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半年基金自購近20億元 逼近去年全年水準

  債券型基金自購金額達12.51億元,佔自購總額的63.79%

  ■本報見習記者 王明山 

  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的震蕩下行,使得公募基金陷入“好做不好發”的窘境。而對於基金公司來說,他們也有自己的應對策略——自購旗下基金:既能有效保證旗下新基金完成募集,又能與投資者共同承擔風險以提高投資者信心。

  《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共有62家基金公司自購旗下基金近20億元,與去年上半年10億元的自購金額相比幾乎翻倍,已經逼近去年全年23億元的總自購金額。從基金自購產品類型來看,依然以低風險固收類產品為主,債券型今年上半年的自購金額達到12.51億元,佔上半年自購總額的63.79%。

  上半年自購近20億元

  債基成自購“大戶

  基金公司自購旗下基金產品的行為一直存在比較多的爭議,爭議集中在“自購行為是否表明基金公司對後市的判斷”和“基金公司自購的產品是否會有更高的超額收益”這兩個問題上。今年上半年A股市場持續下跌,很多優質標的的估值水準也已經跌落至歷史地位,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各基金公司也加大了對旗下產品的自購力度。

  《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共有62家基金公司不同程度地自購了旗下的基金產品,累計自購金額達到19.61億元。而在去年上半年,僅有23家基金公司自購旗下基金,自購總金額僅為10.01億元,今年上半年的自購金額同比幾乎翻倍;即便是與去年全年相比,今年上半年近20億元的自購金額也已經逼近去年全年23億元的總自購金額。

  與去年不同的是,債券型基金取代混合型基金成為今年上半年基金公司自購的主力:今年上半年,各基金公司自購旗下債券型基金共花費12.51億元,佔上半年自購總額的63.79%;而在去年全年,各基金公司自購旗下混合型基金共花費8.42億元,佔去年全年自購總額的36.18%。

  對此,有專業人士分析稱:主動權益類基金在今年上半年的發行預冷,債券型基金在今年上半年的新基金中佔了較大的體量;另外,債券型基金的募集規模相對較低,在市場情緒低落時,更需要基金公司的自購資金來達成募集要求,今年上半年債券違約事件的頻發也間接促成了債基的自購比例較高。

  從基金公司角度來看,創金合信基金和廣發基金在今年上半年的自購熱情最高,分別自購旗下的基金產品13次和10次,分別自購旗下的13只和10隻基金產品;從單隻基金的自購金額來看,中銀證券安譽A和國泰安惠收益定開A在今年上半年獲得較大金額的申購,自購金額分別為3億元和1億元。

  自購基金產品

  年內業績表現欠佳

  基金公司自購旗下基金的動作,也引起了基金投資者的關注。一些基金持有人會選擇基金公司大手筆自購的基金,認為通過利益捆綁可以實現更好的收益率。《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基金公司選擇自購的產品,卻未能在今年以來取得較高的收益率,更是有11隻權益類和9隻指數型自購基金,在今年以來已經虧損了10%以上。

  其中,虧損最嚴重的權益類基金已經在今年以來虧損了23.66%,虧損最嚴重的一隻指數型基金在今年以來已經虧損了24.72%。按平均水準來看,42隻主動權益類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和靈活配置型基金)在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為-6.2%,22隻指數型基金在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為-7.91%。相比而言,債券型基金的表現較為平穩,在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為1.78%。

  自購資金能夠很好的助力新基金發行,各基金公司自然也沒有放過這個機會。《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今年上半年基金公司自購的154隻基金產品中,有153隻基金都是今年新發行的基金。另外1隻基金是華夏智勝價值成長股票A,該基金是在2016年8月份成立,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該基金的最新規模已不足5000萬元。

  對於基金公司自購行為,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曾得出結論,從過往數據來看,基金公司自購旗下基金,與後來的超額收益僅具有微弱的正相關關係,但相關性並不強烈。

  有基金分析師強調,基金公司會比投資者更了解旗下基金的情況以及基金經理的能力,但也不排除因為基金經理意外變動導致的基金投資前景變化。這也提醒廣大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除了要關注基金公司的自購情況外,也要從基金公司的贖回行為、基金經理的投研能力、當下的市場環境等多因素考量該基金的前景。

責任編輯:陶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