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化江南的另一種美:剛烈、大愛、理性

江南文化,總是讓人聯想起槳聲燈影的秦淮河,無邊風月的二十四橋明月夜,但其實,江南並不全是文弱的美。《文化江南劄記》便闡述了文化江南的另一種美——有剛烈、有大愛、有理性

該書收錄了胡曉明教授關於江南文化的散文共計六十餘篇,他以重讀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別傳》為契機,記下了讀書的心得和真實的感受,對明末清初的江南文化、江南士人反清複明的鬥爭、江南女子的命運等主題進行了闡釋和介紹。

作為現代中華文化的一處發源地,明清之際生於江南的民族思想值得今天的我們細細挖掘。

胡曉明|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從事中國詩學及近現代學術思想的研究,出版有《中國詩學之精神》《詩與文化心靈》《江南女性別集(全四編)》《靈根與情種:先秦文學思想研究》《麗娃河畔劄記》《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文化的認同》等作品。

「不要把江南講小了」

上書房:《文化江南劄記》寫作於上世紀90年代,聽說是您重讀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別傳》有感而發才寫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胡曉明:1995年,我用整整一個夏天來閱讀陳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別傳》,當時想搞清楚書中提到的很多明末清初的人物,於是找了一些資料,把人物、故事梳理了一下,是用一種讀書劄記的方式梳理的。

1996年,我第一次帶研究生,就講《柳如是別傳》,通過陳柳姻緣來梳理人物關係、梳理江南的事情。講著講著,就更是形成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而且,我當時在做的課題是“文學變化和世道的變化、時事的變化”,專門寫變化時代,比如春秋戰國時代是很大的變化時代,還有六朝、魏晉時代,以及明末清初和近代,當時準備從這幾個時代來研究世變與文變的關係。通過《柳如是別傳》來講明末清初文人生活、事件、歷史的一些變化故事,是我本來打算放進這個課題裡的,但後來這個課題沒做成,不過這個劄記卻一篇篇寫下去了。

上書房:您曾經說過,希望將“江南文化的另一面”呈現給讀者。何為江南文化的“另一面”?

胡曉明:不記得是哪位電影導演說過的,他說,人們喜歡看的電影大都有個特點,就是把人物放進最困難的情境裡,讓他去掙扎、奮鬥,讓人物在抗爭中展現出優秀的、動人的一面。

中國文化是非常優秀的、重要的文化,它給中國文人帶來了一種抵抗艱難困境的力量,一種內在的動力,一種精神的支援,讓人們能夠走出困境。明末清初的大變局,正像是電影中設置的大考驗,身處其中的人的選擇、掙扎,恰能看出中國文化確實讓中國文人“受用”了。

江南,除了水暖風輕、精致優美、溫馨靈秀,還有剛健深厚的一面。陳寅恪先生說柳如是,雖是“婉孌倚門之少女,綢繆鼓瑟之小婦”,卻極富有“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晚年“著書唯剩頌紅妝”,即是頌江南,頌自由之思想與獨立之精神內涵。

在我寫這本小書的年代,一般研究江南的人都不太注意江南文化的這一個面向,而把商業化、小資化的江南,與所謂“詩性”的江南,混在一起,這樣容易把江南講小、講歪了。直到今天,這種傾向都是值得警惕的。

「節製比較像江南味道」

上書房:60余篇關於江南文化的隨筆,時空不同,主題各異,人物多樣,匯聚在這本《文化江南劄記》裡,如何聯袂實現您對於江南文化的感悟與思考?

胡曉明:學術劄記大多是散體隨機無結構的,但這本劄記的基本結構是以空間為序,即江南的三個城市,蘇州、杭州和南京。中國的文史著作大都以時間為序,其實這並不適宜於表達江南。然而三城記並不是彼此比較、區分其文化特色。雖然,它們確實有區分,但是是江南文化內部的區分:南京主要是六朝煙水氣;杭州亦剛亦柔,淡妝濃抹總相宜;蘇州則是精致與優雅。這從人物、山水、學問、史跡等亦多少能看得出來。

貫穿三城的,有兩個主題,即剛健精神與雅俗結合,這是三城共同的特質,代表了江南文化的特質。

上書房:《文化江南劄記》“通過一個個人物、地點、故事,把整個江南文化生態激活,把空間、歷史、人物、文本四個東西融合在一起。同時,每一篇文字是很節製的”。您為什麽選擇節製的表達?

胡曉明:節製是美德。但不是說不節製就不行。江南的書寫應該是多樣的。但比較像江南味道的,還是節製。張岱所謂“木堅而焰透,鐵實而聲宏”;董其昌所謂“平淡天真”。因而,可能在我的《江南文化詩學》中,也盡可能追求節製。真正懂美食的人,知道川菜的“入味”與粵菜的“入味”是不一樣的。可惜市面上多流行的是川菜。

上書房:江南的詩與美,是人們共同的認知,卻也有各異的解讀,在您心目中江南的詩與美會具體指向什麽?

胡曉明:我們講的“江南的詩與美”,一種理想境地,是華夏文明的大詩與大美,感性一點說,即八個字:剛健、深厚、溫馨、靈秀。這四項美質,是相互補足的關係。譬如,剛健的人往往不能溫馨,深厚的人往往不夠靈秀,然而江南兼而有之,融而化之。

上書房:您有一個觀點,“在中國所有的地域文化中,沒有哪一種地域文化像江南文化這樣,有這麽好的機緣,把華夏文明千年的智慧結晶融於其中,成為華夏文明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這種文化的集大成主要表現在哪裡?

胡曉明:還是上述八個字。

「兩句話的分量很重」

此次書中增補的新發現的柳如是所用六朝鏡

上書房:這些文字落筆於10多年前,此番面世的是增補版。對您來說,隔著時光看這些文字,當時的所思所想依然是今日的所思所想嗎?

胡曉明:這個問題,我在重印後記裡已經寫了。“後來的研究與書寫,由於我自己力圖建立文論新論述的構想,因而,不僅是為江南而江南,也有了更明確的問題意識與更大視野,因而有機會去探索諸如‘為何是江南’,‘何以為江南’以及‘江南何為等大的思路’。”

23年來,我個人新增加的對江南的認識是,江南其實比我們想象得還要先進、富庶,這方面有很多材料,但以往學術界重視得不夠。我們常常有一些固定的概念,比如,清政府腐敗、中國落後挨打、被迫西化等,但其實,在西方沒有入侵之前,江南在進步、在成長,而且成長得很好。

譬如,英國人胡夏米,在1832年偷偷溜進黃浦江,測航道、繪海圖,還進入東門外的“天妃宮”,到處搜集情報。他在給母國的報告中興奮地說,“上海在他們那些人的心目中是非常標誌化的東方大都、大樂園,城外無數大小的中國帆船,清清楚楚地表明她的商業名聲沒有被誇大。這個事情發生在《南京條約》簽訂的十年前。

我多次向人推薦著名中國經濟史家李伯重教授對江南的研究成果。李教授曾經引用過胡夏米日記。裡面寫過:“人口看來甚為稠密……吃得也不錯。小麥做成的面條、面餅是他們的主食。我們在此期間,地裡小麥剛剛收割完畢,土地耕耙、灌溉後緊接著又種上水稻。水稻要九月份收割,足見當地土壤之肥沃異常。”“(在上海縣城)除了在中國任何地方都難以買到的牛肉之外,這裡各類食物供應既便宜又充沛……這裡的水果比南方好得多,我們逗留之時,正值桃子、蘋果和枇杷等上市,價格十分便宜,各種各樣的蔬菜供應也十分豐富。”

李伯重教授最近研究的一個數據:1820年,人均國民收入以美元折算,當時松江人均1015元;在當時的歐洲,荷蘭是非常繁榮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938元;西歐是1194元。所以,江南經濟很好,這是江南文化重要的基礎,沒有這樣的經濟基礎,我們就沒有辦法談江南的人物、故事、文化和藝術。

總之,這23年裡有很多關於江南的大量地方文獻被發現,所以我想在23年之後,重新回到江南的人物、江南的故事,讓我們對江南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些,尤其是重新認識江南的剛健、抵抗。

時至今日,江南文化仍未完全揭開神秘的面紗,江南背後始終藏著很美麗、很神秘、很深邃、很了不起的文化,我們還沒有真正了解。

上書房:對今天的人們來說,該如何去更好地發掘文化遺產、傳承文化精神,進而賦予江南文化新的內涵?

胡曉明:首先要對歷史與傳統,有一份溫情與敬意。江南是千年華夏文化的結晶,上海是千年江南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晶。這兩句話的分量很重。要有這樣的文化自信與文明自覺。

其次,“剛健、深厚、溫馨、靈秀”,每一項都有現代意義可以開掘出來,這是從我們自己的一草一木的生命共同體中生長出來的現代精神。

中國歷史,以東漢為界,從崇尚武力討伐、你死我活的“東西對峙”,翻轉過來,轉型而為崇尚文明建設、和平發展的“南北之異”,這不僅是改寫中國歷史的大轉變,而且是極富歷史教訓的大啟示。把“江南文化”這篇大文章寫好,不僅是學者的事,也是政治家與知識大眾的事。此中機緣,自有解人。

《文化江南劄記》

胡曉明 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