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傷寒論》112方集錦+漢代與現代劑量換算表,分享好友一起學!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傷寒論》112方錦集+漢代與現代劑量換算表,歡迎小夥伴們轉發收藏

漢代與現代處方劑量換算表

1981 年考古發現漢代度量衡器「權」,以此推算古方劑量,解決了歷史上古方劑量的一大疑案,對仲景學說的教學、科研、突破、臨床意義重大。

我們將互聯網上流傳的資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萬山等)整理如下:

1 斤 = 16 兩 = 250 克

1 兩 = 14 銖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葯末約2 克

1 方寸匕 = 草木葯末約1克

一錢匕 = 1.5-1.8 克

一銖 = 0.651克

一銖 = 100 個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鬥 = 20000 毫升

1 鬥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黃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藶子一升 = 60 克

吳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半升 = 38 克

半夏半升 = 42 克

虻蟲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強烏頭1 枚小者 = 3 克

強烏頭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梔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蔞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實1 枚 約14.4 克

石膏雞蛋大1 枚 約40 克

厚樸1 尺 約30 克

竹葉一握 約12 克

《傷寒論》112方前50方

作者/張仲景先生

1、湯證:桂枝湯(12)

病機:汗孔失固(表虛),汗出傷營,故曰"營弱";風邪乘虛而入,在腠理,故曰"衛強"。

脈症:發熱,汗出,惡風,頭項強痛,口和不渴,脈浮緩(陽浮而陰弱)。

治法: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處方:桂枝6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薑6g 大棗4枚

應用:外感病初期,項背部諸瘡病的初期,見桂枝湯證者,及自汗等證可用此方。

此外,現代臨床還多用於治療過敏性鼻炎,多形性紅斑,濕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症,肩凝症,無脈症,妊娠反應,人工流產後發熱等。

2、湯證:桂枝加葛根湯(14)

病機:同桂枝湯證,但經脈鬱滯較突出。

脈症:發熱,汗出,惡風,項背拘急,脈浮緩。

治法:調和營衛,疏利經脈。

處方:葛根9g 桂枝4.5g 芍藥4.5 g 生薑6g 炙甘草3g 大棗4枚

應用:麻疹初期,疹見未齊,見桂枝湯證者;痢疾初期,或胃腸病兼見桂枝湯證者。如落枕,頸椎病,頭痛亦可酌用此方。

註:原書中有麻黃,於理不合。從林億,朱肱之說,去麻黃。

3、湯證:桂枝加附子湯(20)

病機:在桂枝湯證基礎上,又兼見因陽虛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陽中風誤汗而致。

脈症:惡風,汗出不止,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或見手足冷,肢節微痛,脈沉微。

治法:扶陽止汗,調和營衛。

處方:桂枝6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薑6g 大棗4枚 炮附子3~4.5g

應用:治陽虛自汗。

4、湯證:桂枝去芍藥湯(21)

機:太陽病而胸陽輕微受損,可由誤下傷陽而致。

脈症:表證未解,但覺氣上沖胸,胸滿而微悶,苔薄白,寸口脈較關尺部為盛。

治法:扶陽解表。

處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薑6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加味可用於冠心病心絞痛屬陽虛證型者。

註:因胸滿故桂枝湯去芍藥。本方為桂枝甘草東加薑棗而成。

5、湯證: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22)

病機:太陽病,裡陽虛,表邪內陷,可由誤下傷陽而致。

脈症:胸滿,畏寒,指尖不溫,苔薄白,脈促或虛數。

治法:溫裡復陽,辛散逐寒。

處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生薑6g 大棗4枚 炮附子3~4.5g

應用:本方可用於陽虛陰盛之胸痹證。

註:因陽虛較桂枝去芍藥湯證為重,而出現畏寒,故加附子。本方與桂枝附子湯藥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輕,意在復陽為主。

6、湯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28)

(當改為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

病機:表邪未盡,水氣內停。

脈症:發熱,惡風寒,無汗,頭項強痛,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脈浮緩。

治法:調和營衛,溫陽化飲。

處方:桂枝6g 炙甘草3g 白朮9g 茯苓9g 生薑6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與苓桂術甘湯相近。

7、湯證:桂枝加厚樸杏子湯(18)

病機:太陽病未解,風寒人肺引起微喘,或素有痰飲內停,又感風寒,外內相引而發病,可由太陽病誤下而致。

脈症:發熱,惡寒,自汗,微喘,可見痰多而稀,但無煩躁口渴,苔白滑膩,脈浮滑。

治法:疏風祛邪,降逆平喘。

處方:桂枝6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薑6g 大棗4枚 杏仁9g 厚樸4.5g

應用:用於桂枝湯證兼見咳喘之輕症。

8、湯證:桂枝加芍藥生薑人蔘新加湯(62)

病機:傷寒,太陽病未解而津液先損,可由發汗太過而致。

脈症: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

治法:補氣生津,扶正祛邪。

處方:桂枝6g 芍藥12g 炙甘草3g 黨參9g 大棗4枚 生薑9g

應用:本方用於虛人感冒,身疼痛,脈沉遲,或用於反覆感冒,體虛不能禦邪者。

註:本方為桂枝湯重用芍藥,生薑加人蔘(或黨參)而成。

9、湯證:小建中湯(102)

病機:素體陽虛,寒邪乘虛而入,復傷脾陽。

脈症:裡虛腹中痛或心中悸而煩,可見虛怯少氣,神疲乏力,脈弦而澀,或浮大按之空虛。

治法: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處方:桂枝6g 炙甘草4.5g 大棗6枚 芍藥15g 生薑9g 膠飴30g

應用:

①、虛寒腹痛,按之軟,重按久按則痛減,得溫熨亦減,脈弦澀。

②、產後腹中絞痛,虛羸不足,可用本方加當歸6g。

③、本方有補養強壯作用。

10、湯證: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112)

病機:火邪內迫,陽氣浮越不能潛藏,神不內守,可因誤用溫灸而致。

脈症:驚狂,起臥不安,可見胸滿痰多,胸腹悸動,煩躁,苔膩,脈浮滑。

治法:潛納浮陽,平沖製動,扶陽安神。

處方:桂枝6g 炙甘草3g 生薑6g 煆牡蠣12g 煆龍骨12g 大棗4枚 蜀漆6g

應用:凡屬心陽不足,痰迷心竅而見驚狂,動悸,臥起不安等症者均可以本方加減應用。神經衰弱,甲亢,精神病等見該方證者可考慮本方。

11、湯證:桂枝加桂湯(117)

病機寒邪引發之奔豚氣。

脈症:氣從少腹上衝心胸,可見心下悸,短氣急迫不能忍耐,脈沉遲。

治法:散寒降逆。

處方:桂枝9g 芍藥6g 炙甘草3g 生薑6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治寒氣上沖之奔豚證。該方證常見於癔病,膈肌痙攣,結腸過敏症及心臟病。

12、湯證:桂枝附子湯(174)

病機:風濕相搏於肌肉關節之間。

脈症: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

治法:溫經散寒,祛風勝濕。

處方:桂枝9g 炮附子9g 生薑6g 炙甘草4.5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藥味相同,但加重桂,附用量,旨在溫經止痛,故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神經痛等病。

13、湯證: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

(又名白朮附子湯)(174)

病機:風濕相搏,濕在肉腠。

脈症:身體痛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脈沉細而澀。

治法:健脾祛寒逐濕。

處方:炮附子9g 白朮9g 生薑6g 炙甘草4.5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較桂枝附子湯化濕力強,故對於濕邪偏重者為宜。

14、湯證:桂枝加芍藥湯(279)

病機:太陽病,邪陷太陰,脾氣受傷,可由太陽病誤下而致。

脈症:發熱惡寒,腹滿時痛,脈浮弦或弦而無力。

治法:調和營衛,理脾和中,緩急止痛。

處方:桂枝6g 芍藥12g 炙甘草3g 大棗4枚 生薑6g

應用:用於腹痛下利見太陽證者。臨床用於慢性腸炎,胃下垂,術後腸粘連等病症。

15、湯證:桂枝加大黃湯(279)

病機:太陽病,邪陷陽明,營衛不和,脾胃失調。

脈症:發熱惡寒,腹滿實痛(有燥屎留滯),脈浮弦或沉弦有力。

治法:解肌通結,表裡雙解。

處方:桂枝6g 大黃4.5g 芍藥12g 生薑6g 炙甘草3g 大棗4枚

應用:本方可用於腸痙攣,腸麻痹引起的便秘,亦適用於消除痢疾,腸炎裡急後重的癥狀。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是劉醫生,個人微信:macskf 有問必答!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