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城市“芯”征程

每經記者:楊歡 劉豔美 實習記者:劉美琳 每經編輯:江然

“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裡,那就好比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今天上午九點,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深圳華為總部參加媒體圓桌會。這是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15日宣布將華為列入所謂“實體清單”,要求任何向華為出售產品的美國公司必須獲得許可特批後,任正非首次接受國內媒體採訪。

談及國內芯片行業的發展,任正非指出,“目前這種形勢,我們確實會受到影響,但也能刺激中國踏踏實實發展電子工業。過去的方針是砸錢,芯片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等。”

在此之前,針對美國的禁令,任正非已公開表示:“即使高通和其他美國供應商不向華為出售芯片,華為也‘沒問題’,因為‘我們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

他的底氣來源於幾年前華為堅定發展自研芯片的戰略。5月17日,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發內部郵件稱,“今天,是歷史的選擇,所有我們曾經打造的備胎,一夜之間全部轉"正"!”

過去,很多國產芯片公司往往只能作為整機廠的“備胎”,甚至連“備胎”資格也沒有。2018年的一組數據,中國的芯片市場需求佔全球50%以上,部分芯片佔70%~80%,而90%依賴於進口,國產芯片只能自供8%左右。

不可否認,在當前國際環境下,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在某種程度上迎來了發展機遇。國內很多城市都在加大投資力度和政策支持,將其作為重點發展的高科技產業,有媒體統計,從2018年以來,已有十多個城市緊鑼密鼓地推出集成電路政策。

傳統重鎮再發力

說到國內半導體產業實力,大家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長三角,依賴於從上海異塵餘生到周邊的完善產業鏈配套,加上當地高校培養的人才,該地區的半導體產業地位不可撼動。

以“龍頭”上海為例,2018年上海集成電路產業銷售規模達1450億元,佔全國的1/5。作為集成電路的傳統重鎮,在這裡誕生了我國第一條8英寸生產線、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領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國內第一條完全由國資控股的12英寸生產線……

早在今年3月下旬,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在調研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時就曾強調,集成電路是國之重器。打造集成電路產業高地,既是國家賦予上海的重大任務,也是上海發揮自身優勢、服務國家戰略的職責使命。

今天下午,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到,將全力打造集成電路創新高地。

具體而言,上海市經信委總工程師張英表示,上海將進一步突破製造工藝、核心設備、矽片製造等核心關鍵技術與產品,加快向積塔半導體、中芯國際、華力二期等重大產業項目的建設,推動集成電路、智能傳感器兩個國家創新中心的能力提升,加快行業共性技術的支撐,全面啟動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的建設,推動龍頭企業的落地。

另一個正在發力的城市是深圳。作為華為的總部所在地,5月初,深圳市政府正式下發《深圳市進一步推動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以及配套的《關於加快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乾措施》。

“突破短板,補齊芯片製造和先進封測缺失環節”是該《行動計劃》的首要任務。

其中,深圳計劃引進芯片製造生產線,定位28納米及以下先進製造工藝和射頻、功率、傳感器、顯示驅動等高端特色工藝,加強與全球集成電路製造龍頭企業的合作,投資建設1-2條8-12英寸生產線。

作為全國新興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陣地,深圳的集成電路產業不論是在水準,還是產業規模上都一直走在前列。

中國半導體協會數據顯示,去年深圳集成電路行業實現銷售收入897.94億元,其中IC設計業銷售額為758.7億元,已連續6年位居全國芯片設計行業第一。

此外,背靠粵港澳大灣區,深圳的資源優勢明顯。如廣州市半導體協會會長陳衛所言,“粵港澳地區的半導體產業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廣州擅長集成電路應用市場開發,深圳的集成電路設計業規模多年穩居全國第一,澳門的模擬芯片研發處於世界領先水準,香港則是對接國際市場和科研交流的重要窗口。”

目前,深圳已連同廣州、珠海、香港、澳門,五地一起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半導體產業聯盟,共同搭建粵港澳大灣區半導體產業平台,進一步深化內地和港澳交流合作,提升灣區半導體產業競爭力。

新興勢力正崛起

除上述兩大“龍頭”外,自2014年以來,各大城市也開始“跑步”入場,布局集成電路產業。其中,以杭州、無錫、蘇州、南京、合肥、武漢、成都及西安等表現最為矚目。

以杭州為例,作為全國七大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之一,浙江80%以上設計企業和90%以上設計業務收入都集中在杭州。2018年,杭州集成電路設計銷售額同比增長57.56%,首次超越100億元,位列深圳、北京及上海之後。

不過,杭州也有明顯“軟肋”——“設計強,製造弱”。很長時間以來,杭州甚至連一條集成電路代工生產線都沒有。如何改變“跛腳”走路格局?2017年9月,《杭州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規劃》出爐,明確提出“以設計帶動製造”發展思路。至於成績如何,還需時間檢驗。

同處長三角的南京也提出,舉全市之力打造“全省第一、全國前三、全球有影響力”的集成電路產業地標。

在上周於南京舉行的世界半導體大會上,南京市長藍紹敏透露,南京已集聚包括台積電等龍頭在內的近260家集成電路企業。當前,南京正重點打造“芯片之城”——江北新區。根據目標,到2020年,新區將集聚集成電路企業超300家,集成電路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中西部地區,成都與西安也在頻頻發力。

2017年,成都集成電路產業實現產值超670億元,僅次於上海、北京、深圳等“第一梯隊”。總體來看,隨著英特爾、華為、德州儀器、恩智浦、紫光等一批行業龍頭相繼落地,成都已形成貫穿設計、製造、封測及軟硬體配套的完整產業鏈。

但尷尬的是,核心研發設計環節,在成都集成電路產業中佔比不到10%。為此,去年11月,成都發布《支持集成電路設計業加快發展若乾政策》,意圖大力補足短板。

西安集成電路產業近幾年也發展迅猛。2011年至2017年,西安集成電路產業產值從100多億元增至600多億元,複合增長率超30%。

這其中,不得不提到世界最大閃存和記憶體芯片製造商——三星電子。2014年,總投資達100億美元的三星電子存儲芯片一期項目在西安投產,帶動100多家配套企業落戶,西安也由此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此前有消息稱,三星將在西安擴建二期項目,總投資超140億美元。不過目前來看,這一投資還存在不確定性。

突破的核心點

中國的芯片產業在高速發展,2004年至2018年,中國芯片產業總值從545億元漲到了6532億元,平均增長速度是當期全球增長速度的四倍左右。然而不可忽略的是,現階段我國的芯片發展仍存在一些挑戰。

首先是相關專業人才缺口巨大。《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7-2018)》指出,到2020年,我國集成電路行業人才需求規模約72萬人左右,而我國現有人才存量40萬人,專業人才缺口將達32萬人。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於燮康表示,如果說現在集成電路的人才缺口是30萬,那麽未來隨著芯片需求的增加,人才缺口只會越來越大。

他以一組數據對比道:2018年全國本碩博畢業生數量超過800萬人,但集成電路專業領域的高校畢業生中,只有3萬人進入本行業就業。

人才缺口又造成了惡意競爭現象,進而加劇了生產成本。清華大學微電子研究所所長魏少軍曾做過一個統計,“中國大陸從事芯片設計的工程師,平均薪酬已經高於台灣。我們的產品沒有人家好,但是成本卻比人家高。”

對此,芯謀研究院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認為,首要的是高校應盡快擴大相關專業的招生名額。“半導體是一個綜合學科,不僅是集成電路和電子,包括數學、物理、化學、材料、機械等半導體相關學科的招生指標都應大幅提高。”

此外,顧文軍也呼籲把微電子學科提升為一級學科。專業人才需“提量”,也需“提質”。他尤其提到了團隊分散對芯片行業發展的衝擊。在他眼中,半導體是一份依靠企業競爭和規模競爭,依靠團隊合作而非單打獨鬥的行業。

“個別人利用地方政府對半導體的高度重視,甚至出現了今年在A設立公司拿到資金,第二年再流竄到B地,第三年再到C地。人分散開來,甚至出現了以創業為職業的現象。”這對於行業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的一個副作用,就是全民大造集成電路。對此,魏少軍曾坦言,“集成電路並不是一個能夠遍地開花的事情。”

在顧文軍看來,集成電路行業本身是一個高度市場化、高度專業化、高額投資的行業,“發展集成電路對一個地區的經濟實力、產業環境、人才素質的要求都極高。”

當前各大地方政府積極投身“芯片大戰”,但與此同時也需更加謹慎。如顧文軍所言,“要讓實力不夠的地方政府敬而遠之,讓有實力的地方政府大力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