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註解,連載10

俠醫世家導讀:我們學《傷寒論》不能死記硬背裡面的藥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張仲景的辯證思維,以及他對症組方的思維邏輯,只有領悟到他的思維邏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張仲景一樣的中醫。

藥物劑量

歷來一般認為《傷寒論》書中的一兩是3克,三兩是9克。咱們有幸生在有考古學的時代,漢代的衡器幾十年前就已經出土了,漢代的一兩約十五克(15.625克)。桂枝三兩約45克。根據許多經方大師的經驗,要想治療效果好,一定要尊重漢代劑量。當然,病有輕重,人的體重也有差異,要學會變通。如何變通呢?一般的外感病輕的可以取書中一半的劑量,病重的可以用原劑量。慢性病依病情的輕重可以取書中劑量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病重的特例甚至可以超過書中劑量。

水的劑量:漢代1升水等於現代的200毫升,一鬥等於10升,一升等於十合。

煎藥方法

煎藥的方法也盡量要依照書中的提示,現在一劑葯煎兩次是不妥當的,最好按照書中要求一次煎好。一般水開後小火煎40分鐘即可;宣散解表葯不要超過30分鐘,滋補藥可以煎煮一小時以上。

原文;

13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註解:

這一條讀起來有重複前面之嫌,有可能是弄亂了順序,或是後人又補充了一條更加簡潔清晰的桂枝湯方證。

漢代的書是竹簡,一旦繩子斷了就容易弄錯順序,加上流傳靠的是傳刻傳抄,難免有誤,也難保後人不根據竹簡的理解往裡面加東西。這就給我們的研究造成了困難。

原文:

14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 四兩麻黃 三兩(去節)(疑是錯填)芍藥 二兩 甘草 二兩(炙) 生薑 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 三兩(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葯,煮取三升,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喝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註解:

這個條文好像是沖後面來的,後面有一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葛根湯主之」。這個順序應該是弄錯了。

在感冒的時候,如果身重或酸痛,是肌肉的反應;如果是「強幾幾」,這樣的僵直不靈活的反應,是筋的反應。筋的常見反應還有身子僵硬不能轉側,痛經,抽筋等。這就是「強幾幾」為什麼發生在項背部?因為脖子這一片裡面全是筋,這是人體運動的樞紐。

頸椎病和腰椎病,其實不是骨頭的問題,是因為維繫骨頭的筋出了問題,才引起骨頭的問題。筋出了問題,骨頭就要增生尋求支撐,於是變形,長骨刺。而筋的問題則是津液虛而失去滋養的問題。所以一定要學會思考人體,才能真正的治病,千萬不要輕易相信某個葯治某個病,或者某個方子對應某個證。在具體的病和證的層面上沒有一成不變的,還是要把人體弄清楚才能減少誤治。

回到條文。當人體大量氣血往體表肌肉走的時候,裡面的筋就失去了滋養,於是就發生這種項背強幾幾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就要用到一味葯,

葛根。葛根煎的汁液清,稀,滑,類似於人體的津液,會有一點滋養津液的作用,但這不是它的主要作用,如果只是為了直接滋養津液,可以選擇更黏滑的天花粉。葛根主要是有一種上升之力,大劑量喝,胸口會覺得頂。其香氣淡而升,不強烈,所以不能開孔竅,只是引津液上行。為什麼是引津液,不是引別的呢?因為它本身就像津液,這是《易經》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原則。就好像衣服上的油要用汽油來洗一樣,清水是洗不掉的。

和葛根相對應的是白芍,白芍煎的水也是清,稀,滑。有苦降之性,所以引津液下行。葛根治頸椎痛臨床常用,很有效,不過要重用,所以本方開到了60克,因為葛根藥力很輕,食品嘛,超市有賣葛根粉當早餐的,我們已經知道了白芍治腹痛立竿見影。腹痛是什麼?前面說過,不是腹部肌肉痛,而是腹部裡面的筋痙攣,也是筋缺少滋養了,所以用白芍引津液下行。

注意:這個方子是有傳抄錯誤的,「汗出惡風」是桂枝湯證,應該就是桂枝東加葛根,不應該有麻黃,麻黃的原理後面的條文會專門解釋。

如果中醫愛好者學習《傷寒論》,建議參考胡希恕,劉希彥版本《傷寒論》,必會受益匪淺!

人人都可以成中醫,未完待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