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水煮驢皮事件:中西醫「吐槽大會」,你站誰?|39年鑒

數據支持:健康中國指數研究院

當我們以事件為序,回顧2018全年醫療健康圈發生的大事件時,意外地發現,故事的一開篇就十分精彩。

2018年2月18日,正值大年初三,無論是醫院還是企業,都還沉浸在春節的歡慶氣氛裡時,突然竄入了一個不和諧的聲音——「國家衛計委懟阿膠」。

原來是國家衛生計生委官方公益熱線@全國衛生12320,在當天推送一條微博稱:過節不值得買阿膠,阿膠只是「水煮驢皮」。

▲ @全國衛生12320 微博截圖。

一時間,微博上就像過年鍋裡的餃子,被煮得沸騰不已。雖然這條博文存活不足24小時後就被刪除,但是已經無法阻擋網路輿情的不斷發酵。

傳統「補血聖葯」阿膠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行業龍頭老大東阿阿膠陷入輿論漩渦;網上再次掀起中西醫之爭,「中醫黑」和「中醫粉」爭得臉紅脖子粗。

2月19日,距離北京四百多公里外的山東東阿,東阿阿膠股份有限公司以「醫道中西,各有所長」在官方微博上含蓄地進行了回應。

經過一周的發酵後,2月26日深夜,迎來@全國衛生12320發佈道歉聲明。

▲ @全國衛生12320 道歉聲明。

致歉歸致歉,「水煮驢皮」風波爭論的硝煙依然未消。要知道,中西醫兩種醫學之間的紛爭已經綿延了一個多世紀,彼時,關於燕窩、蟲草的功效之爭也曾發生過,如今,又落在了阿膠身上。只不過,這場風波更集中於爭議「葯食同源」的養生類中藥和中西醫臨床理論當中。

「中醫黑」為何由來已久?

近年來,醫藥健康行業負面事件時有發生,每每被各大新聞媒體、自媒體競相報導。39深呼吸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當西醫出現問題時,公眾輿論往往能夠就事論事,理性分析,抨擊管理體制、行業資質等操作性問題;而一旦跟中醫藥扯上關係,輿論就容易由點及面,劍指整個中醫藥的合理性與科學性,質疑中醫的存在價值。同樣是醫學,中醫儼然成了「招黑體質」。

為什麼會出現「中醫黑」?這不得不從中西醫之爭的誕生那天說起。

中醫學與西醫學根植於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中西醫之爭正是東西方兩種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產物。近代以來的西方自然科學崇尚數據統計、量化分析、對照試驗,傾向於把這些經驗應用於醫藥領域;而中國傳統哲學講求 「天人合一」,倡導「陰陽平衡」「防患於未然」,直接締造了中醫學的基本框架。

中西醫兩套醫學系統背後的價值觀不同,認識也自然不同。比如中西醫學都是以人作為出發點,但兩者對人的理解不盡相同。西醫學對人的認識等同於機體,中醫學強調「人」勝於述說「人體」「軀體」,講究形神並重,形神兼顧。

事件中的阿膠,屬於大眾眼中的增益類產品,中西醫的理解也截然不同。現代醫學認為,增益類產品是由微量元素構成的,身體缺什麼補什麼,得先檢測;而中醫認為,增益類產品能不能吃,是由人體的9種體質決定的。

中醫講的「補氣補血」,在西醫眼裡是根本不存在的概念,西醫更願意從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角度來理解,從而產生了用「水煮驢皮」的價值來衡量阿膠的價值。

宇宙有數,遂使星璿鬥轉,滄海桑田,但不為人的意志所快慢。社會在變遷,時代在更迭,醫學在發展,隨著西方文明在中國的迅速傳播,西醫憑藉其特性優勢,很快成為治病救人的主要手段。與此同時,面對西醫的衝擊,中醫在固步自封,不能與時俱進,話語解釋力和概念延展性都顯得力不從心。

「中醫藥的術語和概念大多依賴中國傳統學說理念,比如陰陽五行學說、氣血精津液神學說、分形經絡說等,這些表述對習慣了自然科學表達方式的青年一代來說,如果沒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知識背景,很容易將中醫藥與巫術、玄學混為一談,從心理上就產生了對中醫的反感與排斥。」評論員王法治如是說。

▲ 以經絡為基礎進行的中醫針灸治療。|圖:quanjing.com

一些中醫人、中醫藥企業死守古代典籍和統方,總是以「自古以來」的傲嬌態度來說服公眾,事實上並沒有多大說服力,反而進一步加劇中醫被黑。因為隨著水土氣候在變化,藥材藥性在變化,隨著人類的進化、生活節奏的改變,體質也在悄然改變,疾病譜在更新,部分中藥古方已經表現出「水土不服」。

比如小兒七星茶,是民間沿用了數百年的清熱涼茶古方之一,也是載入了《中國藥典》功效明確的中成藥。廣州地處嶺南,自古以來濕熱體質居多,但研究發現,環境的變化促使嶺南人的體質從濕熱為主變成「虛症」當道。

「現代小兒體質已經不再以濕為主,而多表現為脾胃虛弱,」某中醫院兒科醫生坦言,涼茶苦寒最傷脾陽,七星茶古方難今用,若將其作為長期服用的防病藥物,或當做保健飲料經常給孩子喝,反而會引起頭暈、食慾差、精神不好等情況。哪怕是成年人,由於缺乏勞作,體質也與過去有所不同,臨床上最常見的是虛火,而虛火不宜喝涼茶,否則傷陰傷脾胃,惡性循環導致陰火更重,更容易上火。

▲ 某小兒七星茶說明書。|資料圖

「中醫沒有一個規範化的標準、缺乏科學檢驗手段,中藥的藥用成份與作用機理不夠明確,功效無法用數據解釋。」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外科醫生稱,中醫最為西醫詬病的地方在於,中醫不嚴謹,中醫藥經不起循證醫學研究的推敲。

中藥標準混亂帶來的弊端——「中藥造假」猖獗,名貴藥材被熱炒為「葯食同源」無公害的萬能保健品,以及手握一兩個藥方就敢替人瞧病、任意吹噓中醫療效的「江湖術士」,都使得中醫在被黑的路線上越走越遠。

社會上還有很多奇葩「養生之道」,無論是宣揚「綠豆治百病」的張悟本,還是靠吃地瓜餐治病的傅榮海,都打著中醫的旗號四處招搖撞騙,養生方法根本不符合中醫藥原理。騙局被揭穿後,人們往往把帳算在了中醫藥身上,中醫藥被汙名化情況更加嚴重。

回首2018,「中醫黑」的聲音殘響不絕,餘音於心。

3月8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發布關於停止冬蟲夏草用於保健食品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冬蟲夏草屬中藥材,不屬於葯食兩用物質。這一消息被「中醫黑」解讀為,蟲草被食葯監局拉下神壇,蟲草無用。

4月中旬,多品牌即食燕窩被曝出3%燕窩加97%冰糖水製成,因此燕窩被質疑營養不如雞蛋。

4月-7月,參麥注射液、丹參注射液、柴胡注射液、雙黃連注射液、血塞通注射劑、血栓通注射劑等多個中藥注射劑接連被要求修訂說明書,拉入「兒童禁用或慎用」黑名單。「中醫黑」再度提出要完全取締中藥注射劑!

12月10日,媒體暗訪揭露一款代用茶「三七粉」變神葯,騙老人稱能治17種病,引發輿論聲討,直接讓中藥「三七」背了「黑鍋」。

雖然在看病、治療,在用藥的時候,很多人不願意選擇中醫中藥,但由於中醫藥文化淵遠流長,中醫的很多學說理論已經浸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包括但不限於診病、治病、飲食、養生當中。

「中醫粉」市場廣闊

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在西醫學成熟之前,世界各民族大都靠草本藥物、傳統醫術治病,而中華民族則是由中醫藥守護了國民幾千年的健康。

「即使在西醫佔主導地位的當下,中醫藥依然以其顯著療效和獨特魅力,在越來越多國家掀起了經久不息的『中醫熱』。」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人稱「中國消化病學第一人」,站在西醫學前沿的他多次「力挺」中醫。他說,中醫藥解決了很多西醫解決不了的問題,甚至在有的領域,中醫學走在了現代醫學的前面。比如,對於頑固性腹瀉,西醫一直沒有什麼有效手段,直到近幾年國外興起腸菌移植治療,才明顯提升了療效。而在幾千年前的中醫典籍如《肘後方》《黃帝內經》,甚至更早時期,即有記載「口服胎糞」等類似療法。

從事中醫藥研究的女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解決了世界瘧疾難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這是當今國際主流醫學界對中醫藥學價值給予了前所未有的認可。

還記得2003年爆發的非典疫情,中醫藥一開始並不被重視,默默無聞間卻佔了上風,最終贏得世界衛生組織的肯定。廣東潮汕人於非,原本不相信中醫,正是非典讓他對中醫路轉粉。「去年和今年流感肆虐,我們一家人因為提早使用中藥防流感,沒有一人得流感。」他表示,這回真真切切體驗到中醫藥的好處。

今年11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印發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18年版修訂版)的通知》,推薦了3個西藥、13個中成藥,並根據流感的輕、重症和恢復期點名推薦了5張中藥治療方。

▲ 治療重症流感的其中一個中藥治療方。|圖:健康中國

中醫藥學的「葯食同源」理論,許多食物即藥物,被嶺南人利用發揮到極致,形成了嶺南特色的湯文化和養生文化。這些湯方食療幫助一代又一代的嶺南人保健身體,延年益壽。

中醫藥常常被大病重病患者看作最後一棵救命稻草,這不無道理!因為中醫藥的優勢恰恰在於治未病、體質辨識,對功能性疾病(比如失眠、更年期綜合征)、對重大疾病(比如冠心病、中風後期,癌症放化療術後等)的穩定性調理具有優勢。

過去的,現在的,種種風波,樁樁事件,都在告訴我們,中西醫之爭不見得會在短時間內蓋棺定論。中醫黑和中醫粉不可調和的焦點在於中醫藥的科學性、中西醫誰為主誰為輔。生活的智慧告訴我們:在未有公認定論的時候,你又何必自討苦吃去較那個真?信中醫就去看中醫吃中藥;信西醫則看西醫吃化葯;如果都信,那就去找中西醫結合大夫。

回歸真實世界研究

中醫神奇的地方至今很多還無法用科學解釋,中藥療效也沒能給出滿意的答案,但我們不能否認,中藥、針灸等中醫療法的使用正日益普及,中醫藥國際化是必然趨勢。

很多中藥產品和相關製品,因為標準欠缺、成分不明、作用機制不清晰、藥效不穩定等問題製約著中醫藥的國際化。「陰陽虛實、溫熱寒涼」,中醫的古老術語更是讓老外整不明白,又怎麼願意吃進肚子裡,甚至懷疑中醫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葯?

中藥既然是葯,應該回歸其葯的屬性,按照製藥的標準把它現代化。理清有效成分,建立控制標準,講清作用機理,開展臨床研究,復方丹參滴丸作為現代中藥的代表,勇闖美國FDA的大門,成為第一個走到FDAⅢ期臨床試驗的中成藥。截止目前,我國有5種中藥通過美國FDA的II期臨床試驗,有4種在歐盟註冊研究。

▲ 從進入臨床1期到完成3期試驗,最終過關斬將獲得FDA批準的藥物只有9.6%。|圖:www.fda.gov

復方丹參滴丸闖關FDA此舉,在許多行業專家學者眼中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氣可嘉,值得中醫人為之歡欣鼓舞,說明中藥和西藥一樣,能夠經受歐美西方國家安全性和療效標準的嚴格考驗,是中藥國際化的一個方向。

也有部分中醫人對此持保留態度,對中藥闖關美國FDA存在憂慮,用西藥的循證醫學標準來檢驗中藥難道就很科學?循證醫學研究模式難道就完美無缺嗎?

中醫藥需要走向世界,前提是因為世界需要中醫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在全世界有40億人使用中草藥治病,佔全世界總人口的40%。中醫藥已傳播到世界183個國家和地區。

「鼓勵中醫藥國際化,不一定要以循證醫學的標準來證明中醫藥的效果。」長期堅守在中醫藥醫療一線的廣東省中醫院心血管病專科主任醫師胡世雲表示,中藥與西藥的差異,好比做衣服,「中山裝與西裝都是衣服,拿西裝的標準來評判中山裝做得好不好,肯定不合理。」他認為,中醫藥國際化首先應該振興中醫藥文化,立足於自身的核心標準,形成一套中醫藥國際標準,吸引全世界來主動認可中醫藥。

目前,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已經發布了17個標準,包括中醫藥常用的名詞術語翻譯標準,收集了中醫藥常用名詞術語6000多個條目,先後發布中英、中法、中西、中葡、中意、中俄、中匈的對照標準。國家《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要求,到2020年,頒布2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註冊100種中藥產品,建設50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範基地。

今年9月26日,美國《自然》(Nature)雜誌帶來好消息稱,世衛組織最高權力機構——世界衛生大會將於2019年推出該組織的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首次納入中醫傳統醫學。

▲ 美國《自然》(Nature)雜誌報導。|圖:www.nature.com

當世界逐漸把認可的目光投向中醫藥的同時,也慢慢看到了循證醫學研究模式(以隨機對照試驗(RCT)為證據產生的金標準)的不足,於是開始呼喚回歸真實世界研究。這個名詞在醫藥領域的曝光率越來越高。

8月初,吳階平醫學基金會和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攜手發布了《2018年中國真實世界研究指南》,這是中國首個真實世界研究的指南。

那麼,什麼是真實世界研究?

真實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 RWS)起源於實用性的臨床試驗,它是在較大的樣本量(覆蓋具有代表性的更廣大受試人群)的基礎上,在真實醫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和意願非隨機選擇治療措施,開展長期評價,並注重有意義的結局治療。真實世界研究是從傳統循證臨床科研以外的多個數據集中挖掘出資訊,採取非隨機、開放性、不使用安慰劑的研究。

對於這個抽象的新概念,中國循證醫學中心華西醫院的康德英教授曾經以魚塘和網箱釣魚作了解釋,他說:RCT是在一個理想狀態下釣魚,比如一個魚塘或者一個網箱,這是一個高度控制的人工環境;而真實世界研究是在現實中釣魚,是真實的江河湖泊,這是自然環境。

「中醫學研究一直都是在做真實世界研究,」胡世雲稱,中醫藥幾千年的探索實踐,對病人、疾病的大樣本觀察,根據經驗總結出來中藥、名方、療法,均源自真實世界研究。只是中醫至今未能把真實世界研究的證據,形成西醫能理解的理化證據。

2016年底,美國國會上公布了《21世紀治癒法案》,批準了關於利用「真實世界證據」(Real World Evidence, RWE)取代傳統臨床試驗進行擴大適應症。

▲ 《21世紀治癒法案》是一項近1000頁的生物醫學創新法案,旨在抑製藥物濫用、深化對癡呆症和癌症等疾病的認識,並加速新葯的研發及審批流程。|圖:www.congress.gov

醫學關乎生命,遠比科學複雜,本身的進展也充滿著矛盾。中西醫的存在,就像相當於兩股道上賓士的列車,儘管有時有交集,但通過交點或交接地帶後又在各自的方向上繼續賓士,最終達到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人類健康服務。

目前「看不見」的不等於不存在,得不到「科學」驗證不等於就是糟粕。面對醫學的真實世界,我們真的還知之甚少!

下期預告:

內容出品:39健康網

數據支持:健康中國指數研究院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