座談時的發言紀要,“基礎研究”在文中屢屢被提及。

當下,華為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但在這篇文章中,任正非並沒有著墨於芯片本身,而是聚焦在基礎研究。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

回歸基礎科學

不得不承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在曲折中前行,似乎陷入了一個被無限向上追溯的困境:

發現芯片被卡脖子後,芯片設計領域有了華為海思“一夜轉正”,但隨後發現:還需要代工領域突破;當中芯國際攻堅芯片代工製造時,卻又發現:需要設備環節突破;當中微公司、北方華創在這方面有所收獲時,卻又發現:設備核心零組件又身不由己;當零組件也有所進展時,又發現:芯片材料還是被卡脖子……

芯片的來源是矽,也就是砂子,這正是地球上最不缺的東西。但要想“點石成金”,背後卻是無數基礎研究的不斷鑽研。

正如任正非高校座談會談及,土耳其Arikan教授一篇數學論文,十年後變成5G的熊熊大火;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蘇聯科學家彼得·烏菲姆采夫發表的一篇鑽石切面可以散射無線電波的論文,20年後美國造出了隱身的F22;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科學院吳仲華教授的三元流動理論對噴氣式發動機的等熵切面計算法,奠基了今天的航空發動機產業;又如現代化學的分子科學進步,人類合成材料可能由計算機進行分子編輯來完成,這也是一個天翻地覆的技術變化。

信息化發展進程更是如此,比如一部手機,背後其實都是基礎研究的原理,包括量子力學、相對論等等,而材料、加工等基礎研究,才是後續行業應用、提升生產力的基石。

過去幾十年,我國成為“世界工廠”,在技術應用層面全球領先,但在底層的核心技術研究,包括材料、製造裝備等領域,仍與國外有差距,原始創新力不足。

很遺憾,我們這塊投入是遠遠不足的。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201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為1335.6億元,比上年增長22.5%,基礎研究佔比首次突破6%,儘管有所提高,但與基礎研究佔比與發達國家普遍15%以上的水準相比差距仍然較大。

從日本的突圍看轉型方向

其實,類似中國的經歷,也同樣在日本出現過。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美國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發起“突襲”,很快,日本就從全球第一半導體強國寶座上跌落,松下、東芝、富士通等半導體部門先後被出售。

避其鋒芒,日本選擇進軍高精尖材料,並在關鍵時刻彰顯“功底”。去年7月初,日本對韓國祭出出口管制令,加強光刻膠、氟化氫和氟化聚醯亞胺等3項半導體關鍵材料對韓國的出口管制。

就產值而言,這些關鍵材料不起眼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卻可以讓整個產業鏈停擺,比如,日企的氟聚酰亞胺和光阻劑分別佔全球產量的大約90%,氟化氫佔大約70%,韓國幾乎找不到替代供應渠道,這也使得三星高度緊張,掌門人李在鎔火速前往日本展開緊急磋商。

這也不僅僅是日本在半導體原材料上有所突破。2019年10月,日本吉野彰教授獲得當年諾貝爾化學獲獎,以表彰他們為鋰電池的發展所作的貢獻。這也是日本繼2000年以來的第7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第19位諾貝爾獎得主。這著實令人驚歎。

仰望科學星空的突破之舉,即便無法馬上投入應用、實現商業和社會價值,但也為未來發展提供無限可能。

在關鍵核心環節掌握話語權

對集成電路產業來說,模仿、跟隨的模式已走到盡頭,但產業的日新月異,也在創造的新機會。謀劃從底層構建開始構建自己的技術產業生態,探索適合中國的發展模式箭在弦上。

一方面,國產材料、設備、工藝要盡快“補洞”,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集成電路是一個全球化非常徹底的產業,難以全部都自己做,正如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魏少軍所言,國內目前都在提“國產替代”,但是到底要替代什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替代是要用先進的東西替代落後的東西,而不是要用落後的東西替代人家落後的東西,那是沒希望的。

另一方面,中國要以更大的開放姿態,融入全球產業鏈中,並在一些關鍵環節集中突破,從“人無我有、人有我強”,到全球產業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全盤封閉的國產替代,反而更容易遭遇邊緣化。

目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更多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投入總量看似很大,但是單個項目投入強度不足,長期積累下來看似什麽都有,實際上真正用的時候什麽都沒有;與其面面俱到“撒胡椒面”,不如在關鍵核心環節佔據高地,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與其苦苦追趕,不如在某個領域掌握核心科技,等待產業鏈成熟並用上該技術。如此,任何霸權揮舞大棒時也是要忌憚三分。

探索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自身的發展新路徑,無法急功近利,終究是要回到對基礎科研領域的持續投入,探索舉國體制下的研發支持、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模式。

正如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所強調,各類企業都要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做徹底,把技術做到極致,在本專業內不亞於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任何企業。我們也同樣需要對準基礎研究的“城牆口”衝鋒,借助基礎研究的溢出效應,方能在產業鏈環節中佔據話語權。

【作者】郜小平

【作者】 郜小平

南方產業觀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