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黃文東辨治久瀉用藥特色

泄瀉初起,多因飲食不節、受寒、疲勞所致。此時由於病程短暫,病位尚在腸胃,較易治療。若治不及時或反覆發作,多致脾不健運,濕從內生而成久瀉,此時治之則難。

久瀉雖以虛為主,但於臨診所見,每多虛實寒熱錯雜相兼,故治療以溫中健脾,清熱化濕為主,併兼用抑肝、溫腎、固澀等法,據病情靈活應用。

夾寒宜用理中丸健脾補氣、溫中祛寒;有熱則清,以白頭翁東加減清熱解毒、涼血止痢;虛者應補,酌選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積滯當消,治用消食導滯,以保和丸為主方;若積滯兼有濕熱,宜用枳實導滯丸;滑脫者需固澀,可用四神丸、煨訶子、烏梅等方葯。

總結起來,黃文東治療久瀉有以下幾個特點:

1.溫清同用

即以溫補藥與清熱解毒藥配伍應用。此比單純用溫補藥或清熱解毒藥更為有效。因為慢性泄瀉往往久病不愈,總有脾虛體弱的病理變化,並常有不同程度的腸道濕熱並存。臨診時,用理中丸、補中益氣湯等方為主的溫補藥,以增強脾胃功能,資助氣血生化之源,提高病人的抗病能力,有助腸道局部病理變化的修復。同時選用秦皮、白頭翁、黃連、黃芩等清熱解毒藥物,使腸道慢性炎症逐漸消除,趨向癒合。尤其對便泄臭穢附有黏液或黏凍者,更需增量應用,以加強清熱解毒作用,並與溫補藥合用,也可防止苦寒損傷脾胃的副作用。

2.善用活血化瘀法

慢性泄瀉患者中有的可見少腹刺痛,其痛有定處,按之痛甚,腹瀉不爽,常有黏液,或紅白黏凍,瀉後不盡感,面色黯滯,舌邊瘀點或瘀斑,或舌質黯紅,脈細或澀等症。乙狀結腸鏡檢查,腸黏膜充血、水腫,可有潰瘍病灶。此乃脾胃虛弱,腸有濕熱,血瘀腸絡。治擬健脾清腸,化瘀通絡。方用桃紅四物湯、少腹逐瘀東加減。此型是本虛標實,虛是久瀉所致,病根在腸道,治必邪去才能正安。藥物常選用桃仁、紅花、赤芍、當歸、失笑散等,其中桃仁和當歸二味用之頗有效果。黃文東常用的對葯如下。

當歸、川芎:當歸性柔而潤,補血調經,活血止痛,祛瘀消腫,潤燥滑腸。川芎辛溫香竄,行氣活血,祛風止痛。當歸以養血為主,川芎以行氣為要。二葯伍用,互製其短而展其長,氣血兼顧,養血調經、行氣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增強。黃文東認為,川芎有活血化瘀、行氣開鬱、祛風通痹的作用,應用範圍甚廣。不能由於川芎有走散之性,便以為對陰虛陽亢之證有所禁忌。如與平肝潛陽或清泄風陽之劑配合應用,仍能獲得良好效果。

三七、白及:三七活血散瘀止血,消腫止痛;白及補肺生肌,收斂止血。三七走而不守,白及守而不走。三七以散為主,白及以收為要。二葯伍用,一走一守,一散一收,相互促進,相互製約,補肺生肌、行瘀止血之力增強。三七、白及伍用,善治出血性病症。根據用藥習慣,多採用粉劑吞服,被廣泛用於消化道出血。

3.巧用澀腸固脫葯

黃文東認為,泄瀉日久不愈者,先從健脾化濕著手;再不愈進一步補益脾腎。如有腸道滑脫,大便次數較多,則可在附子理中湯、參苓白朮散方中伍以煨訶子、煨肉果、烏梅等收澀之品,每多見效。但對大便黏凍及血性較多,伴有裡急後重者,則不宜應用。

閱其處方醫案,不難發現,黃文東常用黨參、白朮、甘草三葯益氣健脾,輔茯苓以和中化濕。氣虛偏重者,有時也會加用黃芪,但兼有氣滯濕阻,食後胃脘脹悶者,則不宜選用。對於溫中止瀉,常選炮薑。理氣多選廣木香,以助脾胃運化之力。若腸中濕熱留戀,便下夾有黏凍,秦皮為黃文東必用之葯,既能苦化濕熱,又可清腸止痢。如夾有白色黏凍較多者,可再加蒼朮以燥濕,效果較好。經整理髮現,以下對葯為黃文東最常選用。

芡實、蓮子:芡實甘平,健脾止瀉,固腎益精,祛濕止帶;蓮子甘澀,健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二葯伍用,相互促進,其功益彰,健脾止瀉、補腎固精、澀精止帶之功增強。黃文東臨證處方,習慣以芡實米、建蓮肉雙葯並書。常用於治療慢性腹瀉,久久不愈者,若與赤石脂、禹餘糧、雲茯苓、焦白朮伍用,其效更著。

懷山藥、白扁豆:懷山藥甘平,健脾止瀉,養肺益陰,益腎固精,養陰生津;白扁豆甘溫,清暑化濕,補脾止瀉,解毒和中。懷山藥偏於補脾益陰,白扁豆善於和中化濕。二葯伍用,健脾化濕、和中止瀉益彰。

肉豆蔻、補骨脂:肉豆蔻溫中散寒,行氣消脹,收斂澀腸止瀉;補骨脂補腎壯陽,補脾止瀉,固精縮尿。肉豆蔻以補脾為主,補骨脂以補腎為要。二葯伍用,一脾一腎,脾腎雙補,補腎陽、溫下元,以除下焦陰寒,溫中土、運脾陽,以化濕止瀉。黃文東認為,慢性泄瀉有脾虛不能製水者,有腎虛不能行水者。前者以肉豆蔻之辛溫,溫脾以製水;後者用補骨脂之辛燥,補腎以行水。二葯相合,脾腎雙補,泄瀉可除。二者取捨多少,應隨證化裁。腎虛為主者,主取補骨脂,佐以肉豆蔻;脾虛為甚者,主選肉豆蔻,佐以補骨脂。

赤石脂、禹餘糧:赤石脂澀腸止瀉,收斂止血,生肌收口;禹餘糧澀腸止瀉,斂血止血。赤石脂善走血分,禹餘糧入於氣分。二葯伍用,相互促進,一血一氣,氣血兼施,止瀉、止痢、止血、止帶益彰。

蒼朮、防風:蒼朮辛香發散,苦溫而燥,外可散寒解表,內能祛風除濕,除障明目;防風辛溫升散,溫而不燥,藥性緩和,功專祛風解表,勝濕止痙,治瀉止血。蒼朮以健脾燥濕為主,防風以祛風止痛為要。《經》雲:「濕勝則濡瀉」。又雲:「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故以蒼朮燥濕健脾,以防風升清止瀉。清代王旭高雲:「風葯升清,故兼能治泄瀉。」二葯相合,治水瀉、飧瀉甚妙。

本文選自《海派中醫內科丁甘仁流派系列叢書——黃文東學術經驗集》,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胡鴻毅柳文。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